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沟通国内外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前所述,十多年来我国通过对外贸易,积极利用国外市场,促进国内市场发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沟通国内外市场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主要问题:
一、我国出口商品质量差、品种单调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的质量差、品种单调、档次不高、附加价值低,已成为沟通国内外市场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出口宏观经济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仅以纺织品出口为例,由于纺织品出口以量取胜、质量下降、档次低、附加价值低、履约率下降,直接影响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扩大。据统计,1990年上半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急剧下降,棉花出口比1989年上半年下降了39%,棉纱下降了21%,人造纤维下降了16%,其他如生丝、绸缎、毛织品和人造丝出口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3)从市场客户角度来看,粗放经营使我们正在失去某些市场和客户。目前,美国、加拿大、西欧共同体、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是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但由于我国出口纺织品质量下降等诸多原因,使上述各主要纺织品市场对我纺织品出口逐渐失去信心,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很多客户已开始转向印度、巴基斯坦、巴西等国进口纺织品。又如,日本和泉纤维株式会社,每年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约占其进口纺织品的一半,但近年来由于我国出口棉布质量下降,交货不及时,迫使该株式会社的进口转向东南亚国家。
如果我国纺织品质量和交货期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就会失去日本大部分纺织品市场。除纺织品出口商品外,其他出口商品也程度不同地普遍存在着质量问题。因此,出口商品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商品能否跻身于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也成为能否继续沟通国内外市场的根本问题。
二、外贸宏观管理失控
外贸宏观管理失控,竞争秩序混乱,严重影响国内外市场的沟通。从1980年我国实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以来,扩大了地方、部门和企业的出口经营权限,调动了它们经营出口的积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出口的宏观管理失控以及出口的过度分散经营,使得各种出口公司泛滥成灾。例如,到1986年底,有的省除省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外,全省具有出口经营权的1000多家出口企业都可以经营纺织品出口,不仅涉及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商业、盐业,还涉及宾馆、码头、车站、学校甚至部队等。由于经营同种产品的公司过多,各出口公司竞相抬价收购,“玉米大战”、“茶叶大战”、“对虾大战”、“羊毛大战”、“兔毛大战”、“麻大战”、“蚕茧大战”等不断迭起。各出口公司,自相削价出口竞争,“水货”泛滥,肥水外流。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自相竞争、多头对外,造成国外客户不敢订货,采取观望态度,从而使我国出口贸易受阻,严重影响国内外市场的沟通。
三、外贸宏观经济效益不佳
外贸宏观经济效益不佳,也是影响市场发育和国内外市场沟通的重要因素。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成就。1979~1988年改革开放的10年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为5052亿美元,为1979年以前29年总数的2.98倍。其中,出口累计为2490亿美元,比前29年总数增加2.92倍;进口累计为2562亿美元,比前29年总数增加3.05倍。1988年,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804.9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9倍,每年平均增长14.6%;1988年,出口额为401.02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3.2倍,每年平均增长15.2%。与此同时,外贸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难点和问题,核心是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问题,最突出的是出口经济效益的问题。
从出口宏观经济效益的角度考察,从1978~1988年可划分两个阶段。1978~1981年,出口贸易额指数的增长高于出口贸易量指数的增长。1981年与1978年相比,前者约增长114%,后者约增长40.7%,说明在这期间我国出口宏观经济效益较好。但是,1981~1988年我国出口宏观经济效益则不尽如人意,表现在出口商品的贸易量指数大幅度增加,而出口商品的贸易额指数却未相应地大幅度上升。1988年与1981年相比,出口贸易量指数增长164.9%,而出口贸易额指数却只增长94.6%,出口价格指数下降了19.3%(4)(详见表17-1)。
在进口方面,由于进口商品国内作价不合理,刺激了不必要的进口增长,影响了进口经济效益的提高。因为我国许多进口商品国际市场价格高于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进口后仍按国内价格出售给用货部门,从而使外贸企业经营进口商品发生困难。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进口商品并不是国内急需,而是因为用户可以从进口货的国家调拨价中得到益处。更有甚者,有的用户乘国内某些物资短缺之机,进口后再高价倒卖,从中牟利等等。这种人为造成的进口紧张,不仅增加了出口的压力,同时对进口价格斗争也十分不利,从而影响了我国进口贸易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
表17-1 1978~1988年我国出口贸易额、贸易量和价格指数(1980=100)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9)。
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下降,直接给国家财政造成很大负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外市场沟通的规模和范围。国内外市场沟通受阻又会直接影响到国内市场发育。可见,能否提高外贸宏观经济效益已经成为能否利用国外市场促进国内市场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不够
我国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的程度不够,是影响国内外市场沟通最重要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当代国际分工的形式和国际贸易的特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门内的国际分工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而各国之间部门内的贸易已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日、英、法、原联邦德国等11个主要工业国的部门内的进出口贸易已经占其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我国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在利用和参与国际分工方面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我国利用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具体表现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国际综合性产品”的比重尚较小,在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尚未彻底改变,国际分工的观念尚未牢固树立。这必然会严重影响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沟通的程度,也是我国市场发育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