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土家族】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州土家族人口169.87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5%。土家族分布在全州各县市,其中主要集中在利川、恩施、咸丰、巴东四县市。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其先民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有不同的称谓,但其中大部分是“蛮”、“夷”、“蜒”之类侮称,宋代开始出现“土丁”、“土民”等专称。1957年1月3日,国务院正式确认土家族是我国单一的少数民族,并以“土家”作其族称。土家族是世居于湘鄂渝黔毗邻地区的巴人,在吸收融合该地的土著部落、迁入该地区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形成时间约为宋代。土家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接近彝语支。土家族在历史上广泛使用土家语,至今留下了许多以土家语命名的称谓、人名、地名,但现在已通用汉语,仅在来凤卯洞的河东、宣恩沙道沟的苦溪、鹤峰太平的马头山等地还有残存。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绣织等,构成土家族绚丽多彩、独具一格的文化艺术。土家族的神话,一般是关于民族起源、解释自然现象、反映原始社会生活方面的。民间传说故事,一般是关于民族风俗习惯、民族英雄事迹和工艺美术方面的。恩施土家族地区素有“歌的海洋”美称。土家人唱的山歌分情歌、哭嫁歌、诉苦歌、劳动歌、盘歌等多种。传统的《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丧舞》古朴刚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土家山乡生活气息。土家族地区流行的剧种有南戏、堂戏、灯戏、傩愿戏、柳子戏等。“西兰卡普”(土家语,即土花铺盖)是土家族妇女借鉴鲜花、羽毛、晚霞和彩虹的自然色谱而精织的特有手工艺品,织工精巧,色彩绚丽,有百余种图案,它和摆手舞一起被称作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传统的土家族民居结构一般分为正屋、厢房两部分:正屋为三间,中间为堂屋,大门外有“吞口”;厨房、火坑、卧室分别位于正屋两侧。在正屋两头前面并与正屋垂直的两间为厢房,一般为吊脚楼结构。男子用青蓝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缠头,喜穿对襟短衫,多纽扣;妇女穿无领开左襟大褂,袖子短肥,下着八幅罗裙,裙上绣有花纹、图案,后来改为穿裤,裤脚有两三条花边。独特的婚俗有哭嫁、陪十姊妹、陪十弟兄和甩筷子等,其中哭嫁在婚前半个月即开始,其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骂媒人等,多是诉说离别之苦,其形式有一人独哭和母亲、姐妹同哭等。丧葬习俗主要有清江流域的撒尔嗬和酉水流域的念经超度。节日有赶年、牛王节、六月六、大端午、女儿会、月半和摆手节等。赶年,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月大二十九,月小二十八。土家人的宗教信仰以民间宗教(信鬼神、崇拜祖先)为主。过去普遍信仰土王,各村寨都设有土王庙,每年举行隆重的“祭土王”仪式。道教对土家族的宗教信仰有较大影响。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也曾传入土家族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