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发展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发展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时间:2023-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农业发展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这些事实说明,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

第二节 农业发展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要处理好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这个问题在我国尤为重要。早期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农业劳动力转移初期,是以本国农业的衰退为代价,实现城市发展资金的集聚。那时,发展工业对农产品需求量的增长,是依靠掠夺殖民地的大量农产品为条件。显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走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这是其一。其二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增长速度快。在1880~1900年,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平均每年人口增长速度为0.8%,人口翻一番要87年的时间,而我国在40年间人口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总人口翻了一番多,远高于资本主义国家在劳动力转移初期的增长速度。高速增长的人口,无疑加大了对农产品需求的压力。因此,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一、农业发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

农业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业发展为非农产业人口增长提供必需的食物来源

我国40年间非农业劳动力的高速增长都是在农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的。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增长72%,同期农业增长10.4%,其中,粮食增长4%,棉花增长31%;1980~1984年,非农业人口增长31%,其中,城市增长16%,农村增长80%。同时,农业生产连续四年丰收,粮食增长27%,棉花增长131%,油料增长55%。1984年粮食生产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在60年代初期,由于天灾人祸,政策失误,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与1957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下降22.7%,粮食产量下降26.4%,棉花产量下降35.2%,油料产量下降53.8%,生猪存栏量下降43.6%。当时农副产品供应严重不足,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压缩城市人口,让一部分已经脱离农业的劳动力返回农业部门。1985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连续五年徘徊,市场农产品供应不足,加上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受阻,再次使一部分进城的农民工返乡,出现农业劳动力回流现象。

(二)农业发展为非农产业发展提供加工用的原材料,扩大就业门路

生产劳动的三要素是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从事生产的人。非农产业的发展,如棉纺业的主要原料是棉花,制革业的主要原料是牲畜皮张,毛纺业的主要原料是羊毛,丝织业的主要原料是蚕丝,木材业的主要原料是树木,造纸业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等等。这些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只有农业发展了,才有可能为这些非农产业提供足够的劳动对象,也才可能扩大劳动就业。1978~1988年,由于农村扩大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劳动就业人数420万人,占10年间乡镇企业增长就业总数的10.6%。

(三)农业发展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1988年7月1日至1988年12月31日对河北固安县100个农户的调查,在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中,农副产品收入106968元,占63.8%;工业收入6470元,占3.9%;建筑业收入3321元,占2%;运输业收入11092元,占6.6%;商业收入11460元,占6.8%;服务业收入3376元,占2%;生产性劳务收入20504元,占12.2%;其他经营收入4486元,占2.7%。在农户家庭经营的现金收入中,主要是出售农副产品收入,其次为生产性劳务收入,两项合计占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76%。

同时,国家每年收取农业税50亿元左右,如果包括农业产品因不等价交换,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积累就更为显著。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的关键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拉尼斯和美籍华裔经济学家费景汉认为,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的工业部门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成正相关。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使农产品总剩余和每个迁移人口所拥有的平均剩余增加。在进行的工业品与农产品的贸易中,形势有利于工业部门。工业部门通过有利的贸易地位,以较少的工业劳动换取较多的农产品,把工业工资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以使工业加速发展。工业的发展又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拉尼斯—费模型中农业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库兹涅茨定义为农业对工业的“四大贡献”。从拉尼斯—费模型中可以看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也是劳动力转移的结果。

1979~1984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按产值以当年价格计算和可比价格计算,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9%和7.8%;按国民收入以可比价格计算,其年均增长率为6.5%。这一时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制度变革和价格政策带来的劳动者劳动热情能量的巨大释放。1985~1988年,由于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和农田基本建设失修,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与此同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下降,1989年竟出现农业劳动力回流现象。这些事实说明,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