中日经济发展分析
四川大学 李小北 武火峰
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2007年正值中日友好邦交35周年,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同时又是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使得两国之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无论在亚洲还是全球,都有着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关系。由于历史原因,两国之间存在着诸如台湾问题、对历史的认识问题以及领土问题,由政治气候和负面宣传带来的非理性预期也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直接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受小泉在执政期间屡次参拜靖国神社的影响,中日关系呈现出“政冷经热”的趋势,受政治气候影响,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频频发生,两国关系一度陷入僵局。据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额(金融、保险、租赁等服务性行业除外)45.98亿美元,比2005年有所减少。
“破冰之旅”和“融冰之旅”开创了中日两国合作发展的新局面,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开始了良性的发展。本文拟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探讨中日贸易发展的前景,预测中日两国经贸合作的前景与规模,增强人们对中日友好合作及中日经贸关系的信心。
一、中日经贸发展的不利因素
1.负面的舆论导向
由政治气候和负面宣传带来的非理性预期成为影响两国经济合作发展更直接、更经常的因素。如民族主义情绪、“中国威胁论”等。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中日经济合作会给双方带来好处,因此也使个别人担心这种合作的结果会导致一个强大的中国更早出现,使日本在亚洲面对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特别是中国在加入WTO以后能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使得“中国威胁论”在少数日本人中有所抬头,加上日本政府在向中国的出口中严格执行限制敏感技术和商品出口的政策等,造成有些中小企业在对中国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始终存有顾虑。
2.贸易摩擦
由于人口老龄化及国内“产业空洞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日本国内经济陷入设备过剩、雇佣过剩、债务过剩,因恶性循环又导致股价低、国债收益率低、日元汇率低的状态,这个阶段被日本称为“失落的十年”,需求严重不足,致使日本国内出现了一股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他们以保障人类或动植物的安全等理由,通过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检验程序等手段设置技术壁垒,对我国产品的出口进行限制,给我国许多产业带来了冲击与挑战。2001年以来,中日就发生了多次农产品贸易摩擦,但其中受到限制的产品如大葱、香菇、蔺草席等,有不少就是由日本企业在中国组织生产的。因此,日本采取的限制措施不仅损害了中国农民的利益,同时也对日本企业和消费者产生了不利影响。小泉内阁挑起的贸易战激起了国内的批评和指责,但抗议声并没有阻止日本于2006年5月29日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这一制度全面提高了中国输日农产品的技术门槛,涉及500多种农产品和食品,使中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面临更大的挑战,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日本部分进口商要求采用通关后付款方式,将经营风险完全转嫁给我国出口企业,使我国对食品出口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中日经贸发展的有利因素
虽然存在上述障碍,但中日两国的经济依存度很高,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日本而言是机遇,中日经贸合作有利于日本经济持续增长。2000年以来,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以年均20%多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同一时期日本对外出口年均增长不到6%的速度;2006年中日经贸额超过了2000亿美元的水平。今后两国还将扩大在贸易(西药)、[1]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能源、海洋防腐涂料、环保、通讯技术、高速铁路及合作开拓国际快递公司业务等领域的合作。
1.中国经济发展对日本的需求
(1)技术方面的需求。中国的应用知识技术资源相对匮乏,仅相当于日本的1/8。20世纪90年代由于互联网、移动电话迅速增长,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占世界总量比重提高到1.85%,而日本则高达14.7%。其中中国知识创新能力(指科学论文数比重)偏低,1997年仅为1.77%,而日本为8.56%,是中国的5倍(如果考虑到人口因素,两者的差距将会更大)。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指本国居民申请专利数比重)也较低,仅为1.6%,而日本为44.05%,是中国的27.5倍。中国出口的产品与日本出口到中国的产品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虽然近年来我们增加了家电产品的出口,但总体上仍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而且中国约60%的出口源于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而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多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机械电子产品、汽车和化学制品等高技术产品。不论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还是按照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来分析,中国在技术上还不占优势,必须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日本的技术对中国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资金方面的需求。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资金需求量大,需要吸引大量的外资促进经济发展。日本的个人资产全球第一,高达18.1万美元,大部分人已开始从储蓄转向投资,日本也已经从“贸易立国”转向“投资立国”的方向。截至2006年年底,日本对中国投资累计实际到位资金额579.7亿美元;日本是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资金最多的国家,虽然由于“毕业条款”即将生效,日本对中国ODA项目投资减少,但企业直接投资在稳步增长。
