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企业具体实施和谐管理的难点分析
在具体实施企业和谐管理时,除了上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外,还应该对其难点进行把握和分析,为有效和顺利实施企业和谐管理提供保障。本书认为,企业和谐管理的具体实施,需要攻克以下几个难点:
6.3.1 和谐企业文化的创建
创建适合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的企业文化,既是企业和谐管理的显著特征,又是企业内部共同主宰的和谐管理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因为企业是否形成和谐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是否和谐的反映和体现。企业只有实现内部的和谐,才能更好地实现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和谐。我们知道,创建企业文化是对企业价值观的总结、归纳、提炼、提升的过程,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扎扎实实抓落实的过程。同时也是由点到面、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由此可见,创建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过程。因而,它是企业实施和谐管理需要攻克的难点之一。
从上述谈到过的那些成功实施和谐管理的企业可以看出,没有一个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创建或重塑。它们都是首先从实现与员工的和谐开始,抓住实现与顾客的和谐这个中心环节,进而推动实现与股东、合作者、竞争者、政府、社会、自然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它们在实现与员工和谐的过程中,都将创建适合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的企业文化作为一个重点来抓,通过创建和谐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实现与员工的和谐。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企业文化都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色,并从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同时,世界不同民族的企业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兼收并蓄,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综观中外优秀企业文化,其共同的显著特点就是中西合璧,它们既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注重创新、注重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又继承和发扬了东方传统文化中注重伦理、注重和谐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以和谐和效率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因此,和谐是现代优秀企业文化的终极精神价值。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企业应追求的最高境界。创建和谐的企业文化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1)真善美是和谐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
和谐是一个体现价值观的概念。和谐作为一种价值观,是真善美的统一。人类的价值观反映的就是人们在处理各种相互关系中所应该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原则。真善美是人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应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企业要为社会提供真善美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企业要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性,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但市场竞争又是一种理性的、有规则的竞争,这一规则就是公平竞争。它要求企业通过正当手段来实现对利益的追求,也就是要以质量取胜、信誉取胜、创新取胜,以此保证竞争的和谐有序。如果企业以次充好、缺斤少两、压价倾销,进行恶意竞争等,这不仅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原则,而且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甚至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这是一种非和谐的不正当竞争。因此,在企业的竞争中,抑恶扬善、弘扬正气,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和谐企业文化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如宝钢就把“至真、至善、至美”作为企业的品质价值目标。
(2)营造一种整体与个体高度和谐和相互融洽的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
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企业内部的和谐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和谐;二是经营者人力资本与生产者人力资本的和谐。处理好这两种关系就要坚持利益原则与人性原则相结合。和谐的利益原则要求企业建立一种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做到互利互惠并以利益共同体为轴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和谐的企业文化更为倡导的是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宽容谦让及上下平等的人性化原则。这种对人性的尊重和信任,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可以使离散的、各思所想的精神力量聚合为积极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使企业员工产生一种同企业荣辱与共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增强企业的向心力。
6.3.2 企业产权制度的健全
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势在必行的攻坚战。企业产权制度的合理与否、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能否确立和谐的权利关系,关系到企业内部各利益相关者能否创造性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因而,它是企业实施和谐管理需要攻克的关键难点。
产权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出现的经济范畴。“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1]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的一系列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是现代产权制度的主要特征。追求产权,以其产权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从而拥有更多的产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性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动力所在。企业实施和谐管理、健全产权制度,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承认并重视人力资本产权
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其代表人物是舒尔茨[2]和贝克尔。[3]根据产权学派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产权是人力资本市场交易中的行为关系,它包括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及其派生出来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和。人力资本产权是由于人力资本使用价值效用性和稀缺性而引起的。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物质资本所有者投资设立的,因而,物质资本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主要实现者,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价值并不明显。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的日益开放和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物质资本供给渠道的多元化,物质资本的稀缺性开始不断下降。相反,人力资本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稀缺,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参与企业治理的格局日渐形成,因而,承认并重视人力资本产权成为当今企业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激发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客观要求。
