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原则与模式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原则与模式

时间:2023-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工业旅游是随着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一项专项旅游项目,从检索的文献来看,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实践开发研究比较成熟,但对其理论研究的专著很少。中国的工业旅游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对其进行研究的专著。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工业旅游是随着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一项专项旅游项目,从检索的文献来看,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实践开发研究比较成熟,但对其理论研究的专著很少。而且,国外工业旅游研究最早是从工业遗产旅游(Industry Heritage Tourism)开始的。中国的工业旅游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对其进行研究的专著。2009年1月,由中国国际工业旅游网倡议和组织在北京召开了专家、学者会议,准备编辑出版中国第一部工业旅游大型专业丛书——《中国国际工业旅游总览》。关于工业旅游现在仅限于媒体报道、研究论文和旅游局的一些调研报告,是对现有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实际进行提炼、研究,如工业旅游和工业遗产的概念、特点、意义,工业企业的生产和作业景观。近几年也有少数学者开始研究近现代工业文化的历史遗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以及发展模式。

一、关于工业旅游定义的研究

中国最早定义工业旅游的是阎友兵、裴泽生。他们是从市场需求角度来定义工业旅游的,他们在《工业旅游开发漫议》中提出:“工业旅游就是指人们通过有组织地参观工业、科技、手工业、服务业等各类企业,了解到某些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并能从厂家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3]该定义虽然还不具备学术的严谨性与逻辑的严密性,仅仅是对工业旅游过程的描述,但它涵括了工业旅游三要素中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业企业,另一个是旅游主体即旅游者,这两个方面应是定义工业旅游的关键,缺一不可。

从旅游业的角度看,姚宏(1999)将工业旅游定义为:“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与工程操作等全过程来获取科学知识,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和行、吃、住、游等基本旅游享受,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4]他是从旅游业的角度来定义工业旅游的,这是国内旅游学界对工业旅游做出的最早的学术化定义。此后,国内旅游学界对工业旅游的理论界定没有在此基础上取得更多的突破。

从旅游目的的角度看,抚顺市经济研究中心的赵青(1999),对工业旅游的界定是:“所谓‘工业旅游’,是人们对工业景观、生产流水线、工艺流程及劳动场面的参观、学习,加深认识了解的过程学习”[5],这种对工业旅游界定被多数研究人员和业内人士赞同。

以上三种定义常常在工业旅游的研究论文中被引用、研究、探讨和拓展。

二、对工业旅游意义的研究

厦门大学的王宝恒(2003)[6]在国内首次较为系统全面地对工业旅游的概念进行了回顾,比较系统地对工业旅游发展的意义进行了研究。他提出:工业旅游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资源为吸引物,通过企业对资源进行整合或二次开发,突出工业资源的吸引力,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并以满足旅游需求、提高企业综合效益为目的的专项旅游活动和企业发展项目。

戴道平(2002)[7]对工业旅游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全面一些:所谓工业旅游,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看就是以工业企业的建筑环境、设备设施、生产或工艺流程、企业文化与管理等作为旅游吸引物,经过设计包装推向市场,来满足游人的求知、求新、求奇等旅游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社会、管理等目标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工业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通过对工业企业的游览,来满足自己求知、求新、求奇等心理需求的一次旅游经历,他注意到工业企业作为工业旅游供给方的主导作用以及工业旅游对工业企业的价值和意义。

国内外研究工业旅游意义的相当多,基本对工业旅游持赞成态度。现从工业旅游对社会、旅游业、工业企业、游客等方面将工业旅游的意义总结如下:

对社会的意义:①工业旅游促进了对各行各业的了解,增强了行业间信息的沟通,普及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了国民素质,保护了工业厂址,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和谐社会环境。②工业旅游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提高社会责任感,促进企业与社会大环境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③扩大就业,吸纳社会的剩余劳动力,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促进与工业区相配套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业、教育、医疗、保险、商业等各产业都会被带动,形成一条产业链。

对旅游业的意义:丰富了旅游资源内容,完善了旅游产品结构,拓宽了旅游经营范围,部分缓解了旅游产品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扩大了旅游市场,增加了旅游创汇收入,带动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对工业企业的意义:①能够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经济效益;②推广优势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性质,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时了解和反馈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满意度,开拓新市场;③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让游客深入了解企业产品、认识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获得免费广告效应,树立企业形象,并吸引人才来本企业就业。

