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机械电子工业
一、机械工业
作为国民经济的装备工业,机械工业生产部门繁多,产品种类复杂,生产中使用多种原材料(以金属原料为主)。因此,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条件,实行专业化协作。
机械工业布局表现得较为复杂。一般来说,机械工业布局趋向消费地。而消耗金属量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业布局则应尽可能接近冶金工业基地。技术要求较高的精密机械、仪器仪表和汽车制造业趋向科学技术发达、具有广泛协作条件的大中城市。因此,要根据不同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一)机械工业发展状况
1865年,上海开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标志着我国机械工业的诞生。到1949年,我国仍只有一些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的装配修理厂,且门类少。地区分布上也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少数城市。
20世纪50年代以来,机械工业发展迅速,到2010年底,我国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具有较大规模的机械工业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18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38万亿元,年均增长28%,比“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12%高出16个百分点。
机械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值已有很大增加,并占主导地位。
机械工业的地区分布,由原集中于沿海少数城市扩展到东部沿海地带的多数地区和西部少数地区。形成长江三角洲汽车、船舶制造业基地,珠江三角洲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制造业基地,东北重大成套设备制造基地,西部军事装备制造基地等。
但是,高速发展中的我国机械工业依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结构、质量和效益问题。在进口设备的冲击下,我国装备产业正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机械产品绝大部分是低档产品,产品性能、等级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目前我国机械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大约20年,其中只有极少数产品可以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可见差距是全面性的。
(二)机械工业的地区分布
我国将机械工业分为工业设备制造、农业机械制造和运输机械制造等部门。
1.工业设备制造业
工业设备制造业是一个生产装备工业本身各种机器设备的产业部门。主要包括重型机械、机床工具、电工设备、仪器仪表和轻纺设备等制造业。
(1)重型机械制造业。重型机械主要包括冶金、矿山、起重和石油化工等设备。我国重型机械制造业多接近钢铁、矿山基地。上海和辽宁是我国重型机械工业主要基地。重型矿山机器制造中心有齐齐哈尔、德阳、太原、沈阳、洛阳、大连等。兰州和上海是两大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中心。
(2)机床工具制造业。机床工具是机械工业的基本生产工具,其制造业因此被誉为“机械工业之母”。我国机床工具制造业地区分布广泛。上海和辽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以上,为我国最重要的机床工具制造业基地。我国普通机床生产主要分布在上海、沈阳、北京、齐齐哈尔、济南、无锡、南京、武汉、重庆、西宁、杭州等地;精密机床生产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哈尔滨、成都、昆明等地;重型机床生产主要分布在武汉、西宁、上海、济南和芜湖等地。
(3)仪器仪表制造业。仪器仪表主要包括自动化仪表、光学仪器、材料试验机、照相机等。仪表仪器工业生产技术要求高、工艺复杂,宜布局在科技中心或工业发达的城市。我国仪器仪表生产企业遍布全国。上海是我国最大的仪器仪表制造中心,产值占全国的1/3。此外,还有重庆、西安、哈尔滨、北京、南京、德兴等地。
(4)电工设备制造业。它是为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各种电器设备及电工材料的部门。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电工设备制造中心。哈尔滨、上海、四川(德阳、绵竹、自贡)是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三大生产中心。全国电材生产中心主要有上海、西安、沈阳、天津等。
(5)轻纺设备制造业。轻纺设备包括纺织和轻工机械。产品种类比较单纯,技术要求不太复杂,一般宜布局在消费地。我国纺织机械有上海、榆次、郑州、天津、邵阳和青岛等生产基地。轻工机械制造业分布在上海、天津、广州、西安、大连、辽阳、安阳、合肥和唐山等地。广州是全国最大的制糖机械生产中心。上海是全国最大的食品机械生产中心。
2.农业机械制造业
我国的农业机械制造业生产拖拉机、内燃机、机引农具、收割机、畜牧机械、排灌机械等为主,是我国机械工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部门之一。我国已能生产14大类、95小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对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布局也相当广泛。拖拉机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大型农用拖拉机生产集中于北方,主要分布在洛阳、沈阳、天津、鞍山、长春等地;中小型拖拉机生产集中于南方,主要生产中心有南京、南昌、上海、常州、南宁、柳州和武汉等地。洛阳是我国最大的拖拉机生产基地。我国联合收割机生产主要分布于上海、河南和浙江等地。
3.运输机械制造业
运输机械制造业包括汽车、飞机、船舶和机车车辆等。
(1)汽车制造业。汽车工业需要高技术和大量资金的投入。生产高度集中化、大企业主宰市场是汽车生产的最大特点。汽车工业的另一特点是生产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强。
近年来,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为我国汽车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推动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2010年汽车产销量突破1800万辆,比上年增长32.5%;其中乘用车产量1300万辆,增长25.8%。当前汽车制造不仅在信息处理与控制等方面运用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加工技术,在加工机理、加工过程乃至所用的加工工具方面无不渗透着当代高新技术,再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机械加工了。
我国汽车工业布局主要在东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集中了我国汽车工业约70%的整车生产能力。其中,珠三角占7%,长三角占22%,环渤海地区占20%,东北地区占21%。在中部,形成了以十堰—武汉为中心的汽车工业产业群,整车生产能力约占12%。在西部,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汽车工业产业群,整车生产能力约占10%。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布局与整车企业的布局基本匹配,主要集中于上述汽车工业集群所在地。而合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汽车工业产值较大的省(市)有天津、吉林、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广东和重庆。主要汽车企业有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长安集团、哈尔滨哈飞。
(2)飞机工业。我国飞机制造工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目前我国能生产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直升机、运输机、侦察机、教练机等,但生产的多数机型在技术性、经济性、舒适性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飞机制造中心有西安、上海、沈阳、南昌、成都、哈尔滨等。
(3)船舶制造业。我国是世界造船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生产的船舶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船工业在产品性能和建造工艺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两大海洋船舶制造中心为上海和大连,其次为广州、天津、青岛、马尾和秦皇岛等沿海港口。武汉是我国最大的内河船舶制造基地。其次为重庆、芜湖、九江、南京、哈尔滨、南宁、梧州等地。
(4)机车车辆制造业。我国机车生产基地有大连、大同、唐山、北京、青岛、资阳和株洲等,以大同的生产规模为最大。长春是我国最大的铁路客车生产基地,齐齐哈尔是最大的货车生产基地,武汉是冷藏车生产基地,株洲建有电力机车厂。
二、电子工业
电子工业是制造电子元器件、电子设备及其专用原材料的工业部门。在现代社会,电子工业的地位日益重要,它是其他产业部门实现现代化、自动化的基础。
(一)电子工业发展状况
我国电子工业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时以军工通信产品为主,如今已能生产紧随世界发展潮流的各种高科技产品,发展飞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产值和利润总额成倍增长。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行业产值7.8万亿。
从产业大类结构看,计算机与元器件类产品比重继续上升,而家电等电子消费产品的比重有所下降。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端产品比重不断提高。
(二)电子工业的地区分布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信息产业区域。三大区域的劳动力、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占全行业的比例分别为83.8%、89.3%、86.7%和88.7%,完成的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实现的利税总额分别占全行业的79.6%、77%和75.8%。同时,一批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的大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大。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集中,产业集中度提高。