2.日本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1)日本出口额增长对中国进口市场的依赖。2005年日本的GDP约合4.6万亿美元,出口为5953.22亿美元,对中国的出口依存度为13%。日本2006年的总出口依存度为35%,而中国2006年的总出口依存度为43%。出口的表现对国民经济有很大影响。虽然出口对日本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很大,但从2000年以来,日本出口总的说来增速不快,仅从2000年的4200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5100亿美元,增幅仅为22%。而同期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却从2000年的311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99.72亿美元,增幅为157%,其结果是,2005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占其全年出口总额的13.4%。2005年日本出口额比上年增加约100亿美元,其中约35亿美元得益于对中国出口的增加。可以说,日本出口额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出口的增长,这在日本被称之为“中国特需”,日本已对中国进口市场产生了相当的依赖。
(2)日本经济增长对中国的依赖。2004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的设备进口需求,使日本闲置了20年的机电和钢铁设备重新开工,同年日本真实GDP增长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纪录3.6%。
表1 日本历年对中国出口和真实GDP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部分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表1反映了从1996~2006年日本经济增长的情况。可以看出,从1996~1998年,日本真实GDP情况逐年恶化与对中国出口额逐年减少的趋势相一致;而从1999~2006年,日本真实GDP逐年好转又伴随着对中国出口额的大幅度增加。可以看出,日本真实GDP变化情况与其对中国出口额的变化趋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日本就业问题对中国的依赖。就业率的高低关系着社会的稳定、福利国家政府的失业救济支出及多政党国家的选举问题。通过对日本从2004年1季度开始的连续10个季度的数据分析(见表2),可以看到日本失业率高低与其对中国出口增长情况的高低。
表2 日本对中国出口额与失业率的关系
资料来源:日本国家统计局,部分数据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出。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在日本对中国出口增长较快的季度,其失业率相对较低。出口环比增长率与失业变动率几乎完全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出口增加,则失业减少;反之亦然。在2005年1季度,日本对中国出口额负增长最多,达到-10.47%,相应地,同时期失业率增长也最快,达到6.8%。这说明了日本的对中国出口额与就业率有比较直接的联系,日本失业问题的解决在较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国的进口市场。
3.中日经贸具有创新型的增长点
增长点一:能源、环保合作
“融冰之旅”之后,能源问题将逐渐成为两国扩大合作的重要领域。中日能源合作研讨会的召开,两国加强能源领域合作和环境保护合作的联合声明的发布,将促使节能环保领域的合作成为中日经贸合作的新亮点。中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因而在节能领域蕴藏着市场需求。日本在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和环保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如果能将之对中国转移,对双方都是十分有利的。新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也存在较大市场潜力。随着中国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核电站建设市场存在诸多商机,中日两国政府在2007年1月已经开始商讨年内制定合作计划。目前,中科院等离子体系所与日本原子能机构执行所已签订了《聚变能研究与开发合作协议》。
中国水处理、建筑节能设备、节能型汽车等潜在市场不断扩大。日本瑞穗综合研究所调查预测,到2020年,中国环境经济市场规模将达7000亿美元,其中水处理3000亿美元、垃圾等废弃物处理4000亿美元。中国将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投入相当于1.4万亿美元的预算。日立、丰田、日本住友商事、三井物产、松下电工等公司都已经着手与中国企业和大学的科研机构开展环保合作。按照10%的保守预计,中日环保合作方面的经济规模约为700亿美元。中小企业、服务外包、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存在相应的发展空间,日本污水处理公司都竞相进入中国市场,给排水设备和工程建设尤其是工业用水业务、污水处理技术已经成为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开路先锋,还有中日共建《21世纪中国首都圈环境保护示范基地》项目正在启动第三期合作计划,由丰田提供约1.5亿日元,计划在3年内植树500公顷。
增长点二:金融、信息服务业
日本对中国投资升级换代,投资结构发生了调整:制造业投资减少,金融、租赁和流通等服务行业投资大幅增长,2006年在上述领域投资额达15.66亿美元。政府投资减少,企业投资增加,部分企业相继将研发中心搬到中国,带动金融服务和咨询业投资增长。
中国扩大开放,深化金融改革,履行入世承诺,放宽金融、租赁行业对外资的限制,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促进日本金融企业进入中国市场。2006年,三菱东京UFJ银行向中国银行注资1.8亿美元,大和证券SMBC 以2100万美元接受上海广电与NEC的合资公司的部分股票。2006年12月,三菱东京UFJ银行和日本瑞穗银行已经向中国政府申请成立当地法人银行。
增长点三:服务贸易(旅游产业)
文化和地域上的接近使中日双方互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客源市场。2006年中国与日本互往游客统计数达600万,其中日本到中国374万,中国到日本128万。以600万人计,人均消费3000美元,中日旅游市场经济规模约为180亿美元(港、澳、台地区未计算在内)。当前的旅游产品尚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旅游产品营销推广和周边产品、服务的开发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政府的扶持也将有力地促进两国服务贸易产业的进一步合作发展。日本新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并将中国定位为重要市场,新增团体游客签证发放地区,扩大申请赴日旅游人口规模;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力争到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目的地。
增长点四:人员交流
根据2002年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发表的报告预测,日本人口在2006年达到12774万人的峰值后将逐年递减,2050年约为10059万人,约为目前人口的78.7%。2050年的特殊出生系数,即每一名妇女在其育龄期间出生的婴儿数的平均值为1.39,比5年前发表的预测数1.61大幅度下降。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00年为17.4%,2025年将增为28.7%,而2050年为35.7%,比5年前的预测数32.3%高3.4个百分点。当前人口有两项指标位居“世界第一”:日本社会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21.1%,为世界最高;2006年日本的人口出生率仅为1.3%,为世界最低。劳动力缺乏成为威胁日本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发挥各自优势,加强研修生输出和输入方面的合作,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举措。
