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研究 内控:让管理更有效
摘 要:合力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实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还需要开阔视野,创新理念,顺势而为,持续推进,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
关键词:内部控制 合力推进 开阔视野 创新理念
2010年4月,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18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为企业建立、实施和评价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行为提供了制度框架。为了促进企业建设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浙江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贯彻实施。
一、合力推进,成效初现
(一)认真研究制定实施工作方案
为落实财政部的工作部署,贯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浙江省财政厅会同浙江证监局、省审计厅、浙江银监局、浙江保监局和省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结合浙江实际,研究制定了浙江省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工作方案。从加强领导、部门联动、宣传培训、组织实施、专业指导、稳步推进等方面对全省企业内控制体系建设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全面部署企业内部控制实施工作
2010年8月,浙江省财政厅联合浙江证监局、浙江省审计厅、浙江银监局、浙江保监局和浙江省国资委等有关部门,召开浙江省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贯彻实施座谈会,部署全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贯彻实施工作。浙江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各市财政局会计管理工作分管领导和会计管理机构负责人、具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试点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要求,各地至少选择1家企业进行试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浙江省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三)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宣传培训
通过培训班、座谈会、研讨会和在《浙江财税与会计》杂志开辟专栏等多种形式,宣传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和实施的意义,传播内部控制知识,展示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的经验和做法。2010年9月,浙江省财政厅举办全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培训班,对各地财政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人员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业务培训,形成一支财政会计管理干部为主体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骨干队伍;并将内部控制制度培训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浙江省会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为全面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奠定基础。2011年4月,浙江省财政厅和浙江省会计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召开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研讨会,结合浙江实际,针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一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的典型案例进行经验交流和推广,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
(四)组建浙江省企业内部控制咨询委员会
为了指导浙江省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浙江省财政厅组织省有关部门、省内高校、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组建浙江省企业内部控制咨询委员会,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要求,研究总结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出谋划策。
(五)成立中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中心
在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内部控制专家和学者,针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组织攻关,探索和积累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的理论方法,为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持。
在各级财政部门和省级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浙江省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初见成效。对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制度框架,省级10余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原有的企业管理制度规范进行了重新梳理和逐步修订完善。各地均有1—2家企业开展了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的试点。相关企业本着“循序渐进、重点突破、务求实效”的原则,做到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契合,风险管控与业务流程相融合,强化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中,试点企业和中介机构取得了一些成果。
浙江传化集团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设实施高度重视,结合集团实际,围绕控制环境、控制流程和内部控制监督等方面,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增强企业风险防控的预见性和风险处置的及时性,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浙江雅莹服装有限责任公司,为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激烈变化,有效整合利用企业资源,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公司上下信息沟通顺畅,办事效率大大提高;预算管理更加优化,业绩考核指标更加细化;业务流程控制和风险管控更加到位,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促进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经济效益和发展战略。
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把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作为企业的“免疫”系统,对原有制度和业务流程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提出的框架进行全面梳理,力求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涵盖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实施以来,公司的组织架构得到不断完善,发展战略的制定更加科学,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浙江东日股份有限公司把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作为“一把手”工程,一把手亲自挂帅,做到“机构人员到位、目标责任到位、工作任务到位”,浙江东日股份有限公司的经验表明: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是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的基本前提,突出财务、源头管控是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的关键要素,结合实际、优化流程是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的主要途径。其内部控制措施采用“图—表—文”并茂的样式,展开业务流程,明确控制点,落实责任人,将内控流程梳理绘制成“业务流程控制图”;每项工作目标和业务量化指标编制成“内控任务指标表”;各个时期(一般按月)制定文字表述的“内控工作方案”。“图—表—文”一起执行,使内控流程顺畅、目标任务明确、控制重点清晰,推动公司从合规型内控向全面风险管理型和企业价值提升型内控发展。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秉承“规范执业、稳健经营”的理念,坚持“诚信客观、公正服务”的原则,为了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保证企业真正贯彻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在构建符合法律法规的执业质量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治理机制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内部控制业务培训,精心组建专业团队,按照职业审慎、强化审计独立性和确保内控审计业务与内控咨询业务相分离的要求,基本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方法、程序和质量控制标准。