首批9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已经挂牌,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青岛、苏州、杭州、深圳、福厦沿海地区、广东珠三角地区。9个基地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行业产业规模的近八成,工业增加值和利税总额占全行业的比重均超过3/4。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微电子工业基地和集成电路生产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硅片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杭州。
环渤海地区:是全国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地区,聚集了众多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微电子科研技术中心和微电子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计算机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内地微电子工业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带:一是西安、宝鸡、咸阳一带,二是成都、绵阳一带。
(三)电子工业布局调整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东中西部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产业格局的形成。
东部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地区应继续发挥产业发展“排头兵”的作用,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鼓励建设高水平的产品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实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信息产业带。
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充分发挥自身在劳动力、资源、政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依托中心城市和重点区域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若干特色鲜明、辐射和带动性强的产业聚集区。
(四)相关产业振兴规划
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我国相关产业振兴规划,正式把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船舶工业、轻工业列入我国十大支柱产业之中。
汽车业的产业振兴规划:加快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必须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一要培育汽车消费市场。如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安排50亿元,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以及购买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增加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资金,并清理取消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二要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三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2009—2011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四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五要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完善汽车消费信贷。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振兴规划: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必须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一要依托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重点工程,有针对性地实现重点产品国内制造。二要结合钢铁、汽车、纺织等大产业的重点项目,推进装备自主化。三要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四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会议要求,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支持装备产品出口;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部分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强企业管理和职工培训,改进生产组织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
船舶工业的产业振兴规划: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对钢铁、化工、轻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当前,我国船舶工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于巩固和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国际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加快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必须采取积极的支持措施,稳定造船订单,化解经营风险,确保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控制新增造船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大型企业综合实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自主创新,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要稳定船舶企业生产。加大信贷融资支持力度,支持大型船舶企业和航运企业按期履行造船合同,采取鼓励措施支持购买弃船。指导船舶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保持生产连续性。二要扩大船舶市场需求。加快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和单壳油轮淘汰,积极发展远洋渔船、特种船、工程船、工作船等专用船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份额。三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支持造船企业研究开发新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鼓励开发海洋工程动力及传动系统等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四要积极发展修船业务。鼓励造船企业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开展修船业务,增强大型船舶、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修理和改装能力。规范发展拆船业。五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骨干船舶制造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推动大型船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引导中小船舶企业调整业务结构。六要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进行优化升级,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设计开发能力,支持填补国内空白、节能环保效果显著及产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和配套产品研发。
轻工业的产业振兴规划:轻工业是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产业,承担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振兴轻工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扩大城乡市场需求,巩固和开拓国际市场;加快自主创新,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走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循环经济的新型发展之路。一要积极扩大城乡消费,增加国内有效供给。改善外贸服务,保持出口市场份额。二要加快技术进步。重点推进装备自主化和关键技术产业化,加快造纸、家电、塑料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建立产业退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三要强化食品安全。整顿食品加工行业,提高准入门槛,健全召回和退市制度,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四要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五要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推动产业转移,培育发展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六要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轻工产品质量。会议决定,对部分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高、节能环保的产品取消加工贸易限制。进一步提高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对中小轻工企业的财税和信贷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