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结构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新扩展

产业结构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新扩展

时间:2023-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产业结构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新扩展为了讨论现有产业结构理论体系构架在中国现实背景中的可能改进途径,本书主要通过比较优势变迁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分析的拓展,提出了开放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框架。再次,分析贸易品部门通过价格传导、价值链传导和竞争传导,对国民部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传导机制。

第四节 产业结构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新扩展

为了讨论现有产业结构理论体系构架在中国现实背景中的可能改进途径,本书主要通过比较优势变迁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分析的拓展,提出了开放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框架。

根据“需求收入弹性基准”[41]与“生产率上升基准”,[42]按照比较优势动态性原则配置资源会推动生产率上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市场向世界的开放推动了需求增长率的增长,而且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提高生产率;大国情形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背景。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产业结构理论进行拓展。

首先,系统论述了开放条件下比较优势变迁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机制的理论构建,并对开放条件下要素禀赋的动态转化和中国产业贸易结构伴随要素供给优势的转化发生变革进行了计量分析。

其次,通过产品内分工为特征的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重组和国外直接投资两条路径,分析开放条件下比较优势变迁对贸易品部门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

再次,分析贸易品部门通过价格传导、价值链传导和竞争传导,对国民部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传导机制。

最后,以比较优势变迁为依据,以发展中国家的大国情形为背景,提出适合中国产业成长和结构优化的路径。

【注释】

[1]本书试图将西方经济学框架内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整理,因此没有把马克思理论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关于产业结构理论的相关研究包括在内。

[2]参见威廉·配第:《政治算术》,商务印书馆,1978年。

[3]弗朗斯瓦·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

[4]参见宫迟健一:《产业经济学》(第二版)。

[5]参见Shigeru Ishikawa:《结构变化》,载于《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四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

[6]参见威廉·配第:《政治算术》,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

[7]参见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8]参见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9]参见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10]参见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11]在刘易斯的模型中,北方国家生产钢铁和食品,南方国家生产食品和咖啡,它们的产出只是劳动不同比例的投入的函数。长期而言,国际贸易的结果和生产率的变化使南方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其出口的咖啡只能交换越来越少的钢铁(Fonald Findlay,“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Trade Models”,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ume 1,Charter 4.)。

[12]参见W.W.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13]参见W.W.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14]R.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May 1966,pp.190-207.

[15]J.H.Dunning:“Trade,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and the MNE: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in B.Ohlin(ed.),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Holms&Meier,1977.

[16]钱纳里认为:“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变绝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因为结构转变受一个国家资源禀赋、初始结构以及它选择的发展政策的影响。”参见《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17]罗斯托还认为,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不是任意改变的,任何国家都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18]参见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11期。

[19]Helpman E.and P.Krugman,Trade Policy and Market Strcture,Cambridge,MIT Press,1989;P.Krugman,New Trade Theory and the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Delt,Stab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Wider,1987.

[20]郭克莎:《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郭克莎:《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5期。

[21]参见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

[22]参见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经济学》(季刊),2001年。

[23]参见杨小凯:《内生与外生比较利益说》,《信报财经月刊》,2001年第5期。

[24]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5]Jones和Kierzkowski把“生产流程分离开来并散布到国际间不同区位”的精细化的产业分工形式称为“Fragmentation”。

[26]Kojima,Kiyoshi,“The Flying Geese Model of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Origin,Theoretical Extensions,and Regional Policy Implications”,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Winter 2000,Vol.11,Issue 4.

[27]小岛清认为,维农在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所讨论的对外直接投资属于逆贸易导向型投资,是发达国家(如美国)为了使其新产品顺利地打入实施进口限制的国家而进行的投资,是违反比较优势模式的,新产品的国内生产及原本的出口都会衰减,甚至出现产业空心化。

[28]汪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应用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9]参见哲儒:《开放条件下的产业结构升级——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30]日本信息产业有关的回归分析和贡献率分析参见薛敬孝、白雪洁等著:《当代日本产业结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3~67页。

[31]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指的是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依据比较优势生产并且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32]事实上,关于比较优势的动态性质问题也是比较优势战略受到诸如“比较优势陷阱”等理论批评的主要原因之一。

[33]林毅夫曾指出,“比较优势战略只是借用了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的概念,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并非一定要依赖于对外贸易。因为即使没有对外贸易,国内的生产也有一个技术选择的问题”(林毅夫,1995)。

[34]产业间大国情形描述了在一个大国经济中众多产业均可依赖国内市场提供的需求条件得以建立,从而在交换中依靠自身的相对价格体系生成的信息作为定价依据实现交换,极易出现同世界市场价格信息不一致和背离世界市场“一价定律”的竞争不完全性;而产业内大国情形则是标准的经济学意义上能够引起垄断的较大市场份额。具体内容参见谷克鉴:《1990~1998中国国民部门与外资部门出口波动的实证分析:HBS推断的验证与拓展》,《管理世界》,2000年第2期。

[35]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开展贸易后的长时期内,由于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导致了生产要素在进出口部门间的流动,引起生产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各国根据各自的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分工和贸易,结果是贸易前相对丰富的要素价格上涨,相对稀缺的要素价格下降。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将逐渐达到要素价格比率的国际均等化。参见P.A.Samuelson,“International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Once Again.”International Trade:Selected Readings,Edited by Jadish N.Bhagwati,The MIT Press,1996。

[37]与外贸主导型的开放不同,外资主导型的开放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开放经济。

[38]如日本和韩国的R&D投资占GDP的比重虽高于许多欧美国家,但其中七成是技术的商业化研究,二成为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仅占了不到一成。

[39]谷克鉴:《中国开发进程中地区间技术扩散效应的增长核算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70073041。

[40]克莱因的一项研究认为,进口渗透率的可接受的阈值水平为15%,超出这一水平的任何尝试会受到保护主义的打击。1990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占发达国家市场的17%。Cline WR(1982)[IV].“Can the East Asian model of development be generalized?”,World Development,10(2).81-90.

[41]收入弹性基准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使产业的需求增长随同国民收入增长而增长且结构相适应的原则。

[42]生产率上升基准是从社会供给方面使产业结构趋势走向合理化的准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