二、开阔视野,创新理念
浙江是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据资料显示,截止2011年底,全省民营企业总量达72万户,境内上市的民营企业191家(其中外资企业5家),占全省226家上市公司的85%。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开阔视野,创新理念,积极探索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的模式和路径。
(一)内控让管理更有效
财政部内控专家朱海林博士指出:内控让管理更有效。这句话精彩贴切地诠释了内部控制的要义。浙江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的宣传口号就借用了这句话。“内控让管理更有效”说明内部控制活动属于管理范畴。那么,管理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如果认同“管理是科学”,科学的特性之一是可以复制。在实践中,许多案例表明:在甲企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复制到乙企业可能会失效,说明管理方法和制度不能完全靠复制来推行。如果认同“管理是艺术”,艺术的魅力在于唯一性,不可复制,艺术大师的传世之作主要体现在不可复制,复制的那是赝品。所以,管理学科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财政部等5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将管理学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总体框架,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等5项内部环境类应用指引体现企业差异,体现在企业管理上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等4项控制手段类应用指引偏重于“工具”,具有科学性。内部环境类应用指引和控制手段类应用指引共同作用,对企业的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等各项具体业务活动实施有效管控。为了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企业应当遵循《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对外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要求,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要求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引入注册会计师强制审计是督促企业真正贯彻实施内控规范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二)实施内部控制就是借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借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内部控制就是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黄帝内经》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实施内部控制就是借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首先是要在风险还未显现的时候,通过有效的管控措施将企业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防患于未然,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其次是从市场反馈信息和企业会计信息中解读出风险苗头,防控风险的出现,防微杜渐。再次就是一旦出现风险,有各种应急预案和管控措施来应对,有效阻断风险蔓延。因此,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的管控流程,管控关键风险点,确保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统计资料显示:因破产等原因每年注销的企业平均存续时间仅为7年。换一种发展理念,每个企业的发展目标不一定都是争做500强,转变观念,争取延续500年。就单个企业而言,“不争500强,要活500年”。通过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设实施对企业实行有效管理,从而延长存续时间实现企业价值,从全局和长远来看,健康发展的单个企业之和就构成了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
(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设不是将现有企业管理制度推倒重来,应当是企业现有管理制度体系的传承,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将现有企业管理制度对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提供的内部控制框架进行梳理,在梳理的基础上查漏补缺、不断优化,持续完善。
三、顺势而为,持续推进
浙江文化具有内生的创新精神,浙江民营企业“勇于创新,注重结果”,浙江的民营企业家重视家庭和家族的血缘亲情关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以及美国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都是为了适应大型公众公司建设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构建起来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有其自身的特点,民营企业建设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践呼唤适合并适用的理论、方法的指导。要顺势而为,持续推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设实施。
(一)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和经营规模小等特征,导致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与大型企业存在较大差异,要加强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目标、要素、原则、内涵和外延等重大基础问题的研究,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实务的创新和发展。
(二)民营企业“创新冒险”的经营理念本身就会带来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在一些地区和企业,资本属性得以畅快淋漓的释放,高风险高回报业务受到追捧。要增强内控意识,立足企业发展目标要求建设企业内控体系,将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目标任务、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合规经营、流程再造、风险防范和危机管控等内控核心功能,通过优化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全过程的内部控制。
(三)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民营企业面临严峻的内外部挑战,其创新能力和先发优势正在逐渐削弱。要在试点的基础上,打造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的样板。以中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中心为平台,加强内控人才的培养,组织研讨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的理论和方法,全面系统总结试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的成果,收集、挖掘、整理一批适合民营企业特征、理论体系完整、管控措施方法得当的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成功案例,丰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的理论和方法,促进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实施经验的交流和推广,进而推动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夯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的微观基础。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S].2008.
[2]COSO.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S].2004.
[3]COSO.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S].19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