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民收入问题是一个中国特有的问题
在国外,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农民不是一个单一成分的人群,而是一个由多种利益关系不同的成分所构成的人群,其中至少包括土地所有者(地主)、租地农场主、农业雇工、自耕农、半自耕农等。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各不相同。其中,土地所有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地租,租地农场主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经营利润,农业雇工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而自耕农和半自耕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上述几种收入的组合。
与其收入来源相对应,影响这些收入的因素也不相同。影响地租收入的因素包括土地的购置成本和当地的资金利息水平、土地的供求关系和当地地租的一般水平,以及地主与农场主之间的租约条件。影响农场利润收入的因素包括各种投入要素的成本,如土地租金、资金利息、劳动力工资,以及其他投入要素的价格等;土地生产力和全要素投入产出率;农产品价格和市场竞争结构等。影响农业劳动工资收入的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当地的工资平均水平,以及劳务契约条件。除此之外,国家的税收政策、补贴政策、关税和银行利率政策,也都是影响不同身份农民收入的宏观经济因素。
鉴于以上原因,在国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经济学理论框架来分析、解释农民的收入问题。有关问题的理论研究,散见于不同经济学领域的理论讨论中,例如地租和租约关系问题研究、农场投入产出研究、农产品价格和农产品市场结构研究、农业劳动工资和劳务关系研究、农产品贸易政策研究等。
实际上,在西方经济学家的眼里,通常所说的农民主要是指农场主,因此他们所关心的农民收入问题主要是农场主的收入问题。而在影响农场主收入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农产品价格。因此,在西方经济学中,常常把有关农产品价格问题的讨论,视同有关农民收入问题的讨论。
另外,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些论述国民经济增长的理论,涉及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在分析美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时,把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解为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两个方面,其中生产要素投入量包括劳动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资本(包括土地)数量的增加;生产要素生产率包括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规模的节约、知识水平的提高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等。但是总的来看,丹尼森的理论方法主要用于宏观经济增长的分析,而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群体收入增长的分析。
在发展经济学中,也有一部分探讨收入增长问题的论述。但在这些论述里,讨论的重点是先增长后分配还是先分配后增长的问题,也就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其着眼点还是宏观收入与分配问题,而不是某个特定人群的收入问题。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农民收入问题是一个中国特有的问题。
之所以说它是中国特有的,因为首先,中国农民是一个与西方农民概念不同的特殊群体。中国农民不是一个从事农业活动的职业人群概念,而是一个相对于城市居民身份而言持有农村居民身份的人群概念。因此,中国的农民收入,不仅包括农业收入,还包括非农业收入。其次,中国的农民没有土地所有者、农场主和农业工人的划分。在中国,土地所有权是归村集体所有,农民只有承包经营权。与此同时,中国的大多数农民,既是土地承包经营者,又是农耕劳动者。因此,中国农民的农业收入一般不包括地租收入(反之,通常要包括土地承包支出),但包括农业经营利润和农业劳动收入两部分。在自给自足和半自给自足的情况下,这两部分收入很难区分。
正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农民收入问题既是一个相当复杂、涉及面很广的问题,又是一个仅限于一个特定人群的收入增长的问题。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现成的理论框架可以直接用来研究中国的农民收入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