对游客的意义:①工业旅游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扩大了旅游者的选择范围,满足了旅游者的求知欲。工业旅游具有知识性强、时代特色鲜明等特点,在工业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可以通过直观互动式的交流,满足求知心理。②工业旅游缩短了产销距离,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③工业旅游可以让游客更加直接的了解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并在工业旅游活动中参与产品的制造活动。

三、对工业旅游开发的研究

对工业旅游开发研究的人较多,王宝恒(2003)[8]认为,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应从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出发,并进行了综合分析。鞠文凤提出,开发工业旅游项目要突出产品的特色,并指出工业旅游只能作为工业企业的副业开发,发展时要分清主次。黄芳(2004)[9]对青岛市工业旅游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得出了青岛发展工业旅游的先天资源优势,进一步剖析了青岛工业旅游的竞争优势。

余志祥和熊伟(2003)等提出了筛选和规划工业旅游观光点:①要看它是否具有较高的知名度;②要看它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技含量;③要看它是否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趣味性,参观游览环境是否安全、整洁、舒适;④要考虑工业旅游产品的区位和交通是否适中、便捷,具有良好的可达性[10]

厦门大学的颜亚玉教授概括出“工业企业主导型”、“旅游部门或企业主导型”和“工业企业和旅游企业联合型”三种项目开发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的孙爱丽、朱海森(2002)[11]提出了中国工业旅游形成了多种开发模式:

(1)特定产品模式。即把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转化为旅游资源,也就是让游客参观产品的生产过程,感受工业化大生产的现代化气息。

(2)落后的生产开发模式。如山西大同机车厂将淘汰的蒸汽机车开发成旅游产品,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现在每年都举办一次“大同国际蒸汽机车节”。

(3)先进的生产工艺开发模式。如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游人可在开放区随意参观,还有机会进入卫星发射控制中心,亲眼目睹卫星发射的壮观场面。

(4)综合开发模式。即把工业参观与自然景观、文化古迹等相结合,突出综合旅游优势。四川泸州老窖集团就是一个例子,它以其现代化的酿酒工艺流程、优雅清新的厂区环境和几百年历史的“天下第一窖”所蕴含的浓郁文化气息吸引着大批游客。

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涉及多角度、多方面,很多学者不仅对各类实际案例进行开发研究,而且还对工业旅游价值的开发、时空层序开发、项目策划等进行了研究。这不仅为中国工业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提供了实际解决措施。

四、对工业旅游影响的研究

王伟伟、吴成安认为:城市工业旅游对于城市经济来说,它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并且指出,城市工业旅游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一种方式,对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具有潜在和现实的意义。同时对于吸纳失业劳动力,缓解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有一定的作用。

五、对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吴相利(2002)[12]认为,工业旅游的模式可以分为:①都市综合型工业旅游,都市的工业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结合在一起;②特色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这种类型往往以中、小型城市为主,常以一种或少数几种具有特色和在国外享有盛名的工业项目或产品为特色,游客以求知和购物为主;③名胜旅游区的工业旅游,该类工业旅游是以其他旅游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早已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都文(1999)[13]从产品角度把工业旅游分为:①特定产品模式,即把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转化为旅游资源;②将落后的生产模式开发成“古董式”旅游项目,如大同机车厂将淘汰下来的蒸汽机车开发成旅游产品;③以先进的生产工艺模式为基础开发旅游项目,如把上海宝钢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一部分转化成旅游资源;④综合旅游模式,即把工业旅游与自然风景、文物古迹等相结合,突出综合性旅游的优势。

佟春光(2001)[14]把工业企业的旅游资源划分为:①生产场景,包括具有一定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和生产劳动场面、典型的生产工艺及加工状态、某个产品的加工和制造过程;②科研与产品,包括企业产品的科研开发条件、企业的科研成果、企业有史以来的各种工业旅游及其开发研究品;③历史与文物,包括企业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对国家的贡献、具有历史社会意义的老厂房老建筑、中国特色的企业职工社区互设及历史变化、党和国家对企业的关怀、企业对外交往及合作、企业著名人物。

