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蓝领创新”让一线职工立足岗位创新

“蓝领创新”让一线职工立足岗位创新

时间:2023-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力推进“蓝领创新”,是企业尊重一线职工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具体表现;也是传统企业在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时,激发全员创新,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有效举措。正是宝钢多年来一如既往地推动完善“蓝领创新”制度环境,将企业的一线岗位建设成为孕育蓝领员工发明创新的一方沃土。宝钢“蓝领创新”的经验证明,一线职工的岗位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核

(一) “蓝领创新”让一线职工立足岗位创新

在钢铁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的情况下,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仍能以全国钢铁业6%的产量实现了全行业30%的利润,与企业长期以来持续深入开展职工创新活动、大力推进“蓝领创新”密不可分。上海市职务发明的第一人是宝钢工人;宝钢有2人获得国家命名的“当代工人发明家”称号;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全国10名工人中宝钢就占了3人;企业技术秘密年均2000余项,四成是由一线工人完成的;宝钢每天产生专利4件,其中五成由“蓝领”创造。正如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所说:“一线职工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我们就是要把这些潜力激发出来,让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创新,他们的工艺创新和合理化建议一般都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员能够想到的。 ”对此,中央领导专门做出批示,认为“一线工人开展‘蓝领创新’好,不仅提高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自豪感和责任感,而且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宝钢已有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小组近8000个,自主管理小组近1.5万个,共完成课题近2万项,实现创新成果1.2万多项。近3年来,由蓝领职工提出并实施的合理化建议近50万条,形成企业技术秘密7000多项,申报专利4000多件,授权专利近3000件。所以,发掘一线职工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激情,真正立足于“蓝领创新”,既是新时期企业摆脱行业发展规律,持续延伸利润空间的根本需要,也是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创造新增长点的有效途径。

大力推进“蓝领创新”,是企业尊重一线职工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具体表现;也是传统企业在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时,激发全员创新,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有效举措。总结宝钢推进“蓝领创新”的经验,良好的制度体系是实现基础,有效的创新激励是坚实保障,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是不竭动力。

首先,宝钢的“蓝领创新”以开放式的岗位责任制为基础,提倡职工以“顺心”、“顺手”、“顺带”的姿态和方式,把大量、经常、反复出现的现场问题,解决于一线。宝钢整合了合理化建议、自主管理、职工创新小组、职工创新工作室、员工创新活动基地5个创新梯次,构建了跨岗位、跨区域、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了由个人到团队、由低端到高端逐步深入的全员创新体系,为一线蓝领工人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体系保障。宝钢知名的工人发明家孔利明20多年来为自己的“家庭实验室”投入了30多万元,他的许多发明都是在家中试验后再移植到施工现场。翻开孔利明的发明创造记录能看到一组数字:累计解决生产现场疑难杂症406项,完成科研39项,工艺改善297项,获国家专利201项,创造经济效益8700多万元。在宝钢,类似“孔利明式”的发明家、创造家已不是个案,科学研究、技术探索、课题攻关已经融入宝钢员工的日常工作中。正是宝钢多年来一如既往地推动完善“蓝领创新”制度环境,将企业的一线岗位建设成为孕育蓝领员工发明创新的一方沃土。国资委领导曾高度评价宝钢在职工创新方面的举措:“宝钢将职工技术创新纳入企业管理,搭建了职工创新小组、创新工作室、创新活动基地‘三位一体’的职工创新平台,组建了一支‘职工创新活动指导志愿者’队伍,建立了以激励职工创新为核心的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形成了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导向和对标一流、持续改进的创新文化。这些构成了宝钢‘蓝领创新’经验的丰富内涵。 ”

其次,宝钢集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创新激励体系,有效地将“激情创新”转化成为一线员工的“创新激情”。如“揭榜制”,就是由宝钢三热轧分厂探索实施的。以“招榜”的形式解决一线生产中的重难点问题,使普通蓝领也能“挑大梁”承担创新重任。对敢于揭榜并实施课题的员工,分厂赋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动用一切力量提供支持,对有突破性成果的课题进行奖励。三热轧分厂的倪春华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第一个课题“点状压入缺陷问题”招榜时,倪春华正好前期也在跟踪一些现场数据,他大胆揭榜,作为课题负责人,带领大家不断摸索,并与技术人员频繁沟通,终于找出缺陷产生的根源,45天内完成课题,使缺陷得到有效控制。 “揭榜制”在宝钢只是众多“蓝领创新”的一个体现。宝钢股份不锈钢事业部炼铁厂的“卢江海创新工作室”,一年内提出13条合理化建议,创造26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发明专利,荣登宝钢股份合理化建议积分排行榜榜首,被同事誉为“金点子大王”。宝钢对一线职工的创新奖励从10元到100万元不等,这充分体现了企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态度和决心。宝钢还率先提出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双通道”发展模式,为一线员工设置“技能专家”和“首席操作”的岗位,打开了普通蓝领工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最后,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能够长久存在和持续发展的灵魂。只有努力搭建好一线蓝领的创新平台,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着力培育创新自主性的员工,企业才能持续激发企业蓝领的创新活力。如果说行之有效的创新制度体系保障是引领企业不断前行的车辙,那么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就是为企业前进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发动机。宝钢的“蓝领创新”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长期中已经将“创新”一词转化成一线职工自觉自发的一种观念。企业的成本改善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但在宝钢不锈钢事业部的能环部供水分厂冷轧水处理作业区,成本改善却成为作业区员工的一种习惯。近3年来,作业区的工序成本下降了29.6%,从合理化建议到技改项目,该作业区的每个员工都有若干条关于成本改善的“金点子”。而成本改善的深度,也发展到完善原始设计、挑战行业难题等。宝钢的蓝领提出了大量降本增效的好点子,小到一块抹布、一件工器具的使用,处处自觉为企业节能挖潜,做到“在干毛巾上挤出水来”。这些小“米粒”集腋成裘,每年为宝钢节约数以百万计的成本。职工之所以能够在平凡岗位上开动脑筋,主动为企业降本,积极为企业创新,关键就在于职工与企业追求“共同利益”并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和优秀的企业文化,这是“蓝领创新”的根本动力。

宝钢“蓝领创新”的经验证明,一线职工的岗位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职工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而创新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岗位创新是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对于企业来说,创新不仅是技术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事,掌握丰富劳动经验和技能的广大蓝领职工,永远是创新主体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