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产业转移的类型

中国产业转移的类型

时间:2023-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中国产业转移的类型基于不同角度对产业转移的类型划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如郑燕伟、郭元晞等从产业特性角度归纳产业转移类型,汪斌、赵张耀和汪斌从产业分工特性角度归纳,马子红从转移动因角度总结,曹荣庆从转移路径角度归纳,张玉等从微观企业迁移角度归纳。根据当前中国的区域转移情况,要素约束型转移表现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征。

三、中国产业转移的类型

基于不同角度对产业转移的类型划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如郑燕伟(2000)、郭元晞等(2010)从产业特性角度归纳产业转移类型,汪斌(2001)、赵张耀和汪斌(2005)从产业分工特性角度归纳,马子红(2009)从转移动因角度总结,曹荣庆(2001)从转移路径角度归纳,张玉等(2011)从微观企业迁移角度归纳。但上述归纳和总结的产业转移类型和模式,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存在交叉性,部分归纳出于研究需要,多个标准放在一起同时进行归纳,让人感觉有点混乱。而且,大多数产业转移类型和模式的归类研究,并没有和具体行业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而实际上不同产业类别所对应的类型应该是不一样的。为此,本报告根据研究的目的进行新的产业转移类型分析。

(一)基于转移动因视角的分类

区域产业转移的直接动因包括要素约束和市场扩张两个方面,基于此,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要素约束型(成本节约型)转移和市场扩张型转移。市场扩张型是指产业在移出区仍属成长型产业,具有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出于占领外部市场、扩大产业规模的动机而进行的主动的区际间产业转移。根据要素的类型,可以将要素约束型分为传统要素约束型和高端要素约束型两类。传统要素约束型是指在移出区失去竞争优势的衰退性产业,迫于调整压力,为实现成本节约而进行的对外转移;高端要素约束型是指在移出区难以获得高端生产要素的成长性企业,为了实现产业升级,占据价值链和产业链高端,向高端要素聚集的发达地区进行的产业转型。对要素约束型产业转移而言,产业转移是指移出地产业规模明显下降甚至消失的经济行为;对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而言,产业转移是指移出地产业规模并未发生较大变化的经济行为。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产业转移的两个主要动因往往交织在一起,有些产业(企业)在发展中同时面临着要素约束型转移和市场扩张型转移的双方面需求,在实际经济中两种类型转移并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以中国为例,许多东部企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投资行为,一开始并不会立即缩减东部地区原有产能,是一种扩张型产业转移。随着企业逐渐适应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在中西部地区所投资企业产能逐步提高、足以辐射东部地区市场和出口市场,加上东部地区要素成本上升、环保约束趋近等原因,企业出于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和追求规模经济等考虑,会逐步削减本企业在东部地区的原有产能,实现从市场扩张型转移向要素约束型转移的转变。由市场扩张型转移向要素约束型转移过渡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是英特尔公司芯片封装测试工厂在中国的区域转移案例。英特尔公司最初在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建立了中国大陆第一家芯片封装测试工厂,这也是该公司将其产能由东南亚地区向中国大陆转移的开始。英特尔公司在中国西部的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建立了第二家芯片封装测试工厂。该工厂是在上海工厂基础上投资建立的,二者并存于企业生产框架之下,可视为英特尔公司在中国大陆的一次区域间扩张性产业转移。随着成都工厂投产后的逐步发展壮大,再加上经济危机等外部环境影响,英特尔公司出于降低运营成本的考虑,做出了关闭上海工厂、将所有设备及产能迁往成都工厂的战略决策,标志着英特尔公司完成了一次极为典型的,由市场扩张型转移向要素约束型转移过渡的企业案例。

(二)不同类型产业转移的特征和表现

1.要素约束型(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的特征

(1)行业特征。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发展要经历成形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阶段产业发展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见表8-3)[8]。传统要素约束型转移主要发生在处于衰退期的行业,这些行业通常具有明显产能过剩的特征;高端要素约束型转移主要发生在处于成长期的行业或成熟衰退期的成长型企业,追求创新要素、实现产业升级是这类企业空间转移的主要诉求。产业转移从成长期开始比较明显,但最明显的往往是衰退期阶段。根据赤松要(1937)、弗农(1966)、小岛清(1973)等人的研究,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母国失去了比较优势的衰退型产业或者边际产业的转移。

表8-3 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img60

资料来源:史忠良、何维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产业发展生命周期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关,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存在差异,一定程度影响着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对于一个国家内部而言,一个产业在不同地区其生命周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发达地区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在欠发达地区往往会表现出成长型特征。中国幅员广阔,大多数省份无论是人口还是国土面积都相当于世界上一个中等以上国家的水平,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地区具体产业的生命周期存在一定差异,即使是经济发展阶段类似的地区,由于产业发展的基础存在差异,相同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也有所不同。

对于一个国家的区域而言,有些非衰退性行业,由于某些地区的政策约束,也需要把其中的生产环节转移出去,如东部沿海地区的制药企业,由于当地环保要求高,往往把其中的生产基地转移到环保要求相对偏低的中西部地区。

