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度量

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度量

时间:2023-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1 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度量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资源禀赋差异和人力资本投资、物质资本投资形成的生产率差异。如果P12< 1,表明部门D2在商品U1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进行D1生产U2、D2生产U1的分工,然后再交换,同样可以获得比较利益。

4.1 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度量

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资源禀赋差异和人力资本投资、物质资本投资形成的生产率差异。这里的差异包括亚当·斯密的生产率绝对差异,也包括李嘉图的生产率相对差异。杨小凯提出当人们专于不同行业时,通过专业化可以内生地获得比外行高的生产率,从而获得内生的比较优势。这个优势的获得虽然以一定的专业化分工为前提,但是仍然以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资为手段,即便是“干中学”也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来积累经验,当然在专业化方向上的投资更容易获得比较优势。

如果一个人的小时工资率为每小时10元,这就构成他从事其他工作的机会成本。假定不需要添加额外的专用工具,由于制造一个锤子对于他而言是非专业化的,假定需要3个小时。只要锤子的售价低于30元,他购买锤子就比自己制造锤子要合算。如果锤子的售价为15元,他自己制造锤子的机会成本是30元,决定购买而不自己制造的决策可以节约15元。假定他专业制造剪刀,每小时制造1把,定价每把10元,制造剪刀相对于制造锤子的比较利益可以用机会成本的差额表示,30 - 10=20元。

把上述例子一般化,我们用相对生产力描述同一生产者(部门)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生产率之比(蔡继明,1999),然后可以用相对生产力差别系数来判断两个生产者在两种商品生产上是否具备比较优势(李仁君,2002)。

假定存在两个部门D1、D2,在单位时间内D1可能生产商品U1、U2的数量为Q11、Q12,在单位时间内D2可能生产商品U1、U2的数量为Q21、Q22,如果用P1和P2表示部门D1、D2的相对生产力,则:

部门D1的相对生产力P1=Q11/Q12

部门D2的相对生产力P2=Q21/Q22

把不同生产者的相对生产力之比定义为相对生产力差别系数,这样,D1对D2相对生产力差别系数就可以表示为:

P12=P1/P2=img15

如果P12> 1,表明部门D1在商品U1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部门之间进行D1生产U1、D2生产U2的分工,然后再交换,可以获得比较利益。如果P12< 1,表明部门D2在商品U1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进行D1生产U2、D2生产U1的分工,然后再交换,同样可以获得比较利益。如果P12=1,则两部门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不具有优势,分工和自给生产是等价的,那么分工与交换就不会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