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河北省兴隆县农业剩余劳动力利用与转移
山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何处去?是离土不离山,还是出山?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山区县越来越明显地趋向于前者。怎样离土不离山,实现农业劳动力剩余部分在山区就地转移?本调查表明,走综合开发山区之路是可行的。
河北省兴隆县地处燕山腹地,邻近京津,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深山区。总面积468.75万亩,耕地面积仅占5%。总人口29万人,人均9分田,15亩山,耕地面积很少。全县1981年实有耕地22.6万亩,农村劳动力9.2万人,平均每个劳动力2.47亩,大大低于全省平均5.26亩的水平。按照兴隆县当时的生活水平,每个农业劳动力可耕种7亩地左右,全县只需要农业劳动力3.2万人左右,可剩余5.9万人。在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中,已从事非耕地经营和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共计2.2万人,减去这部分已转移的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实际剩余3.7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0.7%。
为了改变农业劳动力的过剩现象,兴隆县近几年来通过综合开发山区,就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收到一定成效。兴隆县的成功实践,否定了以往的山区综合开发观念,从空间立体型开发(从耕地到山上再到地下)和产业的多元化开发(从第一产业引发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深化扩展为市场开发,技术开发和智力开发。这些开发要素的综合作用,形成山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综合吸纳力,为就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必要条件。即一方面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开发、市场开发和技术开发造成新的劳动需求,扩大山区的就业容量;另一方面通过智力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其自身具有适应职业转换的劳动能力。1982年以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经济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加快了山区的综合开发进程,兴隆县农村劳动力使用结构有了明显变化。1985年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10.4万人,比1981年增加1.3万人,而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0.5万人。从事种植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也由76%下降到61.76%,而从事其他行业的劳动力比1981年增长81.37%,增长最快的是农村工业劳动力,比1981年增长6倍。虽然变化幅度与发达的平原地区相比尚不大,但与小区县相比,这样的变比还是很可观的,而且个别乡已接近发达农村水平。据对北营房乡的调查,1987年种植业劳动力比重已下降到40.9%,其他行业劳动力比重上升到59.1%。这种情况表明,兴隆县在广开门路,使劳动力和劳动对象较充分地结合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绝大部分劳动力集中在耕地上以及山区劳动力过剩的现象正在改变,由此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兴隆县成为全国山区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先进县。到198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76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比1980年增长1.37倍,人均社会总产值达到706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74元,比1980年增长3.04倍。
一、资源立体型开发与产业多元化
长期以来,兴隆县在“以粮为纲”的影响下,在山不靠山,把80%农村劳动力束缚在只占总面积5%的耕地上搞吃饭,使经济处在一个产业结构单一化的平面种植业中,这与山区资源的多样性很不适应,其就业容量受到严重局限,无力吸纳不断增加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兴隆县提出了“果林牵头、八业并举、综合开发、提高效益”的方针。这一方针符合山区发展规律,有利于发挥山区优势,加速林果业发展并带动其他各业的发展。这样,山区的生产要素与资源重新组合,人们把着眼点从“九分田”转到“十五亩山”,从而形成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最初流向。
(一)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牧业
兴隆县由于垂直的自然带的变化,使小地区范围内的热量、水分、土壤、生物等资源有明显的差异,这就为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适应山区这一自然特点,该县从1978年开始进行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在大农业中,突出发展了林果业和牧业。