应月芳(2002)[15]从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类型分为采掘业旅游、重工业旅游、高科技旅游、手工业旅游、轻工业旅游、建筑业旅游等;还从开展工业旅游的内容分为工业生产经营场所、工业生产过程、工业生产成果、管理经验。

毕燕(2006)[16]将工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分为:①景观型,企业与衍生的风景合为一体,风景观光在整个工业旅游产品中具有突出的地位;②艺术商品型,指陶瓷、雕艺等工厂;③民族文化型,作为该行业最古老的企业之一,其工业旅游活动应定位于展示企业发展进程中丰富的传统工艺和民族文化的历史景观;④企业成长型,指新兴的、具有良好成长性、具有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的企业;⑤历史场景型,指代表这些地区工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业化水平,具有历史的因素和民族的情结的企业;⑥综合型,主要指高新技术开发区。

六、对工业遗产的研究

国外工业旅游包括工业遗产旅游和工厂旅游。工业遗产研究源于英国这个工业革命最早发端的国家。19世纪中期,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在英国开始引起重视,并出现了有关工业遗产的展览,但有关工业遗产的研究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正式出现,60年代获得较快发展。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工业考古”研究方面。由“工业考古”引发对工业遗产保护问题的关注,继而发展为对工业遗产管理的重视,最终发展成为对工业遗产再利用和旅游开发的研究,这是西方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轨迹。随着工业遗产旅游的成功,1980年以来,欧洲、北美等国的工厂观光旅游也普遍的开展起来。工业遗产旅游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的旅游观光相当。目前,国际上开展的工业旅游,从工业遗产到“活”着的工业,从传统工业到现代工业,几乎没有产业上的限制。

英国旅游学家约翰·斯沃布鲁克对工业遗产旅游和工业主题公园做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其中对卡德布里世界、艾思布里奇峡博物馆、苏格兰威士忌文化遗产中心等进行了详细地研究,涉及对景点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景点产品的包装设计、景点开发资金的筹措、市场营销的开展,人力资源、财务、经营、质量的全方位管理等众多方面的内容。

德国的Wolfgang Taubmann教授和Shu-Jyuan Deiwiks女士对工业旅游开发的概念、价值观、策略、供需模式、发展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内对工业遗产研究的人较少,其原因是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阶段,工业遗迹还比较少。较具代表性的有李小波、祁黄雄的对古盐业遗产的个案研究,他们具体分析了古盐业遗址的旅游价值,论述了工业遗产旅游的特点与开发,对中国工业遗产旅游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李林和魏卫以湖北十堰工业遗产资源为对象的研究[17]。上述两个案例一个是古代手工业生产时期的遗迹,另一个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产物,而在两者之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可以发掘,而且目前工业遗产旅游点尚未形成规模,具体实施的操作经验相对匮乏。国内外对工业遗产旅游的定义目前尚未达成共识。目前,有李蕾蕾(2002)[18]、刘会远等(2003)[19]对国外工业遗产开发的介绍。

国外对工业遗产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遗产旅游的起因

工业遗产旅游最早起源于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其理论来源是“工业考古学”,这是一门对工业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进行记录和保护的学科。随后不久,工业考古迅速蔓延到了欧洲其他工业停滞区域。目前,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家都有不同程度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其中以英国的铁桥峡谷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最为有名。1986年,铁桥峡谷成为世界上第一例以工业遗产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业遗产旅游作为区域经济转型的战略举措在英国取得巨大成功。

罗伯特(Robert)把工业遗产旅游的产生归因于制造业下降造成福特制下的原始经济活动消失,这些原始的工业活动具有保护价值,并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大卫(Dav sanri—Pujor)指出,工业衰退迫使地区发展选择尝试吸引新的产业活动,一般依赖旅游和休闲产业等服务经济来调整产业,表现在利用过去的文化和自然来克服社会经济的下降,而工业遗产旅游就成为这些新的产业活动之一。

(二)工业遗产的界定

按照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于2003年通过的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的界定: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因此,我们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进行工业生产而遗留的遗产。毫无疑问,工业遗产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

旅游界有“工业旅游”概念,《下塔吉尔宪章》也有“工业遗产”界定。但是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却难以得到准确定义。