表8-4 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部分行业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比较

img61

资料来源:根据赵峰、姜德波:《产业转移的诱因分析与趋势预测——以长三角为例》,《学术研究》2011年第10期;严莉:《珠三角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和路径》,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整理。

(2)企业规模特征。转移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从国际产业转移角度看,最初的转移通常具有试探性特征,企业形态上以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分支生产结构为主,企业规模通常不大,随着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产业发展环境的了解和适应,通常会将更多的产能转移过来,企业规模程度有所改善。从区域产业转移角度看,对于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的企业,就地转型升级的成本往往高于对外转移,而中小企业对成本变化的敏感性较强,通常会选择转移搬迁异地生产。根据当前中国的区域转移情况,要素约束型转移表现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征。

(3)技术特征。转移的产业和企业往往是成熟期或者衰退期的产业和企业,从而产业技术往往是成熟的技术。

(4)区域特征。传统要素约束型(成本节约型)转移,往往是失去比较优势的衰退产业,从而转移的区域往往是从发达地区向相对落后地区转移。从中国的情况看,传统要素约束型(成本节约型)转移主要是东部发达地区向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或者是某些地区内部的发达中心城市向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转移。高端要素约束型转移方向则恰好相反,受高素质要素约束的产业(企业),往往是朝经济和技术更为发达、高端创新型要素更加富集的地区转移。

(5)价值链分工特征。总体上看,转移地和承接地之间呈现一个垂直分工的关系。传统要素约束型(成本节约型)转移存在一个区域发展的级差,往往是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从而承接地和转出地(对于企业而言,如果是转出地只是部分转移)之间存在一个垂直分工的关系,往往是转出地保留研发、销售等价值链的高端,而承接地则是承接生产环节。如湖南郴州承接广东某大型制药企业转移,郴州只负责制药生产,技术、销售等高端环节仍然全部保留在广东。高端要素约束型转移通常是将研发、销售等价值链高端环节转移到发达地区,而将生产环节保留在本地,或者将企业整体搬迁至发达地区。有些企业则是出现总部搬迁的趋势,如某些处于落后地区的大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往往将总部部分或者全部搬迁到经济更为发达的中心城市。

2.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

(1)行业特征。整体上看,市场扩张型转移的产业主要是成长期和成熟期行业。从转移企业的发展战略看,表现为主动转移和被动转移两种形态。具体来讲,一方面,一些经营状况较好、发展较快的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在技术和企业经营(企业家能力)上有了相当的知识积累,具备向外部区域实行产业转移、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追求要素边际效益最大化的可能性,此时通过产业转移占领新兴市场成为企业扩张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另一方面,在发达地区,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而进入成熟期,相关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为获得价格竞争优势,企业通常选择扩大工厂规模,以追求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成本,由此引发区域产能的快速增长,急剧扩张的产能,需要足够的市场来消化,然而,经过多年发展,发达地区内部市场基本饱和,迫切需要向欠发达地区实施战略转移。

(2)企业规模特征。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市场扩张型转移,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在区域产业转移中,也往往是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这是因为一个企业在一个地区的发展,当规模偏小时,对外投资的能力偏弱,往往选择的是在本地做大做强,只有在自身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所在地区的市场容量难以满足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的需求,出于进一步做大的考虑,需要在整个国家的某一区域进行大的战略布局,这样才会进行对外的市场扩张型转移。格力集团是中国空调行业的领军企业,2001年布局重庆,率先占据中国中西部的战略要地,2010年落户河南,进一步加速中国家电产业中西部转移的市场进程,形成中西部新兴家电产区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传统家电产区遥相呼应的市场新格局。

(3)技术特征。市场扩张型转移的产业往往技术比较先进,对产业转入地区而言具有一定的技术垄断性,而且有些行业本身就是高技术产业领域。如华为廊坊基地是华为集团在河北省乃至华北地区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也是河北最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基地。

(4)区域特征。没有明显区域指向特征。由于是市场扩张型转移,往往为了抢占市场,不完全是从发达地区向相对欠发达地区转移,和产业(企业)所处的位置有关系,有可能是相对落后地区的某一个大企业,出于战略布局需要而进行对外扩张转移。如总部位于中部湖南的三一重工集团在上海、北京、沈阳、昆山、长沙、云南等地建设产业基地。

(5)分工特征。整体上看,转出地和承接地的分工处于一种平行的水平关系。

扩张型转移往往是出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将生产基地扩张到某地,同时也将研发、营销环节同时迁入。各生产基地通常采取同样的管理运营模式,分别负责相应的区域市场,彼此之间呈现出水平分工的关系特征。

表8-5 不同类型产业转移的特征和表现比较

img62

(三)不同类型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无论是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还是要素约束型产业转移都会促进承接地经济较快发展。而对于要素约束型产业转移而言,整体上看,由于发达地区的要素约束往往要比欠发达地区强,而且发达地区的企业对外投资能力比欠发达地区的对外投资能力强,从而产业跨区域转移主要发生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为此,产业转移有助于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2.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

