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听话的不都是好宝宝
我们在上一章里,已经讨论过中国人的听话与服从,是泛家族文化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文化与教育和泛家族规则相适应并受后者的支配。在这里我们还要进一步指出,服从,一旦从个人的品格成为习惯,并由习惯生成制度,将直接导致“现代崩溃”的发生。
中国人喜欢听话的宝宝,并不因为宝宝听话可以省很多的事,而是喜欢将来这个宝宝可以出人头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宝宝未来不论干什么,所碰到的领导,肯定都是喜欢下属绝对的服从。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在成人的眼里,要想成功,必须学会服从。
乖乖听话,岂止是对孩子的要求,中国的传统是所有处于相对弱势的人都只能乖乖听话。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对孩子的这种要求才被社会认为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是“为了你好”。
2000年4月6日,杨振宁博士在南京作演讲。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提问:“我想问:你小时候成绩怎样?你觉得淘气、好玩的孩子好不好?做个好孩子最主要的一点是什么?”
杨振宁回答说:“这三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下面一一作答。(第一个问题他回答说开始不好,上到初二以后,就好了。)我今年已经77岁了,我不免要反省一下我的经历。我发现我在许多方面是很幸运的。……从头到尾我一直向这个方向(指物理)走。有很多小孩非常聪明,我认识的一个小孩就是这样。他这也念的好,那也念的好,进了大学,先念数学,后来念音乐,再后来又念生物。这样的话就当然很吃亏。淘气好玩的孩子好不好?我的回答很简单,我觉得很好。……我想一个家长有一个淘气好玩的孩子的话,是幸福而不是一个问题。做一个好孩子主要一点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想中国的传统是说乖乖听话。我在美国看到许多成功的人之后,认为乖乖听话不一定好。美国的社会传统与中国的社会传统不一样。美国没有一个孩子会问这位同学所提的问题。乖乖听话这个观念在美国社会里不认为是一个好的表现。由于这个缘故,于是在美国出现了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有好有坏。我认识许多非常成功的人,他们不是好孩子,他们的胆子比较大,他们念中学、大学,念了两年不念了。这在中国绝对是不能允许的。可是这些人在美国比较容忍,而这确实产生了一些非常成功的人,比如比尔·盖茨。”
有趣的是,大数学家陈省身自己回忆说:“我不是一个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念书的学生,分数好坏不太在乎,反正我的数学分数总是很好,其他功课平平常常,但总能及格,比及格还好些。花点劲儿也可以很好,但懒得费那个力气。空下来喜欢到图书馆看杂志,历史、文学、掌故,乱七八糟的书都看。我的习惯是自己动手去看书,不是老师指定要看什么参考书才去看。我当时对社会上的事不大关心,就知道读书。我念数学不觉得困难,感到特别容易。”
看来,杨振宁与陈省身都不是听话的好宝宝。
然而,现在需要关心的并不仅仅是孩子,我们应该更关心真正陷入彷徨的家长,支持孩子吧,与自己所处的环境相抵触;不支持孩子吧,又明知道孩子是对的。
比家长的彷徨更严重的是企业管理者的困惑。作为领导,他希望实行彻底的不折不扣的令行禁止;可利益所在,他又不希望自己的决策哪怕出现一点失误。于是,中国古典管理理论最精典的代表作就是一对矛盾:令行禁止与纳谏如流。让国外的管理专家们发晕:既然令行禁止了,那就不存在谏,更不要说还形成谏之流;反过来,既然涌谏如流,肯定不存在令行禁止。
越是不明白就越说明中国学问的高深,外国人更不能明白的一个事实是,在中国历史上,即使是独断专行者也常常表现出虚怀若谷听取意见的样子,有些还设立了这样那样的制度。可实质上,那些制度都是形式,不过是领导者“虚怀若谷”虚象的放大,你若当真了,那就是你笨蛋。
中国人一直困惑于听话还是不听话,领导如此,被领导也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