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工业发展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据我们1987年对全国11个省(市、区)的222个村的调查资料表明,1980~1985年在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中,工业占54%。据统计,1988年在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劳动力中,乡镇工业人数达5703万人,占59.7%。工业的发展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密切相关。
一、工业的发展战略决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
我国的工业发展战略属于资金高度密集型,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战略。1952~1975年,在重工业方面的投资,从占基建总投资的29.5%提高到50.8%,而在轻工业方面的投资则从9.3%下降到5.4%,对农业的投资由13%下降到9.4%。如本书第四章所述,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战略,使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
二、仅有城市工业化而没有农村工业化,会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工业化是在城乡隔离的条件下进行的,长期只依靠工业自身来推动国民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此战略的弊端明显地表现为两点:一是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不能转移到工业建设上来,使之不可避免地形成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我国工业系统在城市封闭循环,缺少农村潜在市场的支持,导致国民经济发展动力日趋不足,不仅不能吸纳农村众多的剩余劳动力,而且就连城市自然增长的劳动力也无法完全容纳,到1979年,我国城市已有2000万人的待业青年。
重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曾使我国工业化高速度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演进,其推动作用逐渐消失,已无法解决我国30年积累的城乡劳动力问题。在上述背景条件下,我国农民不向国家伸手要投资,而是自筹资金、自找技术、自找出路,办起了大量的非农企业,自行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希望的田野上开始了中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为改变我国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为深入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工业化,开辟了新的途径,踏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全面工业化的道路。
三、在20世纪内农村工业的发展将成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
1978年我国农村社会劳动力为30638万人,1988年为40067万人,10年共增加942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近千万人。1978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为28373万人,1988年为32308万人,10年共增加393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近400万人。1978年我国乡镇企业劳动力为2826万人,1988年为9545万人,10年共增加671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近700万人。上述统计数字需作如下说明:一是农业劳动力不仅包括集体所有制的农民,而且包括全民所有制的农业工人;二是乡镇企业劳动力还包括一部分农业劳动力,1978年占乡镇企业劳动力总数的21.5%,1988年占乡镇企业劳动力总数的2.6%。这两点说明,新增加的农村社会劳动力、新增加的农业劳动力和新增加的乡镇企业劳动力在平衡方面有一定的差别。上述统计数字表明,我国10年来新增的农村社会劳动力总数的30%在农业部门就业,70%在乡镇企业中就业,所以说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吸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
四、城市工业的发展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城市工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一般是从两个方面:一是农转非人口,其中一部分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业企业;二是流入城市的合同工、临时工。
1979~1988年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由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得到落实,过去下放农村的人员陆续返回城镇,加上户口迁移政策的适当调整,对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知识分子、边远艰苦地区职工、煤矿井下工人等的农村家属,有关部门先后作了规定,并且颁布了自理口粮的农民到集镇落户的政策,不少地方还放宽了政策,有的开了新的口子,使最近10年“农转非”人口达到5200万人。其中劳动力的数量为2000多万人,在这2000多万“农转非”劳动力当中,被招工招生人数为最多,招工人数为1190.8万人,大中专技校学生为531万,其次是征地和落实政策而进城的劳动力。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农村中有些能工巧匠和素质比较好的劳动力千方百计到城市寻找出路;另一方面,城市中的纺织、化工、建筑、环卫等行业劳动力空缺现象比较普遍,农民工身体素质好,能吃苦耐劳,使用农民工好管理,报酬低,于是这些年来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计划外用工越来越多。同时,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一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做保姆、开饭店、当裁缝,制作家具,从事个体商业经营,或走街串巷收购废旧物品、修鞋、弹棉花等。他们在城市第三产业中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缓解了城市第三产业严重不足的状况。据有关材料统计,在全国5000万流动人口中,工作比较固定,暂住时间较长的农民流动工、临时工和合同工大约有2500万人。
随着城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调整工业发展战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