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自贸区发展现状
一、中国自贸区发展的现状
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是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重要标志和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我国已经把发展自由贸易区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目前,中国在建自贸区18个,涉及31个国家、地区和组织。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协定,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中国内地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除了与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协定还未生效外,其余均已实施;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6个,涉及22个国家、地区和组织,分别是中国与韩国、海湾合作委员会(GCC)、澳大利亚和挪威的自贸谈判,以及中日韩自贸区和《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协定谈判。[1]此外,还加入了《亚太贸易协定》。
虽然近年来我国自贸区战略稳步推进,但与欧美相比,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少、规模小、范围窄、水平低、效果不明显[2]。一是目前与我国签署自贸协定的20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新西兰、冰岛和瑞士三个经济总量较小的发达国家,其余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地区),而且多属中国领土范围内不同关境之间的自贸区,无论是经济总量、规模和层次,都难以与由美国主导的TPP、TTIP相比。二是美、欧等国和地区把自贸区建设作为制定国际经贸新规则的新平台,而我国在自贸区建设中仍以传统议题为主,对知识产权等新标准涉及不多,难以赶上世界经贸规则发展的新趋势。实际上,中国目前主要是利用WTO多边贸易协定,对区域经济合作和自贸区重视不够。
在自贸区兴行的热潮中,双边和区域自贸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小自贸区的分化重组不断出现,这将引起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新安排,同时也给了新加入国家一次重新参与世界竞争的机会。因此,中国应抓住机遇,以自贸区为重要突破口,在新的政治经济格局变换中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因此,中国实施自贸区战略,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以扩大对外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共赢的战略举措。
二、国内各地申报自贸区的现状
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引发了国内自贸区试点的申报热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已有天津、广东、重庆、四川、福建等21个省市明确表态要申报自贸区。[3]商务部正在对这些地区上报的自贸区试点建设方案进行论证和指导,将根据国家自贸区发展战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逐步扩大自贸区试点建设,构建中国国内自贸区网络。在此,笔者对国内各地申报自贸区的情况做简要介绍。
(一)青岛自由贸易港区[4]
2013年5月,山东省政府向国务院呈报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试点建设青岛自由贸易港区的请示》。拟申请建设的青岛自由贸易港区主体规划面积26.9平方公里,以9.72平方公里的青岛保税港区为主体,涵盖整个前湾港码头作业用地及后方物流用地。2013年11月初,青岛市政府召开相关会议明确,青岛自由贸易港区试验区具体工作,改由青岛市保税港区牵头,也由其做相关主体和载体,重新起草相关试点方案,对于究竟如何建设自贸港区,将拿出初步具体方案。随即,青岛市在保税港区成立了青岛自贸港区工作领导协调办公室,负责推进自贸区方案拟写等相关工作。青岛保税港区请来专家学者到保税区现场办公,同时商务局也派出一名专职人员到保税港区办公。
青岛自由贸易港区的总体规划面积与上海自贸区仅相差1.68平方公里。与上海自贸区相比,不同之处是青岛将更加突出海洋经济的特点,突出日韩地缘优势带来的经济上的特色,将加强中日韩经济合作,尤其是加强中韩合作。
(二)粤港澳自贸区[5]
1.粤港澳自贸区的基本情况
粤港澳自贸区的全称为“粤港澳自由贸易园区”,功能定位为积极扩大服务业对港澳开放,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方式,探索建设现代金融服务创新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CEPA升级版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升级版。通过3—5年的努力,将自贸园区建设成为投资贸易便利,服务贸易基本自由,监管模式灵活高效,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行政与法制透明规范的与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实验区。
粤港澳自由贸易园区的实施范围包括广州南沙新区803平方公里,到2020年可开发面积为245平方公里;深圳前海新区15平方公里;珠海横琴新区106平方公里,到2020年可开发面积28平方公里;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7.385平方公里。总共931.385平方公里,到2020年可开发面积为295.385平方公里。
其中,实施物理围网的区域总面积为25.405平方公里,包括以南沙保税港区所在的龙穴岛南部片区6.48平方公里,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3.71平方公里,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7.385平方公里,共计17.575平方公里为起步区,后期拓展万顷沙南部片区7.83平方公里。此外,横琴新区已经批准分线管理,今年年底前封关验收。
粤港澳自贸区将在上海自贸区的基础上,根据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围绕将广东省园区打造成为国际制造、国际物流、国际贸易、国际维修、国际研发和国际结算等六大中心的目标,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方式,研提广东自贸园区推动贸易转型升级的创新举措和相关配套监管措施。