Yale将工业遗产旅游定义为广义的文化遗产旅游的一类,指出其理论来源与工业考古学(Industrialar Chaeology)密切相关; Soyez从工业生态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工业遗产旅游是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它属于广义的且包括工厂观光的工业旅游。

赖石(LashS)则认为,工业遗产旅游产生于更精细的景观估价标准的实行。爱德华兹引用邓肯博士论文《Light Duncan. Heritage places in Wale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A study in applied recreational geography》中的总结,指出工业遗产旅游产生的原因为: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休闲产业的发展;②人们的怀旧情绪被市场开发;③保护、保持运动活跃;④政府文物保护政策开始考虑旅游;⑤国家或地区正在经历工业和制造业的衰退。

(三)工业遗产旅游的产品类型

由于工业考古的对象和工业文化遗产的范围广泛,所以工业遗产旅游产品的类型及其开发研究多样。爱德华兹(J.Arwel Edwards)将矿区遗产旅游产品分为四种类型:

(1)生产场景(Productive attractions)。分为地表产品和地下产品,包括阶地、露天开采地、露天半山腰的采石场、横坑、深井等。

(2)工艺过程场景(Processing attraetions)。如切割石板、钻石等技能展现。

(3)运输系统场景(Transport attractions)。乘矿笼快速进入地下煤矿,乘柴油火车进入横坑。

(4)社会文化场景(Social—cultural attractions)。包括与工人生活相关的人造物品(Artifact),与血缘关系、家庭关系、社会组织有关的社会物品(Sociofact),与宗教、魔法、语言和基本价值体系有关的精神物品(Mentifact)。

(四)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

国外现有文献中一般将工业遗产旅游归纳为工业遗产公园和工业博物馆两种开发模式。李蕾蕾通过对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考察分析认为有四种开发模式:

(1)博物馆模式,该模式以弗尔克林根炼铁厂、zolleverein(关税同盟)煤矿、措伦(zollernn/W)煤矿最为典型。

(2)公共游憩空间模式,如位于杜伊斯堡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就是一个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

(3)与购物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位于奥伯豪森的中心购物区(Centro)。

(4)区域性一体化模式。它属于一个由区域综合整治计划所带动的区域性统一开发模式。此外,还有分析遗产公园游客经历和受益、遗产旅游对区域振兴的影响及工业遗产旅游地区差异性等。

(五)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及其他

刘会远和李蕾蕾对德国的工业旅游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著作了《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系列书,都是介绍德国各式各类的工业遗产旅游产品,书中主要是侧重对德国工业旅游实践研究。李蕾蕾(2002)在《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中,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李跃军与吴相利在2003年发表的《英国工业旅游景点开发管理案例研究》中,以约翰·斯沃布鲁克所著《景点开发与管理》中所附英国伯明翰的卡德布里世界等五个工业旅游景点同期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资料为素材样本,进行了包括景点开发目标、提供的产品、市场指向、价格政策、营销经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归纳比较分析,找出了其开发与管理中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七、有关工厂观光旅游研究

工厂观光旅游为游客提供了到车间观看工业生产情况(主要是制造业)的机会。继工业遗产旅游的成功,1980年以来,欧洲、北美等国的工厂观光旅游也普遍的开展起来,并且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工业旅游。目前,国外对工厂观光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厂观光旅游发生的原因、工厂观光旅游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等方面。

(一)开发工厂观光旅游的原因

工厂观光旅游包括旅游业、工厂、游客三个要素,这三个因素对工业旅游的开发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旅游业的角度,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的推动、促进了工厂观光旅游的发展;从工厂企业的角度,通过让顾客参观公开的生产过程,了解产品质量,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品牌的美誉度,将顾客作为产品需求的潜在资源,提高和加强消费者对公司品牌的认识,并给消费者留下公司产品优质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美好印象;从游客角度,约翰(Johnswarbrooke)认为,游客参观工厂是因为生活方式的转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增加,新的消费趋向的产生。吴相利认为,英国工厂观光旅游兴起与发展的原因是:经济增长与旅游产品更新换代;人们旅游取向发生变化;乘数效应诱使政府大力支持;经营者动机和目的的驱动与良好的管理。