中日人员交流规模较大,截至2005年年底,在中国居住的日本人约11.5万人,在日本的中国人约48.8万人;截至2006年,中日建成友好城市233对。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日本将向中国19个直航城市派遣总计2万人规模的访问团。根据“21世纪东亚青少年大交流计划”,今后5年日本将大规模邀请中国高中生访日。日本政府扩大中日青少年交流项目的名额,并设立100亿日元的日中留学基金用于扶持该项目,到2025年,日本要达到接受百万留学生的目标,其中中国留学生将占70%左右。中国也在设立同样的基金接受日本高中生到中国学习。
增长点五:奥运会和世博会
奥运会的举办将成为近期中日经贸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根据经验数据,奥运会举办当年,全球广告支出增长率将提高3.0%左右。举办国广告支出的拉动更是明显。摩根士丹利预测,2007年中国广告市场的增幅将为15%,预计达到260亿美元。2008年中国广告市场将出现一个增长高峰,达到320亿元。日本企业(如日立、松下、索尼等)不断加大广告宣传力度,以提升其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和份额,奥运会将是绝佳的契机。奥运期间将有450万游客,其中日本游客约50万人,以人均5000美元计,约有25亿美元的消费量。奥运会项目转播费约为350亿美元,广告市场约320亿美元的规模,按照15%计算,日本方面的规模将达到10亿美元以上。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同样推动中日双方的经贸往来。日本是较早确认参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国家之一,日本经济界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表示关注。上海世博会计划吸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其中预计有100 万~150万人次来自日本。世博会各国参展费用将近2亿美元。世博会期间,预计有7000万游客,其中100万~150万来自日本,同样按人均5000美元计,约有50亿~75亿美元的消费规模。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中日贸易的稳定发展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尽管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双方还存在一些矛盾和摩擦,但是中日之间持续健康的经贸关系仍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根据《世界经济展望》的报告预测,2007世界贸易增长的速度为7.5%;2008年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达到8.3%。中国GDP将保持每年8%~10%的增长速度,而日本经济也已经走出“失落的十年”,摆脱了泡沫经济的影响,进入了良性的发展阶段。2006年中日贸易总额突破2000亿美元,按照每年10%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10年,两国贸易总额将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相当于中国与俄罗斯贸易总额的10倍)。预计到2030年,中日贸易总额能达到5000亿美元的水平。根据萨缪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2030年左右,中日贸易将趋于稳定,维持在5000亿~6000亿美元的水平稳步发展,相当于中国2006年对外贸易总额的30%。
中日经贸合作前景广阔,中日双方应该着眼未来,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积极推动两国在贸易、投资、能源、环保、信息、通信、物流、金融和高科技等领域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共同谱写睦邻友好、互惠互利、和谐共赢的中日经贸合作新篇章,为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Bende-Nabende,A. and Ford,J. L.(1998) FDI,Policy Adjustments and Endogenous Growth,Multiplier Effects Form a Small Dynamic Model for Taiwan,1959-1995,World Development,26,1315-1330.
2. Bernard,A. B. and Jensen,J. B.(1999)Exporting and Productivity,NBER Working Paper No:7135,Cambridge,MA.
3. Chenery,H. and Strout,W.(1966)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6,679-733.
4. Edwards,S.(1998)Openness,Trade Liberalization,and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31,1358-1393.
5.Mazumdar,J.(2001)Imported Machinery and Growth in LDC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65,209-224.
6.Meyer,K.(1998) Direct Investment in Economies in Transition,Edward Elgar Publishers.
7. Rodrigues,F. and Rodrik,R.(1999)Trade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A Skeptic’s Guide to the Cross-nationl Evidence,NBER Working Paper No:7081,Cambridge,MA.
8.World Bank(1993)East Asia Miracle: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London.
9. Gilpin,Robert.(2000)The Challenge of Capitalism: The World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0.Brooke Williams,Amy.(2007)A Hidden Oasis of Asian Delights.Tampa Tribune (FL),02/02/2007.
11.王振锁:《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与日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小泽一彦、孙新:《21世纪中日经济合作与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3.堺宪一:《战后日本经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高柏:《日本经济的悖论——繁荣与停滞的制度性根源》,商务印书馆,2004年。
15.于津平:《浅析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2期。
16.裴竹梅:《日本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经济视野》2005年第10期。
17.肖强:《日本新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分析》,《中国茶叶》2005年第5期,第8~9页。
【注释】
[1]2006年我国西药制剂出口到162个国家和地区,前五位出口贸易伙伴中首位就是日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