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建昌营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建昌营镇位于内蒙古英金河与老哈河汇流的三角地带,地势较为平坦,人口稠密,坐落在我国能源基地元宝山煤矿和元宝山电厂附近,属赤峰市元宝山区所辖。1978年以前,该镇的产业结构单一,以粮食生产为主,绝大多数劳动力拥挤在农田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镇人均收入在100元以下。自1972年起,随着元宝山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该镇面临着“三增”问题:国家建设占地增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多,镇内人口增多。1980年,全镇耕地面积由1970年的5.2万亩减少到4.3万亩,人口却由1970年的1.27万人上升到1.66万人,其中乡镇内人口由1970年前的2000多人增加到近万人。人均占有耕地由1970年的4亩多下降到2亩多。这样,如果把当时5000多名劳动力继续困在日益减少的农田上,连原来人均七八十元的收入也难以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建昌营镇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开始了根本性的改变,单一的农业劳动力结构逐步趋向于多层次、多部门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由1979年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仅占11%上升到1986年的57%(见表20-5)。
表20-5 建昌营镇农村劳动力构成
资料来源:《建昌营镇统计资料》。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经验
建昌营镇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采煤业的兴起而起步
恩格斯说:在工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要使这些被排挤出农业的人不致没有工作,或不会被迫集结城市,必须使他们在农村中从事工业劳动”。[1]
建昌营镇农业剩余劳动力利用本地优势寻找出路。这里煤炭资源尤其丰富,该镇四合村等几个村就坐落在煤矿上,元宝山矿已有近200年历史,目前国家又计划开发露天矿。1977年国家开始建设元宝山电厂。
建昌营镇利用倚矿傍市的有利条件,把采煤业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突破口。该镇是1978年开始兴办小煤矿的,当年有一矿一井,产量不足万吨,产值近20万元,他们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扩大采掘能力,到1986年共建起10个矿、23眼生产井,当年采原煤32万吨,创产值805万元。该镇又地处东北能源紧缺地区,交通方便,市场较为广阔,目前他们正在和元宝山电厂建立产销协作关系,把部分商品煤变为电力输向东北地区。
一般来说,采煤业的发展有两条途径:一是劳动密集型;二是资金密集型。建昌营镇根据自己农业剩余劳动力多,资金技术尚缺乏的实际情况选择了第一条发展途径,在竞争中依靠低工资、低折旧、低成本求生存。现在每个矿的固定资产仅三四十万元,吨煤折旧费不足2元,在吨煤成本中工资占40%左右,全员效率相当于国营企业的3倍。作为建昌营镇农业剩余劳动力第一就业载体的采煤业,由于是在发挥地方优势中形成的,投资少,见效快,有一定的市场,生产比较稳定,农业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基本上避免了摇摆现象。现在采煤业吸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由1981年的10%已逐年增加到1986年的27%。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随着乡镇企业的壮大而发展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采煤业转移,减缓了因劳动者与生产资料配置不合理造成的劳动力浪费,但仅靠采煤业的吸纳并不能完全消除劳动力的浪费。于是,建昌营镇的干部和群众目光不仅看到龙头企业的集中作用,更利用龙头企业的推动作用,让一业兴引来百业旺,他们拟定了围绕“矿”字延伸的产业政策,即发展与采矿业相关的产业及利用矿区市场优势发展为矿山、电厂等国家重点建设服务的产业。他们利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元宝山建设这一机遇,以发展采煤业积累起的资金为底垫,积极发展建筑、建材、运输、商饮服务业。建砖厂5个,机械化隧道窑1个,1986年产红砖3170万块,创产值118万元。在发展建材业的基础上,组建了建筑公司2个,建筑工程队4个,为开发中的国家能源基地和村镇建设、农民住宅建设服务,1986年收入394万元。
煤炭、建材以及其他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要投入市场,就有商品位移的要求。适应这个要求,一支以个体、联户为主,拥有230台汽车、拖拉机的农民运输队伍应运而生。1986年,运输量达1718万吨,年收入328万元。同时利用邻近城市和工矿区的优越地理位置,发展为城市和工矿职工生活服务的各项产业。1981年以来,共投资520万元,发展纺织、化工、饮料、副食品加工和商饮服务业,1986年收入达647万元。建昌营镇乡镇企业的行业日渐丰富,功能不断增强,到1986年总产值已达2608万元,比1980年增长14.2倍,乡镇企业总产值相当于1978年社会总产值的6.5倍,在采煤业之后发展起来的其他各业吸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已由1981年的9%上升到1986年的40%。建昌营镇的建昌营村在采煤业之后发展起来的其他各业吸纳的劳动力占农村非农业劳动力的比重由1978年的13.8%上升到1986年的67.6%。