(2)健全和谐分享的企业产权制度
和谐分享的企业产权制度就是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和谐分享企业产权的制度安排。在企业发展初期,企业只有一个物质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身份经常是合一的,员工只是简单的雇工,企业产权制度自然体现为一种“股东至上”的逻辑,即企业是为股东服务的,股东合理地独享了对企业的控制权。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物质资本所有者独自经营企业深感力不从心,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业务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很多公司开始转变由股东独享企业控制权的理念,把一部分企业控制权通过契约的形式转交给企业的经营者(职业经理),企业的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经营者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此外,当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进入企业并长期把精力投入企业,就会逐渐积累起企业专用性资产,如特殊专业技能、团队精神、企业价值观等。这些专用性资产如果脱离特定的企业环境,将很难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可能完全失去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专用性资产也就具有了抵押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也承担了企业剩余风险,因而也应分享一部分企业产权。综观西方产权制度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从古典的资本主义企业(私人企业)起,经合伙制、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产权从物质资本产权中分离出来,从附属地位向平等地位发展的过程。当今,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实际上已经成为两个独立平等的产权主体,从而也就必然要求在产权制度上实现从物质资本所有者独享制到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制的变迁。如今西方国家企业普遍实行的股票期权制和员工持股计划正是这一变迁的具体反映。
6.3.3 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形成
利益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益分配问题是企业中极其敏感的问题,也是影响企业内部和谐最关键的因素。只有利益分配公平合理,才能建立和谐的利益关系、实现企业内部和谐,进而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形成也是企业实施和谐管理需要攻克的难点之一。
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就是能够公正、公平、合理、科学地分配利益,使员工的利益分配关系保持和谐,从而有利于企业和谐发展的协调机制。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应具有以下功能:①有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使企业保持活力;②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理念,既谋求企业的发展,又注重员工的成长;③倡导和鼓励合法竞争、文明竞争,充分挖掘人的潜能。
企业要形成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需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切入点:
首先,企业经营者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利益分配关系问题。利益分配关系是社会生产中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关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4]企业只有切实重视并妥善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发挥员工的主动性,才能很好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其次,要全面考虑各方利益。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形成需要充分尊重并考虑各方面的利益要求,需要公平、客观地对待所有员工的作用。为此,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尊重并保障员工的知情权,使员工及时了解各种可能会影响其利益分配的信息;需要建立适宜的民意表达机制,尊重并保障员工的发言权,使员工具有能够合法表达自己利益要求的机会;需要建立科学的民主参与机制,尊重并保障员工对利益分配的参与权和决策权,确保利益分配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最后,要把握好利益分配制度的公平性、合理性与经济性。其中公平性是关键。从理论上看,公平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外部的公平性,主要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的利益分配情况相当;二是内部的公平性,是指在同一企业中,利益分配应体现与不同岗位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成正比;三是个人的公平性,是指在同一企业中,利益分配应体现与相同或类似岗位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成正比。许多企业在利益分配方面出现问题,主要就是在公平性方面没有做好,特别是后两种公平性。同时,还应把握好利益分配制度的合理性与经济性。
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应当以拥有公平、合理、经济的利益分配制度为根基。公平、合理、经济的利益分配制度不仅可以得到广大员工的普遍拥护,而且还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它可以使所有员工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愿意为了充分发展自己而贡献于企业、服务于社会。因此,在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过程中,必须注意利益分配制度设计的公平性、合理性与经济性;在制度的设计上注意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6.3.4 企业诚信经营的实施
企业形成良好的诚信体系是企业和谐管理的显著特征,也是企业外部和谐的突出表现。由于企业诚信经营涉及的面广,需要做的工作多且要求细致、扎实,是一项繁杂的工程,因而,它也是企业实施和谐管理需要攻克的难点之一。
从上述谈到过的那些成功实施和谐管理的企业可以看出,它们都是围绕着实现与顾客和谐这个中心环节,首先在抓好企业内部和谐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诚信经营、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与企业外部各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当然,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也离不开企业的诚信经营,离不开企业对内部员工的诚信。
“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实守信。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极为推崇的一种伦理规范和道德品质。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公平买卖、货真价实、一诺千金的诚信准则,不仅是中国传统商业道德的精髓,也应该是现代企业诚信经营的根本要求和基本内涵。在工业文明发展的今天,现代意义的诚信则更多地反映在经济活动中对契约、规则、法律的忠诚和信誉,以及商品流通和人际关系等具有交换或交流的领域。企业诚信是企业在处理内外关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其实质是企业对顾客、对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履行契约的责任心,也是企业与合作者建立信任、实现交往的基础。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则衰。尤其是近年来企业失信现象的增加,引起社会对企业的不满和从严要求,企业面临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因而,诚信经营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
