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生能力的含义

自生能力的含义

时间:2023-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2.2 自生能力的含义对个人而言,贫困意味着不自由,意味着可行能力的被剥夺;对整个社会而言,贫困导致社会福利水平下降,同时也说明资源配置存在帕累托改善的机会。“三农”问题主要是一个制度问题,是权利的不公平分配导致的自生能力不足的问题。农民作为一个群体、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缺乏自生能力的根源在于这个群体和产业承担了过高的制度成本。

7.2.2 自生能力的含义

对个人而言,贫困意味着不自由,意味着可行能力的被剥夺;对整个社会而言,贫困导致社会福利水平下降,同时也说明资源配置存在帕累托改善的机会。从经济增长的动态角度看,贫困陷阱不仅意味着某一个群体不能充分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而且意味着他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赶上经济增长的步伐,即自生能力不足。

所谓“自生能力”(Viability)是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只要有着正常的管理,就可以预期这个企业可以在没有政府或其他外力的扶持或保护的情况下,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林毅夫,2002)。林毅夫用这个概念描述的是国有企业在承担“战略性负担”和“社会性负担”的情况下,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下降、在比较劣势的情况下发展生产,国有企业不能凭借自身的力量获得平均利润。

本书在此使用这个概念描述制度性贫困的后果,即在现有的权利框架下,农民依靠自己拥有的资源禀赋,通过生产和交换无法使自己的实际交换权利集达到社会的平均水平。中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轨时期,完善的市场制度体系尚未建立,因而许多阶层、群体遭遇了更多制度约束造成的成本损失,失去了更多的经济自由,因而陷入相对贫困。这样的典型群体就是农民。“三农”问题主要是一个制度问题,是权利的不公平分配导致的自生能力不足的问题。农民缺乏自生能力有一个前提和两层含义。一个前提,即强调在现有的权利框架下。另外还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即现实的贫困,农民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第二,依靠农民自身的努力无法赶上社会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即存在发展能力的贫困。农民作为一个群体、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缺乏自生能力的根源在于这个群体和产业承担了过高的制度成本。

所以,建立一个对“制度性贫困”进行深入分析的系统框架对揭示贫困发生的深层机理、找到治理贫困的治本之策、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