乡镇企业的壮大对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了日渐增加的拉力,扩大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目前,全镇已有近4000名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
(三)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域特点是邻近矿区的村转移较快
建昌营镇的四合村邻近矿区,为摆脱劳动力困在土地上受穷的局面,从1981年春抽出部分劳动力土法上马,开办了第一个小煤矿之后,矿井数量和生产规模不断增加。现在全村已有85%的劳动力从事采矿业,从事其他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11%,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占4%。这种劳动力分布格局是适应该村资源特征所形成的。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性别特点是男劳动力多
四合村的220名男劳动力中,就有195名从事采煤、运输、建筑、建材业,占88.6%。建昌营村从事农业生产的951名劳动力中,基本上是女劳动力。这一特点的形成与矿区农村乡镇企业的组成有关,这些企业多属重工业,机械化水平低,体力劳动繁重,适于男劳动力承担。
(五)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行业重点为采煤业、建筑业,其次为运输业
1986年建昌营镇转移出去的农业劳动力的产业分布为:工业(以采煤业为主)占40%,建筑业占18%,交通运输业占15%,商业、饮食服务业及其他占27%,采煤业、建筑业、运输业的劳动力占非农产业劳动力总数的73%。建昌营镇的乡镇企业中,采煤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有着实力。在乡镇企业总收入中,以采煤业为主的工业占40%,建筑业占20%,交通运输业占13%,三个行业合计占73%。建昌营镇从农业中分离出的劳动力基本全部为乡镇企业所吸纳。在吸纳本地村镇劳动力的同时,还吸纳了外乡、外县的80多名劳动力务工经商。
(六)本地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劳动力与外地引进的生产要素相结合
建昌营镇为了发展生产力,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注意破除闭关自守,“肥水不可外流”的生产观念,搞横向经济联合,将本地的劳动力与外地的资金、技术、资源结合起来。可谓:“借来梯子上高楼,引来深水行大舟。”联合的形式有:①本地村镇联合。镇政府为解决村级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管理水平低的问题,1982年开始采取对半投资按股分红的办法组成村镇联矿。如四合村单独办矿时,两年赔款1万元,1982年1月镇政府投资11万元共同联办,到1983年就盈利32万元。1985年采原煤12.7万吨,总收入297万元,创利税117万元。②与外省技术人才联合。建昌营村食品厂过去只是一个小挂面加工厂,1982年该厂花2000元从北京请进一位名师,来厂带徒传技,不到半年,这个厂就能生产出10多种具有北京风味的糕点,有的食品还被评为自治区级优质产品。这个厂仅12个人,年创产值13万元。③与国营大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建昌营镇1984年引进丹东丝绸研究所化工技术,使过去一个小修配厂能够生产出涂料、雪花膏、头油等六七种化工产品,该厂的12名劳动力每年创产值8万元。1985年6月,镇政府、四合村、建昌营村三家与丹东丝绸厂在本地联合办了纺织厂,丹东丝绸厂提供全套设备,无偿转让技术,并配备2名行政管理人员和13名骨干到厂工作,同时为该厂代培技术人员45人。镇政府和另2个村出资122万元建厂,从建厂到试产只用120天时间,年产西服呢、仿毛华达呢等11个品种,年产量达50万米,年产值达400万元。这个厂吸纳劳动力170人,其中女工120人。这诸种横向联合既联出了效益,增加了劳均收入,又提高了劳动力的技术素质,联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村镇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七)有计划地使农业劳动力稳定在最低容量
尽管建昌营镇农村经济的其他行业对农业劳动力有着强大的拉力,但并没有出现一些发达地区劳动力纷纷涌向第二、第三产业使第一产业发生萎缩的征兆。
建昌营镇总土地面积为18万亩,耕地4.43万亩,是元宝山区的商品粮基地,所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区的50%。在劳动力结构大变动中,该镇把保证农业劳动力作为前提,以达到农业稳定增长的目的。在劳动力的利用中,做到有计划地指导。如建昌营村,由于经济基础比较厚实,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根据本村实际和遵照广大农民的意愿,没有实行承包到户,而是在原有生产队的基础上,实行联产承包到组。农田经营诸方面实行统一管理,以保持农田的完整性和机械耕作的连续性,这样他们弃大锅饭之弊,又避免了承包到户对规模经营的束缚,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在每年的年初,首先着手农业劳动力的安排,他们根据耕地面积及农业劳动力在目前机械水平下的平均负担量来安排农业劳动力,做到“几个人的活几个人干,几个人的饭几个人吃”,避免了农田中多余劳动力的沉淀。