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集水型生态农业案例分析

集水型生态农业案例分析

时间:2023-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集水型生态农业案例分析1.甘肃省集水型生态农业案例甘肃省黄土高原区是指乌鞘岭以东、渭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48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10.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1.9%;耕地204.81万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8.94%,其中坡耕地占74%;总人口132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4.4%。

五、集水型生态农业案例分析

1.甘肃省集水型生态农业案例

甘肃省黄土高原区是指乌鞘岭以东、渭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48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10.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1.9%;耕地204.81万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8.94%,其中坡耕地占74%;总人口132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4.4%。

甘肃省黄土高原区以黄土丘陵沟壑地貌为主,海拔介于1200~2500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年降水量300~600毫米,有60%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同时,由于该区黄土层垂直裂隙多,竖向渗透性强,雨水降到地面之后,迅速被土层吸收后又在干燥空气中蒸发,很难形成径流。即使有部分降水入渗转化为径流也难以利用,因此该地区几乎没有可用的地表水。据统计,该区人均水资源只有200~4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最低的地区之一。

(1)雨水利用的实践过程。“三年二头旱,十种九不收”是当地干旱缺水情况的真实写照。据记载,自隋朝以来的1400年间,发生旱灾600多次,平均两年一次。1949~1996年的47年间发生旱灾38次,平均十年九旱。干旱缺水使这一地区粮食生产低而不稳。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粮食平均亩产只有50~150公斤左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遇到大旱年份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1995年甘肃遭受60年一遇的干旱,黄土高原半干旱沟壑区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不少农田绝收。同时,干旱缺水使该区农业种植结构十分单一,绝大部分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很少,商品经济不发达,基本上处于自然经济状态。

该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总结旱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将目光瞄准降水利用,并对此进行了整整10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1996~1997年甘肃省成功地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即每户建1个100平方米左右的雨水集流场,打2眼水窖,发展1亩左右庭院经济),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改进建设方式,使之发挥更大效益,从而形成了目前全省实施的集水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其目的首先是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干旱地区农民的人畜饮水困难。一年之间共新建和改造水窖52万眼,建成集流场3716.2万平方米,解决了中东部最缺水的8个地(州、市)、27个县(市、区)、26.73万户、131万人和118.8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同时发展庭院经济1.7万亩,发展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点1万多处,投入资金10857万元。

该地区“121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方便实用,蓄水充足,水质良好,庭院经济充满生机的效果。近几年来全省降水普遍偏少,中东部地区的年降水量仅300多毫米,突出的特点是春夏缺雨。但凡是实施了“121工程”的地方,都未发生严重的吃水困难。在一些实施较好的地方,粮食生产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当前随着“121工程”的实施和延伸,一个大力发展以集雨节灌为基础的集水型生态农业新思路开始酝酿。通过旱地集雨节灌高效农业试验示范项目的成功经验,当地总结出了“梯田+水窖+地膜+结构调整”这一具有甘肃黄土高原区特点的旱地农业发展模式。其具体做法是通过梯田、水窖、保土储水,实现作物节水补灌,推广地膜覆盖减少蒸发,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等措施,使多种先进农业技术组合配套,创造旱地农业的“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其中,修建水窖发展集雨节灌是关键,是实现这一思路的基础。从1996年抓示范点开始到1999年底,全省共筹集补助资金3.2亿元,群众自筹资金6.4亿元,总投资达到9.6亿元。建成集雨节灌水窖122.8万眼,蓄水容积约4540万立方米,发展集雨节灌面积284万亩。

(2)集雨工程效益分析。集雨工程不仅解决了干旱山区人畜饮水困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而且对抗旱生产,稳定农村社会秩序,走持续高效发展的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效益表现:一是水土保持效益。随着雨水集蓄利用的逐步深化,使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水土保持由治标转向了治本,“土不下山,水不出沟”,耕地单产提高,乱开滥垦现象得到遏制,为“退耕还林(草)”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农业综合开发效益。雨水集蓄利用使干旱山区有了可靠的水资源,加上现代化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业综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使传统旱作农业向集水型生态农业转变。农民开始自觉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种植结构,引进优良作物品种(特别是抗旱品种)和先进的农艺措施,使林果、蔬菜、烟叶、药材等经济作物有了较大发展,呈现出生态农业的雏形。三是扶贫攻坚效益明显。雨水集蓄利用开辟了扶贫的新途径,全省把集雨节灌作为扶贫攻坚的主要措施,“九五”期末人均达到半亩集雨节灌农田,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因为有了水,集雨节灌地膜小麦增产42.4%,地膜玉米增产44.5%,果园增产约40%,养殖业、农副加工业发展很快,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初具规模。目前,水窖工程已使20多万贫困户脱贫,5万多户致富。

2.甘肃省榆中县集水型生态农业案例

榆中县地处黄土高原西端,是甘肃省中部半干旱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典型代表,也是国务院“三西”建设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仅380毫米,90%的降水被地表黄土层吸收蒸发,径流系数仅为0.05~0.10。在全县土地总面积3302平方公里中有83.9%以上的面积被黄土覆盖,16.1%的面积为石质山地,其中耕地面积112万亩。全县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占总面积的51.4%。全县近40万农村人口中,有2/3人口吃水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截至1996年,全县靠窖水生活的农民为24629户,114506人。在半干旱偏旱的北山地区,既无地表水又无地下水,天然降水是唯一的水源。这里的年降水量仅为270~35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1450毫米以上,人口达13万,是兰州市三大贫困带面积最大的一片。

1990~1994年,榆中县筹集资金858万元,在年均降水量320毫米的北山地区,建成庭院集雨蓄水工程10532户,先行解决用水特困户的人畜饮水问题。1995~1996年,筹集资金1511.45万元,投工396万个工日,建成“121”集雨工程13000户,建成集流面14.56万平方米,水泥水窖1.3万眼,改建旧窖9977眼,基本解决了干旱山区23532户、110594人和31581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在实施中,他们充分利用唯一的雨水资源,发展雨养旱作农业。通过筑坝、拦蓄、挖土窖、建土涝池、修梯田等有效措施,探索在干旱条件下解决群众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把集雨节灌技术工程作为改善干旱山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扶贫攻坚、解决群众温饱的关键措施。同时结合小流域水土综合治理和地膜覆盖、大棚温室等,采用先进的滴灌、渗灌、微喷等节灌技术,基本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干旱山区集雨节灌高产高效综合农业发展模式。多年来,新修梯田33.8万亩,发展经济林14.25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29.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30.3%。森林总面积达到82.2万亩,覆盖率达到9.29%。

1993年开始,他们在海拔2370米、年降水量360毫米的贡井乡贡井村,利用集雨微灌和节水灌溉新技术进行塑料大棚种植蔬菜试验,每公顷产量达到27500~112500公斤。1994年开始进行大田粮食作物集雨灌溉试验,小麦每公顷产量3750公斤,小麦、玉米连带种植每公顷产量达到5964公斤,地膜玉米6435公斤。1995年,在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情况下,平均每公顷产量仍达2412公斤,抗旱增产作用十分明显。1996年,进一步扩大示范面积,从而走出了一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集雨节灌之路,稳产、增产和脱贫的效果都十分显著。

【注释】

[1]朱润身等:《甘肃半干旱区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及贮水效率分析》,《水土保持通报》,1990,10(6):26~30。

[2]赵松岭等:《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水土保持型农业的局限性》,《西北植物学报》,1995,15(8):14~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