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产量足实 市场供需基本平衡
近期,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国玉米产量数据进行了认真分析,调度了当前玉米市场情况,组织专家开展专题调研。总的来看,2011年玉米产量继续增加,当前玉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国内供需基本平衡。只要保持玉米生产稳定发展,有效控制玉米深加工产业,今后我国玉米立足国内基本自给是有保障的。
一、我国玉米产量数据真实可信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我国玉米产量3835亿斤,比2010年增加290亿斤,增长8.2%。从面积、单产、气候条件等方面看,玉米产量是足实的,数据是客观的。
(一)面积增加
受玉米价格持续上涨、效益不断增加的驱动,近年玉米播种面积不断扩大。2011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5亿亩,比2010年增加1395万亩,其中辽、吉、黑和内蒙古四省(区)增加1200多万亩。东北地区玉米面积扩大,主要是压缩了大豆种植;西北地区玉米面积扩大,主要是为了科学避灾压缩了小麦面积。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刘忠堂认为,现在种一亩玉米净收益比大豆多200元,而且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用工少,农民扩种玉米积极性高。
(二)单产提高
近年来,农业部在东北地区重点推广深松整地、坐滤水种、膜下滴灌等技术,在黄淮海地区重点推广合理密植、适期晚收等技术,在西北地区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技术,极大提高了玉米生产科技水平。据统计,2011年全国玉米亩产382公斤,比2010年提高18公斤。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表示,西北地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年降雨量300毫米的地区种植玉米,亩产可达500公斤;东北地区通过深松整地,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玉米亩产因此可提高25~50公斤。辽宁铁岭蔡牛镇北地村农民杨保权2011年种了68亩玉米,亩产725公斤,比2010年提高75公斤。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张世煌研究员介绍,郑单958、先玉335这些主推品种,每亩超过4500株,加之配套栽培技术,单产水平显著提高。
(三)气候有利
东北及内蒙古四省(区)对玉米增产贡献突出。2011年东北地区光温水热匹配较好,平地、岗地、洼地长势均衡,是多年少有的。而且2011年病虫害发生较轻,没有遭遇早霜危害,对玉米增产有利。黑龙江肇东市双河镇农技站郑宏伟说,2011年不旱也不涝,玉米生长期间降水量539毫米,比常年多232毫米,有效积温2101℃,比常年多40℃,尤其是6月20日以后的灌浆期温度较高,一直都是30℃左右的晴好天气,对灌浆成熟极为有利。吉林省农委种植业处张永林说,玉米产量的最大威胁是旱灾,2011年降雨特别充沛,而且雨下得很是时候,特别是西部传统旱区白城玉米生长期降水量高达304毫米,比以往全年的降水量还多,全市粮食产量达到80亿斤,增产30亿斤。2011年东北及内蒙古四省(区)粮食增产277亿斤,玉米增产贡献最大。
二、当前玉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本年度供给基本满足需求
(一)价格稳中略涨
2012年以来,在国家临时收储政策的支撑下,用粮企业提价收购,东北产区玉米价格稳步微升,南方销区价格也略有上涨,但华北及黄淮产区受玉米集中上市、水分含量较大等影响,价格略有下降。2月,东北产区批发价每斤1.08元,环比上涨2.3%,同比涨8.5%;华北黄淮产区1.09元,环比下跌1.2%,同比上涨9.6%;销区批发价1.27元,环比上涨1.1%,同比上涨13.2%。从收购价看,2月黑龙江、吉林、辽宁深加工企业挂牌收购价每斤分别为0.99~1.02元、1.03~1.08元、1.11~1.15元,比2011年底每斤高0.01~0.05元,与开秤价基本持平,同比上涨0.08~0.15元。
(二)农民普遍存在储粮待售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储粮设施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户由以往的元旦和春节前集中卖粮,改为多次分批卖粮,不少农户对玉米价格有较高预期,留到“五一”前后才出售。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在进村入户调查时,发现大多农户家里储藏着大量玉米还没有销售。山西省祁县谷恋村农民因价格没有达到心理预期,到现在玉米只卖了20%,预计到4月将逐步卖出;辽宁昌图县三江口镇二河村农民孙丽娟说本村还有一半的玉米没有出售,她家2011年打的6万斤粮食全部未售,一旦价格涨到预期价位就准备卖掉。河南农业厅反映,受玉米水分偏高等因素影响,上市初期收购进度较慢,近期受市场需求拉动,进度有所加快,市场交易逐步活跃。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3月10日,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11个玉米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1年新产玉米1136亿斤,比2011年同期增加30亿斤。
(三)本年度玉米供需基本平衡
从需求来看,2012年国内玉米总消费量在4000亿斤以上,其中种子、口粮消费稳定在240亿~250亿斤,饲料消费约2500亿斤,深加工消费超过1300亿斤。从供给看,2011年我国玉米产量3835亿斤,加上库存,总供给完全能够满足国内总需求。尽管从2010年开始,我国已由玉米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但进口量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极其有限。2011年净进口32.3亿斤,不到国内玉米产量(需求量)的1%。预计短期内我国不需要大量进口玉米。主要原因:一是玉米生产稳定发展,自给率高。二是2011年以来国内小麦玉米价格倒挂,小麦饲料消费明显增加,有关方面估计至少能替代玉米60亿~80亿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玉米饲料消费。三是2012年以来国际玉米价格明显上涨,到岸税后价与国内基本持平,进口玉米不具备价格优势。
三、几点建议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要保持中长期我国玉米供求基本平衡,必须一手大力扶持生产发展,一手严格控制深加工规模扩张,同时做好进出口调控和舆论引导工作。
(一)大力扶持玉米生产发展
大力扶持玉米种业发展,加快培育出耐旱、抗病虫、耐盐碱等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玉米品种。着力解决玉米生产的最大威胁——干旱问题,采取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大幅增加玉米灌溉面积。大力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着力挖掘玉米单产潜力。重点在东北、黄淮海地区实施玉米深松深耕作业补贴;在西北地区实施玉米全膜覆盖、西南地区地膜覆盖补贴;在东北地区实施生物防治玉米螟补助。大规模开展玉米高产创建,在逐年增加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规模的基础上,加大对玉米高产创建的支持,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继续推进玉米向优势生产区域集中,着力建设东北、黄淮海、西北和西南4个优势主产区,充分发挥主产区的作用。
(二)坚决从严控制玉米深加工消费
针对玉米深加工产能持续快速扩张的情况,应加强对玉米深加工行业的调控,在项目审批上严格把关,确保玉米深加工用量占总消费量比重不超过2009年规定的26%水平,防止深加工业过快发展放大玉米总需求,挤占饲料、养殖业用粮,造成玉米供求失衡,并形成加工企业进口冲动。
(三)把握好进口时机、节奏和力度
当前,针对农民手中余粮较多的情况,继续贯彻落实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把农民手中的余粮收上来。同时,应谨慎安排玉米进口规模,避免大量集中进口冲击国内市场,影响农民春耕和种粮积极性,后期可视国际市场价格情况,择机安排适量进口,补充国内库存,掌握市场调控主动权。
(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
针对社会上关于玉米产量及进口的负面消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我国粮食生产“八连增”、供给有保障的良好形势,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防止过分炒作,稳定市场预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