并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签订合同,在农作物从种到收期间,不得中途转营他业,以防止农业劳动力的不稳定性。为了保证每个农业劳动力的负担量,村里规定不满18周岁者不得参加农业生产。由于措施得力,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每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虽逐年减少,但收益却逐年增加。这个村1978年的粮食面积为6788亩,到1986年减少到4831亩,减少了29%;农业劳动力由1978年的1522人减少到951人,减少了60%;而粮食产量却没有减少,还比1978年的500万斤增加了38.4万斤。从全镇情况来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均生产粮食由1980年的3250斤增加到14180斤,提高了3.4倍,人均创产值由1980年的718元增长到4982元,提高了5.9倍。由于农业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加上以工补农等项措施的施行,不断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农业劳动力的年均收入最低为1500元,与从事其他产业劳动力的平均收入不相上下,所以这部分务农劳动力很安心。
建昌营村这种农田承包到组,有计划安排和稳定农业劳动力的做法,使这个村的劳动力兼业特征不明显。该村的村长认为,这样做从事其他行业的劳动力可以一心务工经商,避免了有些地区发生的工厂工人农忙季节纷纷请假回家务农,影响生产的现象。至于农田劳动力农闲季节的安排,因这部分劳动力大多是女劳动力,农闲季节她们主要从事家务劳动,现在农民家务劳动力还不能做到社会化,由这部分人每年利用一定的时间来操持家务还是必不可少的。
农业劳动力转移固然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但人们在这个趋势面前则有个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问题。建昌营镇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上,主动顺应潮流,积极利用和创造条件。该镇农业剩余劳动力得以顺利转移的原因除了发挥资源优势,把劳动力资源与矿产资源结合起来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基本的两条外,还在于他们从如下两个方面创造条件。
1.重视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中的服务工作
建昌营镇打破传统农业观念,改革了旧的管理体制,建立了工商企业公司。公司下设机构中建立了个体联户信息科,主要解决个体企业及联户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信息缺乏、传递不及时的难题,对集体企业也同时给予服务。这个信息科每月出一份信息简报,将搜集到的有关经营信息传递给农民企业。从1985年开始,给个体户直接当参谋,帮助经营者牵线搭桥,考察落实项目。如有的养牛个体户,购置牛无经验,信息科就找畜牧部门联系,为之当参谋。又如,1985年本地大蒜每斤0.6~0.8元,而山东某地大蒜每斤0.1元,运到本地加上运输等费用每斤为0.3元,信息科把这个信息及时传递给了个体商业户。搞大棚作物,需要竹竿,信息科将南方竹竿廉价的信息告诉给农民,每根比在当地购买节省1元钱。他们针对本镇的建筑公司每年需大量元钉,而市场又常常供不应求的情况,借出资金1万元,扶持一个个体户办起半机械化制钉厂,用户可用废旧铁丝带料加工,既回收了废品,又节省了开支,生产者也增加了收入,并且信息科为这个元钉的个体生产者疏通了销售渠道,由元宝山五金批发站包销。
2.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关系到从农业转移出的劳动力对新生产部门的适应程度。建昌营镇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把其作为长远大事来抓。前述可见,他们舍得把资金大量用在发展教育上,为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先后采取了“借鸡生蛋”和“养鸡生蛋”的行动。即与外地企事业、科研单位和院校联合,张贴“募贤广告”,以优惠条件聘请各方面人才15人,并从外地引进技术人才对本地的劳动力给予传帮带。现在他们开始以更行之有效的方式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送往外地生产单位实习的72人,上中专、电大学习的11人,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乡镇企业培训中心培训的13人,参加市区各种培训班的16人。从1984年开始,聘请大专院校教师讲课,每年自办一期财务管理训练班。1986年开始举办煤矿各种技术人才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已达300多人次。