按照广东省的计划,自贸园区不单设一级政府,设立法定管理机构并授予省级管理权限,依法负责自贸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招商引资、制度创新、综合协调等工作。同时,整合海关、检验检疫、边检和海事等口岸单位的职能,形成协同统一的新型监管主体。自贸园区管理机构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在授权范围内集中统一办理行政审批,制定行政审批实施标准,促进行政审批规范化、标准化,减少行政干预,放松管制,放开市场。
2.粤港澳自贸区的创新机制
粤港澳自贸区将探索建立“前展后贸”新型贸易模式,实现就地观摩、签订合同、办理进出口手续,并允许货物出区展示展销;支持园区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扩大“绿色关锁”的实施范围,即从陆路口岸延伸扩张到海空港口岸,探索推进粤港澳三地监管结果互认、监管数据共享。在此基础上,探索粤港、粤澳“两地一检”模式,试行“单边验放”;建设物理围网内公共信息平台,进出物理围网货物在平台统一申报,并与区内货物监管部门业务系统实时交互数据;对物理围网内企业进出口货物,可自愿申请实行预归类、预审价和原产地的预审核;自境内进入物理围网内的货物,企业可自主选择“先申报、后入区”,或“先入区、后申报”等通关模式。
此外,广东还在自贸区内试行“市场采购出口贸易”方式,支持和促进区内发展小商品采购出口业务。同时,放宽与港澳合资、合作国际船舶运输企业的港澳方股比限制;允许在自贸园区内注册的外资国际船舶运输企业的中国籍船舶在国内沿海港口和自贸园区港口之间从事沿海捎带业务;允许设立港澳独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和经营性机构,准予自贸园区内试行“保税船舶登记”试点;支持白云机场增加国际中转货运航班;等等。
在人民币业务方面,支持广东省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企业债券,允许办理自贸园区居民个人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汇款业务,鼓励自贸园区银行机构拓展区内企业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允许港澳银行机构为在自贸园区投资设立的港澳台资企业提供人民币贷款和跨境资产抵押服务,允许自贸园区银行机构与港澳银行同业开展跨境人民币银团贷款业务。同时,允许自贸园区银行机构为自贸园区企业提供离岸人民币存款、贷款、资金结算、理财等金融服务,以及允许自贸园区银行机构吸收非居民人民币存款,用于开展人民币海外代付业务等。
在土地金融创新方面,广东拟在自贸区内试点租赁、作价入股等土地有偿使用方式,对产业用地的供地方式和供地年限试行差别化管理;开展土地金融创新,探索不动产信贷基金、土地信托、土地基金等土地资本化运作与管理模式,在条件成熟时开展土地资产证券化试点。
对港澳投资者在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研究制定与国民待遇不符的负面清单。对于负面清单未列出的服务业领域和措施,不再对港澳投资项目进行准入前核准和合同、章程审批,港澳投资者直接向工商部门申请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手续。对外国公民(含港澳台居民)区内购买的个人生活消费品实行离境退税政策;对国内居民从区内指定场所购买的一定数量的个人生活消费品参照现行海南岛做法,实行离区免税政策;对境外入境邮轮试行离岛退税。
(三)厦门自贸区[6]
厦门自贸区以“面向国际、深耕东盟、对接台湾、服务海西”为思路。厦门提出自贸区要以象屿保税区、象屿保税物流园区、海沧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基础,同时考虑厦门的优势,预留充分的发展空间。厦门自贸区所提的范围包括厦门本岛以及在翔安新机场的空港新区。这意味着,厦门申报的自贸园区计划实施的范围将包括两大块,一块是象屿保税区、象屿保税园区(含东渡港区)和海沧保税港区三块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另一块是厦门本岛其他范围和位于翔安新机场的空港新区。
厦门自贸区改革重点将放在改进现有监管模式、提高贸易便利化上。制度方面的创新也在加紧研究中,外资的审批改革等已经有所突破。另外,项目与平台建设也有进展,目前海关总署已经表示支持厦门与台湾开展海上快运业务,同时跨境电子商务、融资租赁等也在加紧推进,争取部分政策的突破。
厦门自贸区建设在借鉴上海模式的基础上,将保留厦门独有的对台特色,“两岸经贸深度合作”也将成为未来厦门自贸区的关键指向。厦门自贸区最主要的特点是体现对台特色,厦门将争取能够全面对接。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能够使厦门自贸区按照国际水准,在区内服务与贸易非常方便、货物监管流通非常便利、法律法规非常健全透明。
(四)京津冀自贸区
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具有平衡全国经济布局、打造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引领区域协同创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强化首都服务功能等重要作用。北京在区域一体化视角下,津冀一体化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要从总体战略定位出发,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明确各省市的功能定位,北京的服务和知识型、天津的加工和服务型、河北的资源与加工型的基本组合特征具有很强的互补优势,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7]
京津冀自贸区无疑是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北省省长张庆伟表示,京津冀自贸区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京津冀自贸区的初步设想是将已经申报的天津自贸区、曹妃甸自贸区连为一体,以河北为腹地,京津为核心,既促进京津冀一体化,也解决了单一自贸区体量不足的问题。京津冀自贸区将以天津港和曹妃甸两个港口作为重要基石,京津冀自贸区的“两翼”已经开始显现。
(1)天津自贸区[8]
滨海新区总面积2270平方公里,规划填海面积共500平方公里。不同于上海自贸区分散在外高桥、洋山保税区等4个地方,天津自贸区被认为将毫无争议地落在东疆保税港区。东疆保税港区坐落在由天津港投资填海造陆形成的东疆一岛,目前东疆一岛30平方公里的土地基本已开发完毕。公开资料显示,天津港集团2013年启动东疆二岛规划,计划5年内投资500至600亿元填海造地40平方公里,作为天津由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升级的空间载体。