市场扩张型转移往往对转出地和转移地均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转出地而言,由于相应企业并没有离开,而且企业自身的发展条件较好,往往还会在转出地继续扩大规模,加强技术研发等,对转出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如珠海的格力空调企业,在全国各地进行市场布局扩张,但总部仍然在珠海,对珠海的经济发展起到良性促进作用。深圳华为公司也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布点,但也没有影响到华为对深圳经济发展的作用。对于转入地而言,承接扩张型产业转移,能够更快地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由于承接地企业往往属于规模较大,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企业,从而能够有效改善承接地的产业结构;由于扩张型转移的企业规模较大,往往能够带来相应的配套企业,从而能够迅速地提升承接地的经济规模。如华为公司在河北建立产业基地以来,为河北改善产业结构,以及加强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要素约束型转移对于转出地而言,存在两种可能:一是转移出去后,但新的产业并没有进入,从而导致产业空心化;二是为新的产业进入提供了空间,从而促进本地产业真正的转型升级。对于转入地而言,产业进入将壮大产业基础,促进经济更快增长和调整产业结构。然而,由于承接地企业往往技术相对落后,规模偏小,对承接地的产业结构存在“虚假”改善现象。而且,由于承接地往往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承接这类企业主要是因为本地具有相同或者相类似的企业,承接企业进入后,由于在技术、规模等方面不会低于本地的同类企业,会对本地同类企业产生挤压,甚至出现“挤出效应”。课题组在中部地区一些省份调研中就发现了类似的情况。

3.影响就业增长

对于转出地而言,从短期、静态看,要素约束型转移,产业向外转移会减少移出地的就业机会,增加失业压力。但从长期、动态的角度看,产业转移如果能够使新的产业进入,转移地优势产业的加速扩张和整体经济增长率提升又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此外,产业转移也可以明显提高转出地的就业质量。对于承接地而言,无论是承接市场扩张型转移还是要素约束型转移,产业的移入都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就业增长。

4.促进产业集聚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产业转移,都会使原来分散布局的企业能够重新布局调整,通过市场和政府规划,形成产业集聚,从而不仅降低交易成本,而且集结创新资源,形成承接地的区域创新优势。集聚区企业通过学习与信息交流,促使转移产业的关键技术在集聚区内溢出,有利于提高集聚区产业的人力资本水平、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5.影响生态环境变化

要素约束型转移将使得转移地往往把高耗能、环境破坏大的产业和生产环节转移出去,从而促进本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但对于承接地的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入,将导致承接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扩张型产业转移往往和转出地的产业技术水平相当,基本不存在污染转移的问题。

(执笔人:王云平、李淑华、刘鹤)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中华书局,2002年。

2.陈建军:《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3.陈刚、陈红儿:《区际产业转移理论探微》,《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4.多淑杰:《产业区域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5.郭元唏、常晓鸣:《产业转移类型与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方式转变》,《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

6.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4期。

7.肖雁飞、廖双红、刘友金:《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中部地区经济可持续能力研究:理论与指标——基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角度》,《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1期。

8.熊必琳、陈蕊、杨善林:《基于改进梯度系数的区域产业转移特征分析》,《经济理论与管理》2007年第7期。

9.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11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从长三角到泛长三角: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刘满平:《“泛珠江”区域产业梯度分析及产业转移机制构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11期。

11.陈红儿:《区域产业转移的内涵、机制、效应》,《内蒙古社会科学》(汉语版)2002年第2期。

12.赵峰、姜德波:《产业转移的诱因分析与趋势预测——以长三角为例》,《学术研究》2011年第10期。

13.严莉:《珠三角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和路径》,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注释】

[1]刘红光等人利用区域投入产出表测度了中国1997~2007年产业转移的空间流向,取得较好的效果。见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6期。

[2]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中华书局,2002年。

[3]OECD.North-South Technology Transfer:The Way Ahead,1981.

[4]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宁在国际生产综合论基础上提出了国际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该理论中,邓宁把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该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联系起来。在经济发展初期,一国基本上处于国际产业单向移入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GDP的增加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该国逐渐走上国际化道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改变原先国际产业的单向移入,真正加入到产业国际转移的行列中。

[5]一般而言,区域间市场壁垒包括经济性市场壁垒、行政性壁垒和法律性壁垒三种。见周国林:《中国区域间市场壁垒问题及治理思路》,《理论月刊》2009年第10期。

[6]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1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从长三角到泛长三角:区域梯度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

[7][美]哈维·阿姆斯特朗、吉姆·泰勒:《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8]需要指出的是,产业在成熟期以后,大多数会经历衰退期,在这一阶段产品的市场需求萎缩,产品老化,产业增长率下降,在地区经济中的作用减弱。但也有一些产业通过创新调整,延缓了衰退期的到来,甚至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使其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