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宏观的经济变动过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建昌营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初步转移所引来的经济面貌的改观,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及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相辅相成的,乡镇企业是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就业载体,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的先决条件,靠产业结构调整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拉力才能使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实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推动力和一个活的生产要素,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及要求转移以得到充分利用的要求,促使人们去想办法积极从事结构调整,努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容纳这许多的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是非农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如今,建昌营镇产业格局一新,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6年的91.2%下降到24.3%;乡镇企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9%上升到1986年的75.7%,每个农民占有乡镇企业总产值1571元,是全市农牧民人均占有数的7.4倍,是全国农民人均占有数的3.8倍。在乡镇企业总收入中,第二产业达1569万元,所占比重为60.1%,第三产业为991万元,所占比重为38%。由于乡镇企业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33万元,增加到3462万元,增长了7倍。劳均创产值由1978年的750元,增加到5748元。又如建昌营村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由1978年的17%上升到1986年的62%,工农业总收入由1978年的106万元,增加到1986年的1178万元,增长了10倍。其中,工业总收入由1978年11.5万元,增加到1986年的1009万元,增长了86.7倍。
(二)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建昌营镇四合村的变化更能生动地说明这一点。该村200多户人家,800多口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一个“守着宝山没柴烧、靠着电厂点油灯”的“三靠队”,土地亩产不过百斤,人均收入仅四五十元,全村累计吃国家返销粮104万斤,个人外欠粮债64万斤,领国家救济款9.6万元,人均拖欠国家贷款120元。他们从1980年起将劳动力开始逐渐向采煤业等行业转移,现在,四合村的200多户人家中,家家有采煤工人或纺织工人。近年来,该村工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1986年达3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84万元),比1980年增长33倍,人均3500元。现有集体固定资产110万元,公共积累210万元。6年来,仅煤矿收入集体得纯利182万元,几年来,他们利用工业发展的积累,还清了贷款,投资10万元搞水、电、公路基础性设施建设,84%的户安上了自来水,一半的村架设了照明线路,整修了村间公路;投资15.4万元建设小学、幼儿园、文化室等智力开发设施,为小学建了25间砖瓦结构的平房,为幼儿园购置了135件器材,为文化室购置了彩电、收录机、各种书刊杂志30余种,架设了广播线路。并且村干部、教师、五保户的工资及福利待遇等不再向农民摊派,由集体统一支付。1986年,这个村人均收入784元,已跃居各村之首。现在全村70%多的农户改善了居住条件,有25%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现在四合村成了建昌营镇的首富村。
近年来,建昌营全镇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全镇人均收入已由1978年的93元增加到1986年的704元。全镇已有一半以上的农户有电视机、洗衣机等高档生活用品,有的农户已用上了电冰箱。
(三)加强了集镇建设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小集镇的发展建设是同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然要导致人口集中,引起小集镇的发展和扩大,1982年以来建昌营镇集资修建了镇政府办公楼、教学楼、知识分子住宅楼、供销贸易公司楼7幢,影剧院1座,开辟商业街1条,建商亭15个,修水泥广场6000平方米,在2500米的马路上安装了高压水银灯,使镇容镇貌焕然一新,因而商业经济的进程也随之而加快。现在建昌营镇已成为本地区商品交换的中心,广大农民和外地客商进行交易活动的条件不断更新,集市贸易已发展为元宝山区的第二大集,每集上市人数高达2万人,1986年上市成交额达515万元,来这里赶集经商的人,南至福建、云南,北至黑龙江、吉林。浙江的木器、上海的服装、北京的糕点、沈阳的饮料已纷纷进镇落户。虽然本地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但如今广大农村居民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主食结构开始变化,由过去以玉米为主,开始向大米、白面转化,加之国营厂矿的外地临时工、合同工的吃粮问题,也依赖于市场,于是,市场上大米、白面的交换十分活跃,有的一个粮食摊位一集就出售六七万斤粮食。据调查,这里的农民一天三餐主食结构为一餐米、一餐面、一餐粗粮。