(二)开发工厂观光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工厂观光旅游可以向游客传授环保知识,增强游客环保意识,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人们自觉地与环境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八、简要述评

1990年以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工业旅游已为政府和公众所认识,其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研究人员、研究成果都取得很大进展。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来看,有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地理学、规划学等的专家学者;从研究的方法来看,以静态的描述、归纳、考察、类比方法为主,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从研究的区域来看,大多数研究是基于“活”的国内较著名的工业企业或特定工业城市;从研究的时间来看,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上述七点文献研究综述结果总结如表1-1所示。

表1-1 国内外工业旅游研究比较

img1

续表

img2

将国外工业旅游的研究成果和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实践相比较可见,国内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研究内容仍然比较松散、大多停留在表层,并且进展较慢,对工业遗产旅游涉足甚少。同时,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静态研究多于动态研究。具体表现在:

(一)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差异

1.国外学者研究

研究内容上:国外工业旅游研究内容较为广泛,对工业遗产旅游和工厂观光旅游都有涉及。

研究视角上:国外对工业旅游实践研究已较为深入,多从细处入手,层层剥离,对问题的解释和分析比较透彻,得出的结论很人性化,并且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如在工业遗产旅游与区域振兴的问题中,对拓展城市旅游产品、保护重要建筑、旅游景点向城市边缘区拓展、提升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研究对象上:国外多是研究工业遗产旅游景区中游客的感知等,以指导景区的工业旅游产品开发,吸引更多游客。

研究方法上:目前,国外工业旅游研究方法普遍计量化、现代化和科技化,有抽象的理论演绎和规范的实证研究。

2.国内学者研究

研究内容上:中国工业旅游研究起步较晚,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内容狭窄,基本集中于工业企业开展工业旅游的意义、条件等,理论研究进展缓慢,研究内容很难应用于实践。如何对各种工业资源进行专业性规划、探索工业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将工业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建立多样化的旅游形式、工业旅游景点和非工业旅游景点有机结合是中国学者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视角上:目前,中国的工业旅游研究视角多从宏观层面的自上而下的角度研究,一般研究某个城市发展工业旅游的构想和意义,较少从微观层面的自下而上的角度研究,缺乏对其本质深入、细致的挖掘。

研究对象上:中国多以正在生产的工厂企业为研究对象,仅强调开展工业旅游好处很多,缺乏景区的工业旅游开发研究,缺乏对如何处理工业与旅游的关系、更新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加强游客的参与性、将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与旅游市场对接等方面问题的解决。

研究方法上:国内工业旅游研究仍然以传统的描述、归纳、考察方法为主,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范围还十分有限。同时,对相邻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借鉴不足,研究方法缺乏多样化。

(二)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共识

1.对工业旅游内涵的认识角度基本达成共识

国内外学者基本上都是从旅游业的角度、旅游目的的角度、工业旅游意义的角度和对工业企业影响的角度提出工业旅游的定义,并且已经从多个角度界定了工业旅游的内涵。

2.对工业旅游带来的益处及一些相关问题达成共识

对工业资源是旅游资源的延伸和旅游产品内容的丰富基本达成共识。共同认为,发展工业旅游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提升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丰富旅游者的活动内容,是一种特色旅游活动。而且,总结了很多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典型并加以推广,特别是对工业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也达成一致,即并非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开展工业旅游的。

3.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有利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可以达到保护工业遗址的目的

(三)国内外学者研究涉足较少方面

1.相关数字较少,连续研究不够

国内外工业旅游研究方面的相关数字较少,主要是工业旅游主体人数、旅游主体构成,如性别、年龄、工业旅游者占旅游者数量的比重,在开发模式上研究缺乏理论指导和数字对比分析。连续研究方面不够表现在:尚无自工业旅游开发以来的定量发展对比分析,对它的研究不像其他专项旅游发展研究那么系统,如观光、度假、生态旅游研究就较为普遍、清晰,并且相关数字较多。

2.对工业遗产旅游界定模糊

目前,有工业旅游定义、工业遗产定义、遗产定义、旅游遗产定义,但是没有工业遗产旅游的准确定义。另外,至今还没有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发相结合方面的专著或教材,因此可借鉴的研究材料基本限于论文、网络信息和新闻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