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口头表达要求
有声语言是演示活动的最主要的表达手段,普通话是演示的标准语言。
话语流畅是基本要求,同时还要根据听众的反应,调整具体的语气和用词。根据准备的演示方案,讲求节奏,控制和调整发言速度、语调、语气、音量、音长兼用非语言表达(体态语言),如目光、手势、姿势等,尽可能清晰、准确、淋漓尽致地表达演讲内容。
比演示者的音质更重要的是发音节奏、语速和停顿。演示者要掌握好语言的技巧,有必要去学习口语的有关知识、口语的表达技巧。
■响亮
演示说话是说给大家听的,说话要把音送到听众耳朵里,让人听得清楚,所以要响亮。
变化的语调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单一语调即使响亮也会造成听众失去注意力。
尖细的声音、逐步变弱的声音都需要演示者注意避免。
■清晰
发言就要说得清晰,让听众听得懂,让听众能知道你说的是什么内容。
初次演讲或心情紧张时,演示者往往语速太快(自己并不觉得,但说话速度可能已经让听众觉得太快了)。一般的发言200字/每分钟,最快不能超过280字/分钟。每次发言(座谈会、讨论会)最好不超过2分10秒,否则,被吸收的信息会大大削弱,听众就觉得不清晰。
有时候演示者缺乏信心,不知不觉降低了音量,导致内容听起来含糊不清,这个时候宁可声音过高也比声音微弱好。
给听众感觉发言不清晰除了表达技巧方面的问题外,还有几个原因:
没有清晰的主题和结构的演示;
说话喜欢绕弯子的演示者;
大量使用术语。
■准确
有的演示者对一些概念性内容不太清楚,人云亦云甚至信口开河,犯一些常识性错误。这些硬伤会让用户觉得我们既不真诚又不专业。
■流畅
有的人作报告开头喜欢用“这个、这个”,有的人喜欢每句话后面用“啊、啊”,听了使人厌烦。过多的语气拟声词也表明演讲者缺乏自信、思路不清、准备不充分、内容空洞。
有的人有一些习惯的口头禅,很容易引起听众的反感。
有的人在介绍内容的时候,过于关注听众的反应,或者对演示内容准备不充分,演示过程中显得犹豫不决,过多去停顿思考下一句话。
有的人对照幻灯片念的太多,背的太多,这不是流畅,而是背书。
有的人语速过快,这也不是流畅,反而可能是心理紧张的体现。
■稳重
正式介绍一般有时间限制,有的演示者总担心用时不够,为了解决此问题,就用比较快的节奏介绍,希望能够把所有要点都介绍完。
而参与正式介绍场合的人往往是有一定级别的人,习惯用一种比较舒缓、平稳的节奏听取汇报,而且用很快的语速开始会给人留下紧张、不够大气的印象,进而对你所代表的公司印象不佳。
所以正式陈述介绍宁可裁剪内容,也不要过快介绍演示内容,应该不慌不忙、充满自信地陈述,尽量按计划控制时间和节奏。
如果担心介绍时间限制了一些精彩点的汇报空间,那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精美的文字介绍材料在现场分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