滨海新区正在大力推进市政设施建设,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达5000亿元。按照每年15%的增速,明年投资至少有望达57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将推动海空港、综合交通、能源保障、信息化四大类基建,启动航运码头、轨道交通、清洁能源等项目。为保障资金需求,滨海新区正在研究专项政策,开辟投资领域,畅通投资渠道,特别是吸引国内民营资本。同时,将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引导更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和阿联酋等中东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不同,中国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天津自由贸易区,应该更注重市场功能界定和业务转型。相比而言,上海比较注重以金融为主的市场建设,目标是国际金融中心;天津在实体经济、港口、金融等领域存在着持续创新的实力,天津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定位是由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向天津自由贸易区进行转型。
滨海新区的东疆保税区将成为全球的飞机租赁中心、航空金融和离岸金融创新基地、国际航运融资中心。未来滨海新区将加快聚集新兴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做大做强金融、航运两大板块。此外,首都产业向外转移对滨海新区的带动作用也值得看好。
(2)曹妃甸自贸区
作为京津冀自贸区设想中的重要“一翼”,其方案已经由国务院批转商务部等相关部门,是第十三个提出申请的地区。河北省副省长、唐山市委书记姜德果阐述曹妃甸自贸区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探索推进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和区域均衡发展;二是有利于加快建设首都经济圈,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支点,加强环渤海和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一体化发展;三是有利于为我国经济均衡发展提供新的战略通道。
“关于设立曹妃甸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请示(代拟稿)”中提到,试验区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南部沿海,包括曹妃甸工业区、唐山湾生态城和湿地旅游度假区。曹妃甸自贸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将曹妃甸打造成为“四区三大”,即港区联动管理模式创新试验区、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开放区、新型循环经济示范区、现代服务贸易开放的先行区、欧亚大物流重要枢纽、环渤海国际经济合作引领区(大合作)和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大平台。曹妃甸自贸区将借鉴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区“境内关外,分线管理,区内贸易、投资、金融、运输自由”运行模式,实行更加开放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全面推进曹妃甸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9]
(五)重庆自贸区[10]
在此次上海获批设立自贸区之前,重庆已经在两年前开始筹划设立自贸区,并且构思了两个不同的分别涉及重庆两江新区和巴南区的自贸区方案,基本思路是以两江新区为主,巴南区配合,两地都会有部分区域进入自贸园区申报范围。目前,重庆市已基本确定采取“二合一”打捆申报的方式。重庆市的经济格局是北热南冷,二合一的方案,则是把北面的两江新区和位处南部的巴南区统筹在一起,以促进市内区域的平衡发展。
在此前各自单独形成的方案中,两江新区将会是重庆申报自贸区的主角,将按照全球通行的“隔离封闭、境内关外、充分自由、政策优惠、港区结合”的规则进行管理,全面发展港口作业、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出口加工、商品展示、离岸贸易、离岸金融、期货保税交割等业务,构建空港、水港、铁路港三港合一,保税、物流、贸易、会展、结算五轮驱动的自由贸易园区平台。而巴南区的方案建议采取“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经济自由”的方式,在麻柳沿江经济区设立滨江自由贸易园区。而这一自贸园区则是以消费保税为特征,改变大陆仅有保税物流、保税加工而没有保税消费的被动局面,解决出境购物带来的税收流失、就业流失和相关产业损失。
自贸园区将成为内陆开放的又一个重大战略平台,不仅对重庆发展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对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也会形成巨大的助力。
(六)浙江舟山自由贸易港区[11]
2013年,《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舟山港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并封关运作。2014年初,浙江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快舟山港综保区高效运作,探索综保区试行自由贸易政策,争取设立舟山自由贸易港区,提升舟山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浙江舟山港综合保税区整个规划面积为5.85平方公里,设为本岛分区和衢山分区。其中,本岛分区的功能定位为以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和仓储物流为重点,探索建立区域性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发展航运服务业、保险金融业和咨询研发、商品会展、租赁等相关服务业。衢山分区主要功能定位为大宗商品(煤炭、矿石、油品和液体化工品等)中转、储运,因大码头泊位建设周期长、土地围海而成,计划于2015年底封关运行。
作为国内首个群岛新区,以及海洋经济的重要载体,舟山自由贸易港区的申请设立,意味着国内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自贸区建设进入新阶段,将推动舟山港综合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区发展。浙江省将以综保区本岛分区封关运行为契机,加快项目集聚和产业成群。规划建设衢山分区国际油品、矿砂交易中心。创新口岸监管模式,推行“单一窗口网上申报”模式,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将利用保税区的功能和政策优势,以培育综保区八大保税交易市场为载体,舟山港综合保税区将建设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要载体,成为面向亚太地区以大宗商品为主的国内一流综合保税区,并努力打造为舟山自由贸易港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