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转移的内涵和类型研究

产业转移的内涵和类型研究

时间:2023-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产业转移的内涵和类型研究(一)产业转移的内涵和实现形式产业转移现象很早就已经出现,研究者众多,但由于各种原因,对其内涵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国内学者则比较重视研究产业转移的内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界定。需要指出的是,投资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实现形式,但产业转移和投资转移还是有所区别的。(二)产业转移的类型和模式中国学者从不

一、产业转移的内涵和类型研究

(一)产业转移的内涵和实现形式

产业转移现象很早就已经出现,研究者众多,但由于各种原因,对其内涵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赤松要、弗农、小岛清、邓宁等是国际上研究产业转移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查阅他们的研究文献,都没有对产业转移的内涵进行明确的界定。国内学者则比较重视研究产业转移的内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界定。

1.宏观层面的界定

较早给出内涵界定的是陈建军(2002)。他认为,“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这是一个非常中性的内涵界定,在学术界应用比较广泛(笔者对所查阅研究产业转移问题文献做了一个粗略统计,研究者有80%以上认同此定义)。但是,该定义只是一个对产业转移现象的描述,对转移的产业特性、转移的实现形式、转移的量化规定、特定空间变化都没有明确界定,给研究者产生模糊的认识,难以成为研究的基点。陈计旺(1999)重视产业转移中的产业性质和产业空间变动,认为,“产业转移是衰退产业实现退出的一种重要方式;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比较优势转化的必然结果,是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不断转移已经丧失优势的产业;产业转移是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的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这个定义忽视了目前国内许多产业,包括一些先进制造业甚至高技术产业出现向部分区域集中的现象,而且衰退性产业在中国也没有明确界定,另外该内涵没有看到目前中国许多产业在发达地区之间甚至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的现实,因此有一定的片面性。陈红儿(2002)进一步强调产业转移的空间含义,认为,“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地区的产业顺应竞争优势的变化,通过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使产业表现为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但这个定义和前面的陈计旺的内涵一样具有片面性。陈刚(2006)则认为,产业转移是指“一定时期内由于区域间产业竞争优势消长转换而导致的产业区位重新选择的结果,是产业发展在空间上的重构”。付保宗(2008)突出产业转移量的界定,认为,“产业转移是由于某种条件的变化而引起某产业在相互联系的区域间相对规模变化的过程,产业规模相对增加和相对减少的区域分别被认为是产业区域转移中的产业转入地和转出地。”某个地区的某一产业自身发展,以及另外其他有关联地区的产业自身发展都会导致地区间产业相对规模的变化。陈刚和付保宗的定义,可以在数量上把握产业转移是否发生,而且避免了产业转移中的区域单向性,更符合现实情况。但由于把某一区域自身发展的产业所导致的产业规模相对变化也包含在内,实际上是一个区域间产业分工变化的概念,应该属于广义上的产业转移定义。当然,从发生的动因看,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的变化具有很大程度的重合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往往是由于综合优势的变化从而使产业转移发生或者产业分工地位的变化。

2.微观层面的界定

实际上就是从企业角度探讨产业转移的内涵。魏后凯(2003)认为,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企业空间扩张的过程,也是企业再区位和区位调整的过程。该定义明确了产业转移主体是企业,换句话讲,产业转移的微观实现形式就是企业迁移(张玉等,2011)。企业迁移主要指企业从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转移,包括区域内迁移、跨区域迁移和国际迁移等迁移路径(Pellenbarg等,2002)。对比前面宏观层面产业转移的内涵,微观层面的企业迁移更加直观,可操作性强。现实中的跨国公司投资大都是企业迁移的内容,许多关于跨国公司投资的文献实际上就是以企业迁移作为对象。微观层面的企业迁移的综合体就是一个狭义上的产业转移。

张公嵬等(2010)认为产业转移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产(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部分或整体迁移;二是产业区位的变化。如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在沿海地区,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份额在上升,沿海地区的产业份额下降可能是产业空间迁移的结果,也可能是企业倒闭、产业衰落的结果;同样,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份额上升,可能是承接沿海地区企业迁移,也可能是本地区的新增投资,不管怎样,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就是产业区位的变化。张公嵬等(2010)对产业转移两种情形的区分实际上就是对狭义和广义产业转移做出的一个归纳比较。

如果不从宏观上分析中国产业相对地位的变动,就难以把握中国产业布局和转移重心的变化趋势,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趋势;而对各地而言,仅是分析产业相对地位的变动,如果不深入分析企业迁移问题,将使得许多和产业转移有关的问题被掩盖。但企业迁移的数据是难以获取的,为了深入全面地研究产业转移问题,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解决实际问题出发,需要采用两个方面的定义,即将产业转移分为广义转移和狭义转移来分析产业转移问题。

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产业转移宏观实现形式包括贸易和投资两个方面。赤松要(1937)的“雁行模式”,认为产业转移主要通过贸易来实现。小岛清(1973)以及弗农(1966)则把投资和贸易均作为产业转移的实现方式。陈建军(2002)也认为,产业转移常常以相关国家或地区间的投资、贸易以及技术转移活动等形式表现出来。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一个地区的产业转移更多的是表现为投资活动而不是贸易。虞锡君和钱方明(2005)具体分析中国浙商产业转移形式发现,以投资型产业转移为主,除了原有的直接投资和各种股权投资外,间接投资和非股权投资越来越多。

