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
任何经济发展战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看它是否适合本国国情。因此,在进入讨论之前,有必要首先介绍一下阿根廷的基本国情,然后再讨论每个经济发展战略之前,分别介绍它所面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环境。
一、阿根廷的基本国情
阿根廷位于南美洲南部,国土的绝大部分在温带,北部边境地区属亚热带,南方靠近寒带。全国海拔0~500米的地区占领土面积的64%,501~2000米的占26%,超过2000米的只占10%;[2]全国领土中,耕地面积占10.7%,牧场占49.1%,森林占22.7%,不宜农牧的土地只占17.6%。[3]因此,有着发展农牧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阿根廷领土面积2776656平方公里,人口1947年不到1600万,目前也只有2700多万,因此,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都是地广人稀的国家。
它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完全可以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它的水力资源约1100万千瓦;它的铀矿蕴藏量居拉丁美洲首位;有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80多种,其中铍的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煤和铁的资源较少,且远离经济中心,但邻国巴西、玻利维亚蕴藏丰富,质地也好,可以就近进口。
它的海岸线长5100多公里,沿海港湾众多,气候温和,常年不冻,极少风暴;内河通航里程总长3200多公里,溯河而上可直达巴拉圭、玻利维亚;国土绝大部分为平原;这一切都为阿根廷发展水、陆交通运输提供了有利条件。
阿根廷居民的绝大多数是欧洲移民及其后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对外联系广泛,眼界和思路开阔,对外开放的特点和传统。
以上自然和居民状况是阿根廷经济发展中持久起作用的因素。它对于任何政府,任何经济发展战略都一视同仁。而它们在经济发展中能否发挥作用,发挥多大作用,则取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如何认识和运用这些客观条件。
二、1946年阿根廷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环境
在本章重点讨论的两个经济发展战略之一,即庇隆政府(1946~1955年)经济发展战略开始执行的时候,阿根廷具有进一步发展经济的良好政治、经济条件和国际环境。
1.政治方面。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已经确立。在农村,以出售其产品为目的的商品经济已占绝对统治地位。一部分土地所有者已经从封建的庄园主演变为农业资本家;另一部分土地所有者把土地出租给他人耕种或饲养牲畜,农村出现了一批租佃农业资本家。农业工人已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残余虽仍存在,但以农业资本家、租佃农业资本家构成的农村资产阶级为一方,以雇工、临时工构成的农村无产阶级为另一方的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已占统治地位。在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根廷的工业和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更加壮大,迫切要求夺回在1930年失去的政权。与此同时,长期占有国家政权、与农牧产品出口及欧洲国家(主要是英国)关系密切的所谓“寡头势力”的力量和政治、经济地位大大削弱。阿根廷国内这两种经济、政治势力集团力量对比的变化,导致了1943年的军事政变和1946年庇隆当选为国家总统。这次政权的更迭,标志着阿根廷资产阶级牢固地掌握了国家的统治权,为阿根廷发展本国民族工业,壮大民族经济提供了政治保障。
2.经济方面。1946年的阿根廷,在国民经济部门构成、工业基础以及资金、国内市场和人才资源方面,都为进一步发展工业、发展国民经济提供了良好条件。
从国民经济的部门构成看,据阿根廷共和国中央银行的统计资料,1945年制造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首次超过农业(分别占22.8%和20.3%)。制造业以食品、饮料、纺织、皮革等消费品生产部门为主,工业消费品的自给率达97.4%。[4]同时,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产值约占制造业总产值的25%。消费品工业对机器设备的需求和已经建立的某些机器制造企业,都为本国机器与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国民经济各部门中,采矿业是薄弱环节,电力、煤气、供水业和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但并不严重。
从资金情况看,1945年阿根廷固定资本总额中,本国资本已占84.6%。[5]1940~1944年国内固定资本年平均投资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0.3%,其中本国资本占91.9%。[6]这些数据说明,固定资本投资的主要来源是本国资本,它的投资额相当高,阿根廷发展经济的资金是充足的。同时,1946年阿根廷拥有约16亿美元的黄金和外汇储备,相当于1940~1944年年平均进口额的5倍多。它说明,阿根廷拥有引进设备与技术,发展本国经济的足够能力。此外,1945~1948年阿根廷出口商品的贸易比价上升了60%,仅仅由于这个原因,1947年、1948年两年的出口收入增加了15亿美元。[7]这种形势对阿根廷发展外贸、积累资金和外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十分有利。
从国内市场看,当时的阿根廷是拉丁美洲各国中按人口平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1947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62.5%,[8]农村的商品经济已占统治地位,城乡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都很高;同时,阿根廷的贫富差别较小,中等收入阶层约占全国经济自立人口的43%强。[9]从而使商品需求有多样化的特点,要求生产和供应多品种、高质量的产品;已经建立起来并有广阔发展前途的各消费品工业生产部门对中间产品、机器、设备及其零配件的需求很大。以上种种情况,决定了阿根廷是一个消费和生产性需求都很高,国内市场广阔的国家。
3.文化和教育水平。1947年,阿根廷14岁以上居民中,识字人口占86.4%,1950年,在校小学生2272100人,中学生323600人,其中,商业、工业技术、职业技术、农牧专业及技术辅助人员等专业学校学生人数177400,占中等学校在学学生人数的54.8%;同年,高等学校学生86000人。[10]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近2682000,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6.8%。关于高级专业人员的情况,1960年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受过高等完全教育的知识分子占全国经济自主人口的2%,大学肄业者占1%,合占3%,其中,各科技专业毕业生占25%,社会科学各专业毕业生占38%,医科毕业生占37%。[11]以上材料说明,阿根廷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拥有一支数量可观的受过职业训练的职工队伍和相当数量的中、高级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
国际环境。战后初期,除了已述及的出口商品贸易比价上升的有利条件外,原来控制阿根廷重要经济命脉的英国等欧洲国家在战争中遭到削弱,对阿根廷的控制和影响能力大大下降,而美国对阿根廷等拉丁美洲国家的控制和影响还远没有达到可以与战前的英国相比的程度。因此,对于阿根廷来说,当时正是它历史上受外国资本的控制和影响相对薄弱的时期,有可能利用这种形势,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增强自己的经济独立地位。
上述阿根廷1946年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环境是庇隆政府经济发展战略产生的基础和执行的条件,也是衡量其成败得失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