全省宜林宜果面积占总面积的46.2%,发展林果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用其带动全县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最佳选择。1980~1985年,林果用地面积已由126.9万亩增加到203万亩,占宜林宜果面积的93.98%,森林覆盖率由27%增加到43.3%,林业产值达到1553万元,比1980年增长78.1%。果树发展也很迅速,1985年果园面积达到36.5万亩,果树由1977年的308万株,增加到1985年的1080万株,增长250.6%。果品总产量1985年达到1014万斤,比1977年增长388.7%。1985年果品收入250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21%,比1980年增长3.5倍。
牧场面积1985年全县已达117.15万亩,占总面积的25%。1980~1985年,猪、羊、家禽等得到迅速增长。生猪、羊、牛出栏率分别由64.2%、12.8%、1.23%提高到69.1%、46.9%、5.9%。
林果牧业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内部结构。1985年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为52.5%,比1980年下降13.8%;而林业、牧业1985年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5.4%和21.4%,分别增长2.5%和5.3%。与此相适应,林牧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也有所提高,1986年达到9055人,占农业总劳动力的11.6%,比1985年增长26.7%。
(二)大力开发矿产资源
兴隆县地下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有黄金、铜、煤、钼、硫、铁、锰、石棉、大理石、重晶石、钾长石、石英石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20多种,同时还有大量的石灰石、沙子、块石、铝矾土、黏土等三类建材物资。本着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兴隆县发展了采矿和三类建材的生产,现已成为全县乡镇企业中的骨干行业。1983年采矿业产值1395万元,三类建材产值563.5万元,比1977年分别增长146.3%和12.1%。1987年建材行业完成总产值1290万元,比1983年增长128.9%。采矿和建材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吸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十分可观,1983年全县从事采矿和建材生产的人数达到5200多人,近几年规模逐年扩大,1987年仅铁矿、钼矿和采金业吸纳劳动力就高达5700人。
(三)大力发展加工企业
兴隆县资源的立体型开发扩充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丰富了经济活动的内容,但资源的低级开发,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毕竟有限。该县则通过产业多元化,拉长产业链条,每个环节都创造着就业机会,从而扩大了山区的就业容量。1979~1986年,全县乡镇企业已从1229个发展到6011个,从业人员从10544人增加到23688人。特别是依据果林牧粮矿等各业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加工业,成为该县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
果品生产是兴隆县的一大优势,红果和栗子的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此外,还有苹果、梨、核桃、柿子、黑枣及山葡萄、猕猴桃、山杏等野生果类,主要品种产量近几年有较大增长,发展果品加工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兴隆县地处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四城市中间地带,交通方便。近几年,利用果品优势和靠近大、中城市的有利条件,兴办了一批果品加工企业,使果品加工成为全县加工业中的主导企业。果品生产走上了多次加工、多次增值,综合利用的路子。“六五”计划时期,扩建和新建了食品厂、酒厂、罐头厂、果酒厂等,全县出现了果品加工产业群体,先后有陈酿山楂酒、猕猴桃酒、高档葡萄酒、栗子鸡罐头、山楂汁、雾灵牌啤酒等13个产品,分别评为国家、部、地优质产品。目前,仅红果加工企业就有49家。1983年以果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产值达269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7%,比1977年增长2.2倍。1987年仅加工果品的乡镇企业就完成产值3131万元,占当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23%。主要产品罐头产量为6908.7吨,比1980年增长近11倍,全县利用果品加工的品种已达到45个。目前,以果品加工为主的食品行业已发展成为兴隆县第一大行业。
以果品加工业为启动点,全县从事其他深加工的乡镇企业逐渐增多起来,围绕主导产品优化了企业的组织结构。1984年,全县使用2200万元贷款,建起了22家乡镇企业,并从果品加工发展到粮食、畜产品、木器、造纸、地毯及铁精粉、硫铁粉和水泥等多种加工,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为天津地毯厂、北京顺义地毯六厂、涿州地毯厂组织来料加工的11个摊点等就安排劳动力410多人。
(四)大力发展山区第三产业
资源开发及加工业兴起的连带效应,使兴隆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其中,交通运输业尤为突出,成为全县乡镇企业四大骨干行业之一。其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3.2%提高到1985年的11.8%;而商业、饮食、服务业产值由5%下降到3.1%。可见兴隆县第三产业是以运输业的倾斜发展为其特征的。1986年,运输业吸纳劳动力2635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4%。