尽管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对企业诚信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不断取得进展,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在当今社会,企业经营中的非诚信行为依然屡见不鲜,比比皆是。无论是在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都出现了让世人触目惊心的非道德和非诚信行为,如美国的安然、安达信,中国的琼民源、银广夏等;尤其在我国,企业经营中的失信行为和道德滑坡更是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其突出表现有:
在企业内部,对待员工方面,肆意妄为,任意践踏员工权益。一些企业漠视工人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极其恶劣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劳动保护极差,造成严重伤亡的恶性事故频频发生;一些企业不顾员工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任意打骂、体罚员工,扣压身份证,限制人身自由;一些企业为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少付工资,以“试用”为借口,故意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试用”期满后,又找出种种理由将其辞退,然后再寻找新的对象轮番“试用”。另外,经常性超时加班加点,克扣、拖欠工人的工资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在企业外部,对待消费者方面,采取欺骗性的广告宣传,在营销和推广中夸大其词,肆意制售不安全或有害健康的产品,如制售假酒、劣质奶粉等伪劣产品夺人性命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对待其他企业方面,制售假冒他人商品,盗取他人商业秘密,对竞争者“挖墙脚”、“射暗箭”,恶意诋毁和诽谤;对待政府方面,想方设法钻法律、政策的空子,只要有利可图,财务欺诈、偷税漏税、走私贩私、商业贿赂、官商勾结等,都可以无所不为;对待自然环境方面,滥开滥采、乱排乱放,采取掠夺性经营,不珍惜有限的自然资源,漠视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只顾一己之私。
凡此种种失信行为和道德滑坡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而且也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可持续成长,因而,迫切需要企业转变观念,规范行为,开展诚信经营。
首先,管理者要率先垂范,做诚信表率。企业制定诚信经营准则是为了使组织诚信与个体诚信同步协调,促进企业持久发展。实践证明,组织诚信与个体诚信协调统一,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领导者的自律垂范。诚信经营准则由企业家群体制定,他们理应率先执行,不能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所谓正人先正己。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上下形成诚信之风。
其次,抓好内部诚信建设。企业要做到对外诚信,就要首先“对内”诚信。目前,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在与其他经济主体交往时坚持诚信原则的重要,也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即使这样有的企业效益还是不高,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企业没有“抓”住员工的心。有些企业认为员工对企业忠诚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做了许多规定及防范措施来限制自己的员工,以保证其对自己忠诚。然而,他们经常“记不起”对员工提出的许诺,常常是敷衍了事,有时甚至是不了了之。长此以往,一个人心涣散、凝聚力不高的企业势必走下坡路,最终滑向倒闭的边缘。因此,企业必须克服这一点,把对员工的诚信与对外交往中的诚信放在同一高度来重视。对自己的员工要言而有信、爱护有加,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出员工的潜力,企业走向成功才能成为可能。
最后,坚持义利统一的原则,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优劣、兴衰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邻里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21世纪,企业竞争除了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谁最先发现消费空档,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者之心,谁就能占据市场,不断扩大经营效益。坚持义利统一的原则就是企业应与社会利益和谐一致。如果企业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最终必然丧失信誉,失去顾客的信赖和支持,最终失掉整个市场。即使侥幸偶有所得,也绝不会长期存在和发展。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因此,严格恪守企业道德,坚持义利统一,是企业成功的必然之路,这样不仅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且还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无形资产。
6.3.5 企业对冲突的处理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企业遇见的冲突问题日益突出。托马斯(Thomas K.W.)等人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5]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处理冲突问题的时间大约占他们工作时间的20%;他们认为,冲突管理与计划、沟通、激励和决策同样重要,甚至比后者更为重要。在我国企业中,63.7%的人认为企业冲突不可避免,68.1%的人认为冲突的作用有利有弊。[6]尤其是随着公众意识的觉醒,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要,企业由过去只对股东负责变为对包括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因此,当今的冲突问题对企业的影响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深远。企业对冲突的处理也就成为企业越来越重要的工作。正是由于冲突和矛盾在企业发展中的绝对存在和不可避免性,而企业和谐管理就是通过不断处理和解决企业运行中的冲突和矛盾,以实现企业与其各利益相关者的和谐,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对冲突的处理也是企业和谐管理具体实施的难点之一。
冲突是企业不可避免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常态。有人把它称为企业中的“不和谐音符”。凡是有人群共同活动的领域,总会产生不同意见、不同需求和不同利益的碰撞,或在个人之间,或在小集体之间,或在大组织之间。无论在企业内部的员工之间,还是企业外部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由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包括知识、经验、信息的来源、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所处的环境等),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于是就会产生矛盾,矛盾的激化就是冲突。冲突本身具有两面性——建设性功能和破坏性功能。也就是说,组织出现冲突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一定会给组织带来破坏性的后果,有些冲突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还是有益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冲突进行管理,使其消极作用最小,积极作用最大。冲突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往往与处理冲突时采取的态度和策略有直接关系。正确的策略可以化害为利,错误的策略可以化利为害。所以采取何种策略是处理冲突的关键问题。处理冲突存在着很大的艺术性。通常情况下,处理冲突的策略有以下几种:①支配控制:就是一方战胜另一方,这是处理冲突最简单的方法,从长远来看,并不是成功的。②妥协退让:就是双方各做出一些让步,这是结束争端的为众人所认同的办法,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愿意做出让步,因为那毕竟意味着对某些东西的放弃。③融合统一:这是可以使双方的愿望都得以实现的方法,只要双方秉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态度,总是可以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而又不会牺牲任何一方利益的解决办法。求同存异,融合统一,这才是真正的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