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立统一市场的途径

建立统一市场的途径

时间:2023-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建立统一市场的途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模式,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以开放型区域市场为有机组成部分的全国统一市场,而不是缺乏国家宏观调控的、互相封锁分割的板块式行政区划“市场”的组合。所以,要建立统一市场,重要的一环是改革现行计划体制,破除财政“分灶吃饭”体制。统一市场建立的着眼点应放在完善和建立市场体系,促使市场要素全方位流动上。

第四节 建立统一市场的途径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模式,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以开放型区域市场为有机组成部分的全国统一市场,而不是缺乏国家宏观调控的、互相封锁分割的板块式行政区划“市场”的组合。要实现这样一种市场模式,在今后的改革开放中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改革计划体制和财政“分灶吃饭”体制,合理规定地方政府权限,消除产生封锁、割据市场的体制性根源

现行的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是建立统一市场的主要障碍。因为长期受“自然经济论”和“产品经济论”的影响,我们一直把地方当成了经济实体,因此,到现在为止,我们的计划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物资和资金的投放是采取以地方为单位下达,国家用考核企业的办法来考核地方政府的工作。这就不能不使各个地方政府仍然要直接管理企业的产、供、销,仍然要采取一切措施建立区域内部的经济体系,以保证企业对地方政府上缴利润计划的实现。特别是实行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灶吃饭”以来,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直接的经济联系更加强化,因而导致各地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强化了市场分割,这种情况在1984年以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地方政府为保证财政收入的完成,本来已经打开的城门又被关上,限定本地商业部门一律首先销售本地产品,甚至禁止外地商品进入,这严重地阻碍了商品的自由流通。而要求保护的企业,主要是那些落后的甚至是应该淘汰的地方工业企业。所以,要建立统一市场,重要的一环是改革现行计划体制,破除财政“分灶吃饭”体制。我们设想,计划体制的改革主要是改革地方计划,使其由实变虚,对计划的完成情况只作统计,不作考核,以便改变考核政绩的方式,改变地方政府行为,使其向致力于地方的政治、文化、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没有完成生产、经营计划的任务,地方政府不是企业,不是市场活动的主体。财政体制必须废止“分灶吃饭”,在进一步完善利改税的基础上,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税体制,即把企业上缴的各种税金划分为中央税、省税、市税、中央地方共享税等几类,由企业按规定直接向税务机关分别缴纳。属于中央的交中央,属于地方的交地方,不需要再经过政府这个环节,地方政府也不再承担上交财政的任务,只对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监督。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由企业上交的地方税和国家返还的税金解决,不再同完成上交财政任务挂钩。实行这样的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地方政府就可以摆脱束缚,改变自己的行为职能,彻底放开企业,打开地区之间的大门,扬自己之长,避自己之短,取他人之优,弃自己之劣,发展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就有了源头活水。

(二)推进价格体系改革,矫正价格机制对产业结构的扭曲,使区域之间形成合理的比较利益机制

价格体系扭曲,使各区域市场之间的比较利益关系错位,是造成我国区域市场分割统一市场的根源之一。只有当这种因价格体系不合理而固化了的不合理产业结构得到实质性调整之后,区域市场的发育才可能与统一市场的目标相一致。可见,价格机制的转换是开启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市场大门的钥匙,而中国1990年以来的形势又是推进价格改革的极好时机。即在供求趋缓的条件下,大步推进价格改革所付成本较少,不用担心因通货膨胀引起的经济和社会震动;同时,可以矫正经济运行机制对产业结构的逆向调节,使结构调整避开“压缩—发展—膨胀—再压缩”的老路。因此,当前价格改革可考虑以下措施:(1)基本放开疲软产品的销售价格,使这部分加工工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然淘汰一批,抑制新的投资流入。(2)较大幅度地提高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产品的价格,使其成为对投资有吸引力的领域。(3)对市价、牌价相差不大的生产资料,如水泥、烧碱、轮胎、木材、汽车等可以并轨,消除两种价格产生的非对称调节。(4)对农副产品,特别是粮食收购价格要保护,同时对城市工业用粮不再补贴,对城镇居民用粮既要降低定量标准又要适当提高粮价,尽可能使产销价格统一起来。总之,价格体系的理顺,不仅会使价格机制转换到有计划商品经济轨道,而且会把行政强制性的结构调整转换为价格诱导性的结构调整。