二、市场开发与技术开发
兴隆县在综合开发山区过程中,注重了市场开发与技术开发,这对扩大山区各产业的劳动需求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市场开发
兴隆县对外市场开发的条件比较优越,有发展贸易的资源优势,有农副土特产品出口(或内销国内大城市)项目,有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更为优越的是地理条件,一方面,紧邻京津两大国内市场,仅罐头、果酱、饮料等产品在京津市场年销售量就达2000吨以上;另一方面,又与河北省沿海地带“邻界”,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目前,全县出口的农副产品和工业品已达20多种,年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外向产品的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以产品为载体推进了山区劳动力外向倾斜转移。
兴隆县对外市场的开发,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出口商品基地建设
兴隆县1985年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797万元,比1980年增加13%。品种除水果罐头、栗子鸡罐头等轻工业品减少外,农副产品有所增长。1988年,全县重点抓了孤山子、八卦岭、兰旗营等长城沿线以板栗为重点的10个乡的创汇农业开发区的基础建设;在具有劳动力和草场资源优势的二道河、潘家店等四个乡,建立了养兔基地。县政府决定从外贸企业上年的利润留成中拿出7万元,县财政再筹集一部分资金作为创汇产品奖励基金,奖励创汇生产企业和区乡干部、科技人员及生产者,规定对超过板栗基数的乡、村、户,每超产1%,奖励10元;对苹果等其他农副产品,从“零”起步,完成出口任务按0.5%计奖;对创汇工业企业超基数部分的外汇全部留给企业,同时对新研制开发的出口产品给予一次性奖励。鼓励外贸企业参与生产,如自办加工企业、投资入股、技术入股或以销代股等多种形式共同创办创汇企业和创汇产品,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规定在三年内免纳所得税,可以税前还贷。
2.开辟多种出口渠道
兴隆县在保证河北口岸出口任务的同时,开辟其他出口渠道。1987年从河北口岸出口商品总值824.5万元(按计划价),其他口岸出口商品360万元。1988年以稳固原有出口渠道为基础,实行“多方面沟通、多形式贸易、多口岸出境”的“三多”政策,并继续巩固扩大同苏蒙、东欧等国的边境易货贸易。对现有的板栗、苹果、核桃、兔肉等直接间接出口的大宗产品,主渠道继续抓住不放,按产区明确责任,按岗位制定目标,保质保量,完成省地确定的出口任务。
3.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兴隆县过去出口品种单一,只有板栗一种。近几年来,这种状况已经改变,初步形成了以农副土特产品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1987年,出口品种发展到苹果、核桃、蚕茧、红果干、杏仁、杏核、玉米、草编制品、带皮羊肉、兔肉、野味及白版纸、果脯、胶带、罐头等20多种。1988年又为县造纸厂和压敏胶厂出口白版纸87.9吨,免水胶带6万轴。该县及时地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逐步增大工矿产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目前,以工艺不太复杂、换汇率高、容易改向的轻工业品作为开发重点,把罐头、服装、手工艺品、机械制品、糖果作为“龙头”产品,通过这些龙头产品向外扩散,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力,逐步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应变力和竞争力。
(二)技术开发
技术进步不仅包含着缩减就业的因素,而且更主要的是开辟了一系列新的就业途径。这方面在兴隆县的表现是通过技术开发推动产品开发和综合利用,延长产品加工链,从而增加就业岗位。
兴隆县把技术开发的重点首先放在企业的技术改造上。1984年,全县使用贷款605万元,引进外资89万元,对食品、造纸、化肥、刨花板等几个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了生产能力。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促使一些乡镇企业也开始眼睛向内,投入资金,新上项目,改造挖潜,提高经济效益。1987年,全县乡镇企业新上技术改造项目10项,总投资147.8万元,新增产值397.9万元,新增利润43.8万元,这些技改项目,有的是扩大生产能力,如前苇塘乡罐头厂改造了果脯生产线;有的是弥补淡季生产不足,如黄酒馆乡罐头厂的山楂可乐,茅山果品加工厂的中华可乐、饮必乐;也有的是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如荒地沟健美食品厂的汽水罐装线等。
