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黑龙江省肇东县石坚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利用与转移

黑龙江省肇东县石坚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利用与转移

时间:2023-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黑龙江省肇东县石坚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利用与转移一、概况石坚村位于肇东县城东南方向,距离为5公里,归属于绥化地区;位于哈尔滨市西北方向,距离为58公里,属于纯农型平原农业村。石坚村经济发展之所以这样迅速,主要是因为调整了内部的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坚持农业劳动力的利用与转移,大力发展工副业。石坚村农业劳动力构成的变化情况。

第一节 黑龙江省肇东县石坚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利用与转移

一、概况

石坚村位于肇东县城东南方向,距离为5公里,归属于绥化地区;位于哈尔滨市西北方向,距离为58公里,属于纯农型平原农业村。该村耕地面积8566亩,546户,总人口2666人。其中,农业人口2628人,劳动力737人。有4个自然屯,5个居民组,人均耕地3.26亩,劳均耕地11.6亩。

石坚村地处城郊,具有发展商品经济的优势。1979年以来,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有固定资产29273元,流动资金150182元,1986年全村社会总产值为829.2万元,比1979年增长13.8倍。农民人均总收入1986年为1418元,比1979年增长5.2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986年为698元,比1979年增长4.72倍。机耕面积1986年为7966亩,比1979年增长21%。1986年机电灌溉面积比1979年增长1.5倍。石坚村积极为国家交售商品粮,同时积极为城市供应蔬菜和农副产品,还大力发展农村工副业。1986年粮食总产量为228.9万公斤,出售108.7万公斤,分别比1979年增长0.61倍和2.1倍。1986年蔬菜产量为64.2万公斤,比1980年增长1.67倍。石坚村经济发展之所以这样迅速,主要是因为调整了内部的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坚持农业劳动力的利用与转移,大力发展工副业。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利用情况分析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包括向非农业生产领域的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产业的转移,又包括在农业内部的合理利用;既包括向继续发展的传统产品门类的转移,又包括向不断开拓的新生产领域和新的生产部门的转移。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几年来,石坚村种植业结构变化较大,1986年小麦播种面积32亩,1980年为260亩;1986年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72亩,1980年为6310亩;1986年蔬菜播种面积1283亩,1980年为270亩;1986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670亩,1980年为370亩。1986年与1980年相比,小麦面积减小7倍,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未变,蔬菜播种面积增加3.8倍,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增加0.8倍。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石坚村调整了种植业结构,在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同时,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和油料作物的生产,增加密集型劳动的种植业比重,从而增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石坚村各产业结构变化也较大,1986年全村农副工业总收入为375.5万元,比1979年增长7.1倍。在1986年总收入中,种植业占46%,牧业占3%,副业占12%,其余的39%来自于工商运建服务业等。而1979年总收入中,种植业占78%,林业占0.9%,副业占21%,牧业占0.2%。可见,石坚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现状及其转移

由于东北的气候特点,每年只能生长一茬庄稼,这样在农忙时显得劳动力比较紧张,而在农闲时劳动力又没有活干,加之目前家庭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劳动力剩余问题也就显得更加突出。石坚村1986年小麦播种面积32亩,用工量32天;玉米播种面积4777亩,用工量23885天;大豆播种面积327亩,用工量1308天;蔬菜播种面积1283亩,用工量25660天,总计用工量50885天。石坚村春季农忙季节共35天,农闲为135天,农忙时种植业所需劳动力最大数量为318人,农闲时则为227人,而石坚村共有劳动力737人。就种植业而言,农忙剩余419人,农闲剩余510人,在冬季则完全闲置。

石坚村农业劳动力构成的变化情况。1986年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为388人,而1979年为409人,1986年比1979年减少21人,1986年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劳动力为349人,比1979年增长约6.8倍。就是说,非农产业不仅吸纳了种植业剩余的劳动力,而且吸纳了7年间增加的全部劳动力。

在1986年的总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副、渔的劳动力为388人,占总人数的53%;从事工业的劳动力为116人,占总人数的16%;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为35人,占总人数的4.7%;从事商业的劳动力为7人,占总人数的0.9%;从事饮食服务业的劳动力为6人,占总人数的0.8%。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各种产业的发展情况: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石坚村外出的劳动力为135人,占总人数的18%。1986年石坚村农业劳动力在乡内部当年转移30人,占非农产业劳动力总数的8.6%,其中转向建筑业的20人,转向交通运输邮电业的4人,转向工业的6人。仅一年时间农业劳动力转出人数为15人,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11%,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种植业劳动力剩余和由此而产生的向其他产业转移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将日趋增多。这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既不能盲目流入城市,又不能被农业所完全吸纳,所以,目前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办法,发挥优势,广开门路,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就地安排,就地消化。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来繁荣城乡商品经济,丰富人民的生活。归结起来,引起石坚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由于近年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劳动力的积极性,劳动力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使家庭潜在的力量得到发挥,因而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

第二,党的放开、搞活政策,使农民的思想空前活跃,他们冲破了狭小的传统农业的经营范围,走向了农、副、工综合发展的道路,使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为石坚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途径。

第三,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和蔬菜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使石坚村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条件。

第四,由于村办工业和专业户的迅速发展,经济力量不断壮大,人们尝到了甜头,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广,这不仅可以吸纳大批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可以为石坚村其他专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五,由于石坚村与市区接壤,交通便利,信息灵活,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关系密切,技术经济条件好,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方便条件。

执笔: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农经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