建昌营镇利用倚矿傍市的有利条件,逐步使自己建设成为城市、工矿职工生活服务的副食品基地。把毗邻国营矿厂的平川村的劳动力向蔬菜种植及其加工集中,使该村成为蔬菜、副食品加工基地;把土质瘠薄的两个丘陵山村的农业劳动力向养殖业集中,退耕还牧、种草养畜,建为肉食基地,现已初见成效。1986年商品菜产量由1978年以前的三四十万斤,发展到近千万斤。以豆制品及粮、肉加工为主的各种小作坊遍布全镇,仅建昌营村就达47个,既服务于厂矿,又富裕了农民。
(四)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强了对农业及教育的投资能力
建昌营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所形成的新的生产力使得集体经济的实力更加雄厚了。1980年全镇集体固定资产(原值)319.8万元,1986年增加到1071万元,再加上镇村企业的400万元流动资金共1471万元,比1980年增长3.6倍。1980年以前,全镇对国家的贡献只是每年缴6万元左右的农业税。1981年以来,仅乡镇企业累计纳税就达427万元,相当于建国37年全镇上缴农业税总和的两倍多。
当集体经济壮大之时,他们更注意对基础产业——农业和关键产业——教育的投资。他们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保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稳定提高。过去,农村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主要是靠国家投资,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之后,便不断以税后利润去补农建农。1980年以来,全镇用于农业建设的资金达522万元,修拦河坝2500米,修万亩灌渠2条,水利配套工程127项,修配机电井16眼,购置各种农机具720多台(件),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1986年,尽管耕地面积比1980年减少了2021亩,粮食总产量却由1980年的1880万斤增加到2400万斤,农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409万元,增加到1986年的843万元,6年翻了一番。教育的发展更是长远之计,1978年以前,镇上只有一所国家办的中学。1980年以来,村镇集资290万元,发展文教事业。现有镇办中学2座,幼儿班22个,村村都翻盖了教室,更新了设备,添置了文娱体育器具,初步形成了幼儿、小学、中学教育网。1985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验收,全镇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毕业合格率达95.4%,已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
三、建议
近年来,建昌营镇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确实在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然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任务。所以在战略指导思想的制定中,要在农村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总体中进行考虑,要把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作为确定今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建设的重要条件来考虑,要看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还仅仅是开始,还要从诸方面继续努力。
(一)继续改劳动力利用的单向化为多向化
充分挖掘劳动力资源,更合理地发挥劳动力作用,必须不断扩展劳动力的就业领域。今后,建昌营镇与全国其他农村一样,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仅满足于已开辟的生产领域还是很不够的,要向多方面发展新的生产领域。
(二)继续改劳动力流动的封闭系统为开放系统
在商品经济时期,劳动力的利用应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系统。和全国一样,过去建昌营镇的农业劳动力终身被圈在狭小的农村生产队的状况已被打破,农民从农业生产队流向乡镇企业,从自然村落流向农村集镇,还有一些流向外地。进一步放开思想,允许劳动力在更大范围的流动,寻找适宜的生产环境,这对造就农民商品生产大军、建设小集镇、振兴和繁荣农村经济有重要意义。
(三)继续优化劳动力的素质结构,使劳动力素质结构能够发挥出最佳功能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智力投资,提高劳动力的智力和技能水平,在劳动力的个体素质结构中越来越占有主要位置。在现代,以传统经验为内容和标志的劳动熟练程度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要求代之以科技知识、专门训练与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多方面综合的熟练程度。这个转变在乡镇企业中更具有重要性。建昌营镇已在这方面开始努力,需要进一步有目的、有规划地加强农村劳动力个体素质结构及整体素质结构的调整和开发,以适应今后经济增长的需要。
执笔:姚 梅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6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