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发展的成就和问题
通过实施上述措施,圭亚那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
1.圭亚那基本上掌握了自己国家的经济命脉,为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经济开辟了道路。目前,除一些金融机构以外,圭亚那已完成了对外资企业的国有化,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2.总的说来,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增长。独立前的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2亿圭元,1983年达14.55亿圭元,年平均增长率为8%,[14]出口额从同期的2亿圭元增加到7.38亿圭元,年平均增长率为7.5%。[15]
3.经济多样化有所进展。虽然目前圭亚那仍然是单一经济,但与独立时相比,情况有所改善。国内基本食品除小麦和乳制品外,做到了自给,湮没多年的棉花种植业得到恢复。以“进口替代”为目标的制造业已有了初步发展。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1970年的12.2%,上升到1981年的15%。[16]
4.扩大了社会福利,文教卫生事业有所发展。圭亚那于1969年在全国实行了国民保险制度,1971年扩大了参加者的范围;1976年实行全部免费教育和试行部分免费医疗;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还为居民建造了3.3万套住房。
但是,圭亚那的经济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1.自70年代后期以来,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甚至一连几年出现负增长,或增长数低于人口的增长。虽然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刺激生产,但仍然回升乏力,情况很不稳定。1984年只增长了2%。[17]
2.财政拮据,债务负担沉重。自1977年以来,财政状况不断恶化,财政收支连年赤字。1984年财政赤字为6.7亿圭元(估计数)。[18]公共债务从1973年的6.38亿圭元上升到1981年的31亿圭元。1982年,内外债务总额为42.42亿圭元,约合14亿美元。1984年年底,仅外债就高达12.3亿美元,同年外债还本付息额为6.69亿圭元,超过当年政府的财政收入(6亿圭元,估计数)。[19]
3.失业问题严重。70年代期间,失业率一直保持在近20%的水平;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来,达到25%~40%。青年人的失业率更高,超过50%;而在圭亚那人口中,20岁以下的青年人占60%。
4.通货膨胀率居高难下。70年代初期,通货膨胀率仅为单位数,1977年上升到10%。1978年超过20%。1979年和1980年虽略有下降,但1981年以后又继续上升,1983年竟达30%。
5.进出口商品结构仍无多大变化,贸易条件恶化,国际收支连年出现逆差。经济受世界市场商品价格的影响很大,这是7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恶化的原因之一。1981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额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3。[20]国际储备净额从1981年的-2.07亿美元降低到1983年的-4.21亿美元。圭元一再贬值,从1981年5月以前的1美元=2.55圭元下降到1985年6月初的1美元=4.30圭元。[21]总之,从70年代后期起圭亚那经济始终没有摆脱困难的境地。
表6-1 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
续表
注:*估计数。
资料来源:圭亚那政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统计,转引自拉丁美洲研究与行动社:《圭亚那:欺骗的革命》,伦敦,1984年版。
表6-2 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构成
注:①初步数字。②制糖和稻米加工包括在农业内。
资料来源:圭亚那经济发展部、统计局和圭亚那银行的年度报告,转引自C.托马斯:《圭亚那合作社会主义的兴衰》,载A.佩恩、P.萨顿主编:《依附受到挑战:英联邦加勒比的政治经济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表6-3 主要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
注:加底线的数字为最高年产量或最高年出口量。
资料来源:圭亚那政府的统计,转引处同表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