此外,兴隆县还充分利用邻近京津的优势,放开步子,采取“特事特办,优事优办”的方法,吸引京津科技力量。几年来,先后为乡镇企业引进人才251人,并积极开展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技术协作或联合。茅山果品加工厂,是茅山乡的一个乡办企业,1981年建厂初期,这个厂只能生产两种罐头,品种单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他们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广州食品工业研究所等12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实行技术协作,逐步加强了向纵深开拓产品的能力。河北省科委将该厂列为山区技术开发中心试验厂,北京、天津的一些科研单位也到该厂进行科学试验。天津果树研究所帮助他们开发沙丝类山楂汁;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食品加工系帮助他们改过去的浸渍法为压榨法,生产高档山楂原汁,该产品果汁既纯又无添加剂,保鲜时间又长;北京医科大学科技开发公司与该厂开展技术协作,利用山植核生产药用添加剂——蔷薇红液,致使山楂从叶、肉到核得到充分的综合利用。目前,该厂可以加工的品种发展到水果罐头、肉类罐头,蔬菜罐头及各种果酒、果汁、果糕、果脯、果酱、饮料等35种。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综合利用,扩大了生产规模,也增强了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现在,这个厂的长期性工人已达500多人。
三、克服结构剩余与智力开发
兴隆县通过以上多种开发途径增加了山区致富门路和就业机会,但也有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由于不能适应新产业的技术要求而被滞留在耕地上,产生了“结构性剩余”。因此,兴隆县在山区的综合开发中,把智力开发作为一项基础开发来抓,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自身具有适应新职业的能力。1980~1986年,该县为转移到乡镇企业的劳动力培训了2506人次。1987年又先后为乡镇企业举办了果品加工技术、财会、统计、企业管理、建筑和档案等培训班共10期,培训505人次。茅山果品加工厂投资2万多元,办起一所职工业余学校,对全厂工人进行了普遍培训,未经培训的人员一律不准上岗。目前,这个厂经过培训,职工水平都有很大提高,现有技师1人、助理技师3人、技术员4人、技术管理干部11人、熟练技术工人250人。
由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变过程,这就决定了智力开发是整个综合开发过程的最慢变量。因此,在急用人才开发上,兴隆县把重点放在农村青年中文化基础较好、在转移中表现最活跃的7万多名落榜回乡青年身上,引导和帮助他们学习各种技术、技能,掌握成才本领,寻找致富门路,使万余名落榜青年在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走上了成才之路,成为推进和加快山区开发进程的骨干。
第一,组织青年参加各类业余学习,全县先后有2000多人参加了“河北刊授学院”、“承德农业技术刊授学校”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学习,使一部分在乡中学生在大学校门外受到了较系统的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目前,已有200多人获得了大中专毕业证书。
第二,广泛开发实用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增强开创劳动岗位的本领。近几年来,兴隆县团委利用90%的区乡团干部有一技之长,且大多是农业专业学校毕业,掌握农村实用技术的优势,发动和组织各级团组织开办业余农技校,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先后举办养殖、种植、加工、果树管理、财务管理等不同类型的培训班3400多期,同时结合每年全县举办的科技培训,逐级组织在乡青年参加科普学习,使5万多名青年在培训中掌握了一门以上的专业技术。如四拔子乡业余农技校每年利用农闲时节开办农林果树技术培训班,使本乡429名青年得到较系统的农业技术训练。
几年来,通过学习和培训,先后有15000多名落榜回乡的农村青年选择了致富项目,其中已有6300多人成为农村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等各种行业的专业户,并出现了200多个“万元户”,形成了全县个体经济的骨干队伍。此外,还有1700多人被乡镇企业吸纳。一大批落榜青年在实践中作出了较大贡献和成绩。在全县4000多名青年参加的“五小智力杯”活动中,取得地区以上“五小”成果17项,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30万元。其中两项获得河北省“五小”成果二等奖,一项获得三等奖。在50000多名农村青年参加的“八大能手”竞赛和300多项“‘青’字号工程”竞赛中,全县有500多人被团省委、团地委命名为“八大能手”,140多人被命名为“技术标兵”,400多人有突出贡献的分别受到县委、县政府晋级、记大功、记功奖励和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00多人成为区乡的科技示范户;600多人被当地农民称为各行各业的“土专家”和“能工巧匠”,其中160多名青年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自学成才青年潘兆国,在承包的荒山上种植综合丰产林和密植果园,并试验栽培盆栽山楂获得成功,不仅被迁西县聘请为果树技术顾问,而且同北京园林局联合经销盆栽红果,成了远近闻名的“果树专家”,并被团省委命名为“绿化能手”。与此同时,一些青年走上重要的岗位。几年来,这些落榜青年中先后有23人被招聘走上乡级领导岗位,160多人担任了村主要领导;70多人成为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520多人成为区乡村级乡镇企业财务、农经、统计及其他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兴隆县的智力开发实践,使我们对山区综合开发在发展观念上开阔了一个新视野,即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转向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这不仅为山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后劲,也为山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
执笔:李澍卿 薛 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