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分工演化与协调成本

分工演化与协调成本

时间:2023-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1 制度、分工演化与协调成本分工深化使系统增加了协调的难度和协调失灵的风险,为了获得分工经济的好处,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协调,协作是获得分工带来报酬递增好处的必要条件。交易成本或组织成本的高低将会影响技术上报酬递增的实现程度,分工带来的协调费用,可能会对分工深化造成扼制。

5.1 制度、分工演化与协调成本

分工深化使系统增加了协调的难度和协调失灵的风险,为了获得分工经济的好处,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协调,协作是获得分工带来报酬递增好处的必要条件。协作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社会协作,一种是组织协作。社会协作的基本行为是交换,以契约为基础,组织协作则以计划、控制等管理行动为基础。交易成本或组织成本的高低将会影响技术上报酬递增的实现程度,分工带来的协调费用,可能会对分工深化造成扼制。

扼制问题最初是由Victor Goldberg提出,奥利弗·威廉姆森对此给予了比较完整的回答,他认为扼制问题是与资产或投资的专用性相联系的,就是一旦当事人在专用性资产投资后,相互之间的关系就由大量的竞标状态进入少量讨价还价的状态,威廉姆森称之为“根本性的转变”。另外,契约的不完备性和专用性资产投资产生的准租都容易导致机会主义行为,即事后的“扼制”行为。以科斯、威廉姆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偏重于从交易费用角度,解释对分工的扼制现象。威廉姆森(1985)声称:“交易费用的节约是造成一体化决策的主要因素的论点,并不排除还存在其他因素,它们中的某一些有时同时发挥作用。然而,倘若交易费用的节约真正是最重要的因素的话,则其他因素就降为起着次要的作用了。”

img24

图5-1 分工扼制与一体化

如图5-1,纵轴为交易成本C,横轴D表示资产专用性。威廉姆森认为当资产专用性k < k1时,专业化分工的交易费用较低,通过市场采购或出售是最优决策。随着资产专用性增强,市场专业化分工的交易成本逐渐上升,当k1< k < k2时,关系合同的交易费用最低,企业将选择关系合同。当k > k2时,“特定关系投资”导致市场交易费用大幅度上升,就需要通过一体化克服分工“扼制”问题,于是企业组织出现。依据这一观点,生产采用社会协作还是组织协作是由资产专用性导致的交易成本高低决定的。

哈特指出,对于交易费用的分析,不能同时分析一体化的收益,也不能分析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对于一体化总收益的影响,所以也就不能确定企业的边界。威廉姆森的分析忽略了分工带来的生产费用的节约和制度安排变化的影响,针对其不足,道格拉斯· C.诺思提出了制度—交易费用—专业化分工决定模型,他认为一种制度的选择是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作用的结果,分工使得市场扩大,交易费用增加,但是也使得生产费用下降(见图5-2)。

img25

图5-2 制度—交易费用—专业化分工决定模型

图5-2纵轴表示平均成本,横轴表示专业化发展程度。E1点为新古典的最优专业化水平,因为在没有交易成本、完全竞争情况下,该点的平均成本最低。在E点之前,交易成本的边际上升低于生产费用的边际下降,理性的企业会不断选择专业化分工,在E点之后,交易成本的边际上升高于生产费用的边际上升,理性的企业会选择一体化生产方式。

本书在导言中区分了交易成本、组织成本和生产费用的关系,分工结构影响生产成本、协调分工所花费的管理费用和与契约相关的交易费用,而制度安排则对后两者同样产生影响。诺思和威廉姆森在这里都把交易费用概念扩大了,这导致割裂了制度、分工结构与生产成本之间的逻辑关系。

首先,实现报酬递增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专业化分工节约专门化技能的学习时间;二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学习专门化技能的学习效率;三是通过物质资本投资,实现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企业第一步需要选择实现报酬递增的路径,这与企业的资源禀赋有关,也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第二步是确定最优分工水平。如图5-3所示,D表示分工程度,用个体付出的直接劳动时间占产品所包含的直接和间接劳动时间的比例来表示,比例越低,证明分工程度越高。这里的分工包括专业化对劳动时间的节约和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带来的节约。R为随着分工程度提高,报酬递增的程度,C为随着分工程度提高,协调成本增加的程度。在E点为最优分工水平,此时边际报酬递增的幅度与协调成本增加的幅度相等。如果外部分工协调成本是指交易成本,如果是企业内分工,协调成本是指组织成本,它不仅与契约有关,也与生产的计划控制管理有关,对于某一些分工协作环节来说,它必须在组织内完成,这是由生产的技术特征决定的。即便交易成本为零,分工的协调成本也不会为零,C曲线向上倾斜的特征仍然存在,所以企业仍将存在。

img26

图5-3 报酬递增与交易成本

在分工可以在空间及时间上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根据如图5-4所示决定是采取社会分工协作,还是组织协作,C1和R1是社会分工协作的交易成本曲线和报酬递增曲线,C2和R2是组织内分工协作的组织成本曲线和报酬递增曲线。曲线的位置是不确定的,它与技术特征有关,也与交易效率有关。企业选择E1还是E2要通过比较两者的收益确定,如果R1=R2,则通过比较组织成本与交易成本的大小决定采取协作的方式,这就是科斯意义上的企业。杨小凯的模型分析了交易效率对于分工演进的重要性,如果交易效率非常低,则分工的好处会被交易费用抵消,人们必须自给自足,因此产权保护、制度环境等的改善对于分工演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img27

图5-4 分工演进模型

上面的分析说明了协调成本(交易成本或组织成本)对分工的“扼制”作用,制度安排产生的协调成本高低决定了分工演进能否发生。分工发生的技术条件,在于存在外生比较利益或报酬递增(专业化报酬递增、规模经济报酬递增)。比较优势的形成依赖人力资本投资、物质资本投资以及专业化分工决策。只有资本能给所有者带来预期的收入流,人们才会进行投资,所以比较优势的形成需要建筑在一定财产权利的基础上。产权界定的明晰程度和产权保护的执行效率,将会影响人们的预期,从而影响人们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比较优势的高低,所以制度将直接决定分工演进能否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