需要指出的是,投资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实现形式,但产业转移和投资转移还是有所区别的(余斌等,2010)。根据前面关于产业转移的内涵界定,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承接的投资如果不是来自于相同的行业,从狭义角度看,不能够看作是产业转移的投资行为;但从广义角度看,因为会导致不同地区产业地位和所占份额的变化,也属于产业转移的内容。

(二)产业转移的类型和模式

中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总结产业转移类型和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产业特性角度归纳产业转移模式

郑燕伟(2000)把产业转移分为扩张性产业转移和撤退性产业转移。前者是指产业在其原区域仍属于成长性产业(区域的成长性产业),主要出于占领外部市场、扩大产业规模的动机而进行空间的主动移动;后者是指区域的衰退性产业主要由于外部竞争与内部调整压力而进行的战略性迁移。撤退性产业转移是区域间产业竞争优势消长转换而导致的产业区位重新选择的结果,是产业生命周期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即产业演变的空间形态。郭元晞等(2010)依据产业动态演进特征的不同,将产业转移分为淘汰型转移、产能型转移、扩张型转移、配套型转移和延伸型转移5种类型,并归纳5种产业转移模式所对应的实现途径和适用的产业形式。淘汰型转移与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阶段性相关,主导性产业变更、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间升级都会引致相对落后的技术和设备密集型制造业发生转移。产能型转移一般具有对资源、能源和产业生态环境等因素的高度依赖性,一旦某要素供给衰竭或价格大幅上涨,产业就会发生整体性撤离。扩张型转移多表现为由制造、装配环节向研发设计、市场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的渐进式移动,这种转移是以区域之间存在梯度性市场需求和技术差距为前提的。配套型转移是产业主体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将零部件和次要生产环节分散到适宜地区组织生产,以此形成中间品投入的世界或区域性供给体系。延伸型转移包括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产业转移。

2.从产业分工特性角度分析产业转移模式

汪斌(2001)从分工角度把产业转移模式分为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垂直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水平工序型转移模式等。赵张耀、汪斌(2005)针对工序型国际产业转移在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一种新型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是一种复合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包含三种更细分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即垂直顺梯度工序型、水平工序型、“逆”梯度工序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

3.从转移动因角度总结转移模式

马子红(2009)认为中国区域产业转移是生产要素转移和聚集的过程,受到各种要素报酬、市场容量和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并根据转移动因概括7种区际产业转移模式:成本导向型转移、市场开拓型转移、多元化经营型转移、竞争跟进型转移、供应链衔接型转移、追求规模经济型转移和政策导向型转移模式。

4.从转移路径角度归纳模式

曹荣庆(2001)根据产业转移具体途径把产业区域转移归纳为6种:整体迁移式、商品输出型、市场拓展型、资本输出型、产业关联型和人才联合型。陈刚、刘姗姗(2006)则把产业转移分为以下模式:区际直接投资转移模式、直接设厂转移模式、收购兼并转移模式、委托生产或生产外包转移模式、OEM转移模式、对外建立销售网点等。

5.从微观企业迁移角度归纳转移模式

张玉等(2011)把企业迁移分为整体企业迁移或部分企业迁移两种方式。整体迁移指整个企业从某个区域迁移到其他区域;而部分迁移主要指企业活动的一部分从某个区域迁移到其他区域,其他活动仍保留在原来区域,如企业总部迁移、生产基地迁移、研发基地迁移等。还有人把企业迁移分为增量式转移(迁移)和存量式转移(迁移)。增量式转移是指企业坚持原址不变的情况下,为了扩大而在其他地方设点,这种企业考虑的是自身更大的发展,为了市场扩张而在其他地方设立生产基地或营销中心、研发机构等。浙江产业转移主要属于增量式转移,较少进行存量式转移,这主要是因为基于集群效应、沉没成本的产业转移黏性、产业承接方的制度环境及其衍生的各种风险所造成的[1]。“存量式转移”是指企业把原来的厂房设备等全部搬迁至其他地方进行生产,企业考虑的是基础的生存问题,或者是政府请求,或者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一般来讲是属于成本敏感型企业为规避要素价格上升而采取的模式,这种模式运营风险较高,企业家做出此类决策难度较大。从实践看,珠三角普遍存在,2005年以前增量式转移比较多,2006年以来存量式转移不断增加[2]

另外,研究者还针对特定区域归纳转移模式。黄钟仪(2009)提出重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包括:要素注入式—直接投资、“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新雁行模式”、产业集群转移模式和“产业转移园区”模式。陶良虎(2010)认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4种比较典型的模式:低成本型产业转移模式、资源型产业转移模式、市场开拓型产业转移模式和产业链集群型产业转移模式。徐鹏、孙继琼(2010)认为四川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模式主要有:品牌生产扩张型对接、零部件生产基地转移型对接和“销地产”型对接、委托加工型对接。

上述归纳和总结的产业转移类型和模式,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存在交叉性,而且部分归纳出于研究需要,多个标准放在一起同时进行归纳,让人感觉有点混乱。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产业转移类型和模式的归类研究,并没有和具体行业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而实际上不同产业类别所对应的模式应该是不一样的,从而使产业转移的类型和模式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为此,在未来研究中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进一步确定分类标准,要继续加强对产业转移模式和具体行业的适用性结合起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