(三)积极培育市场交易主体,提高统一市场内各区域市场之间的交易频率,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全方位流动

统一市场功能弱化的主要原因,固然在于地方政府利益膨胀、代行市场主体职能,但也要看到我国市场主体普遍存在着规模过小,交易半径短等问题,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市场的活动范围。如果过多的市场主体都没有发展区际或国际贸易的能力,区际之间的交易频率就必然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区域市场间障碍的形成,统一市场的整体性功能就难以发挥出来。因此,在发育和建立统一市场的过程中,培育较大规模的市场交易主体,扩大区际、国际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鉴于我国目前企业情况和市场格局,单纯依靠单个企业的资本积累,短期内是很难达到规模经济的,较为可行的办法是通过资本积聚的形式,迅速壮大企业规模。如通过股份制、企业兼并或组建类似综合商社这样一些功能齐全、资本雄厚的交易主体,就会使交易范围、交易内容和交易形式多样化,从而提高区际之间的商品和要素的流动性。

(四)加快市场客体的完善,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全方位流动,提高整个经济的商品货币化程度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市场不仅在地区之间被分割,而且许多本来应成为商品的东西而未进入商品交换。“七五”计划期间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建立统一市场的重大步骤。如果说统一市场的外在形式表现在时空上,那么统一市场的内核便是市场体系。统一市场建立的着眼点应放在完善和建立市场体系,促使市场要素全方位流动上。关于建立市场体系问题,第三章已有详细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五)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可操作的产业倾斜政策,变“撒胡椒面”式的多元倾斜为产业倾斜

我国的统一市场之所以被分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产业政策的误导而造成的区域经济结构同构现象严重。这种缺乏主体效应、低水平结构趋同的产业结构,使区际之间可用于交易的产品和生产要素很少,过剩的普遍多余,短缺的则全面紧张。我国产业结构的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轻重结构趋同。根据推算,我国主要省市的霍夫曼比例高于0.7,其中上海高达1.2之多。二是行业结构趋同。在我国的32个行业中,纺织、机械、化学、食品、冶金五大行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6.41%,各省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行业结构高度重合。三是规模结构趋同。我国大小企业近80万个,但固定资产超过5亿元以上的不足总数的0.05%,产值也仅占12%左右,与此同时,小型企业却占总数的98%以上,而且多数都是“小而全”企业。企业组织规模结构的趋同,不仅影响规模经济的形成,而且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它使稀缺资源耗费在许多低效高耗企业中。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从有利于增加区域经济结构多元化、提高互补性出发,抛弃传统的“部门倾斜”、“地区倾斜”的产业政策,转而实行重点产业倾斜。倾斜产业主要是指那些既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又体现技术进步、能增加产业协调能力和演进能力的项目。国家对这些项目要优先安排,并通过利益诱导吸收预算外资金。

【注释】

(1)刘宇、郭晓鸣:《论区域市场的几个理论问题》,载《市场发育与价格改革》,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243页。

(2)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有形商品被分为10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及烟草;燃料以外非食用粗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及油脂;没有列名的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无形商品的内容也很广泛,包括9项基本内容;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水电供应;社会服务,主要指教育、卫生;财政金融,包括银行、保险、会计、经纪商;技术服务,包括建筑、工程、咨询;市场服务,包括广告、批发、零售;商业服务,主要是租赁;专业性服务,包括律师、大夫、建筑设计师的服务;政府的服务,包括公共管理、国防;个人服务,包括饭店、旅店、理发店、美容店。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0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