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实现持久生存和发展的选择,是人类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的根本改变。国际上已经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要遵循这一宏观界定,同时还要体现煤炭资源的特点和煤炭工业的特点。
首先,煤炭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有限性决定了煤炭产业有其固有的生命周期(如图8-1所示),即勘测期—开发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因此从时间上看,煤炭资源是不可永久、持续利用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含义应是在积极寻求可替代能源的同时,尽量延长煤炭资源的可利用时间,增加煤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其经济效益,从而为子孙后代留有更加长久的生存时间。
图8-1 煤炭产业的生命周期
其次,煤炭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具有典型的行业特征。从空间上看,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主要集中在煤炭行业和煤矿区范围内,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煤炭工业的矿区、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因此,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是在确保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提供品质洁净、数量充足的煤炭、煤油品、电力和煤炭化学品的同时,运用市场机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减缓煤矿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煤炭工业的矿区、经济、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让有限的且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在寻找到可替代能源之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虽属国家部门性质的可持续发展,但却是以矿区为基础的,其落脚点是以矿区所在具体区域和空间,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范畴。因此,赵国浩教授在《中国煤炭工业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概括出其具体概念:煤炭工业所属矿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并向社会提供洁净燃料、原料及电力。在运用市场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及寻求可替代资源的基础上,调控煤炭资源的最佳耗竭率,使煤炭工业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因此,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时间上说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相对的。虽然煤炭资源无法实现永久、持续开发和利用,但应保证其可用到替代资源出现之前。
(2)从空间上讲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主要集中在煤炭行业和煤矿区范围内。
(3)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向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清洁、高效、优良的煤炭、煤制品、电力及煤基化学品,这也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4)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可减缓煤矿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5)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矿区、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6)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运用市场机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成
(1)资源利用的可持续。
煤炭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要求当代人尽可能谨慎地对待煤炭资源耗用,以便在被可替代资源所替代之前,人类能够持续地使用这种资源;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要求煤炭在开发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回收率,尽可能减少对其他资源的连带破坏和浪费(如土地、水等)。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还要求煤炭及其产品在利用过程中充分节约、提高使用效率,通过技术进步充分挖掘既定的煤炭资源中的“附加值”。
(2)环境生态的可持续。
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对人类环境产生了多种有害的影响,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应将“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本的约束,在项目决策中,将环境风险降到最低;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推行“洁净生产技术”,向社会提供清洁的能源及相关产品。
(3)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是作为一个行业的长期利益,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煤炭产量的持续性。煤炭的有限储存特点,决定了区域煤炭开采产量存在一个由增长到衰退的过程,从而直接影响其经济状况。经济持续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煤炭开采的可获利性。在市场经济中,因社会包袱沉重,级差地租悬殊,产品价格倒挂,生产成本递增等原因而不能获得足够利润的煤炭矿区是不可能自我持续的。
(4)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
持续性的人口应考虑到矿区的环境资源承受力,持续性的社会方面强调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较高层次的社会化需求。社会可持续概念具有平等含义,包括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代际平等指为后代保护煤炭资源基础,保护他们从资源利用获得收益的权利和机会。代内平等是指煤炭利用和煤炭开采活动的收益和代价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和社会集团之间公正公平的分配。在现实条件下,有两类不平等问题应引起注意,首先是“出力区”和“收益区”的不平等。煤矿是“出力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矿成为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区域,相反,一些煤炭下游产品工业则是“收益区”,它们使用的煤炭是一种对生态不进行任何补偿的产品,这样就引导出第二类不平等,即煤炭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不平等。其次是在资源环境价值扭曲的情况下,对煤炭开发和资源破坏的收益大部分转嫁到其他部门中去,所以,应实行“收益者分摊制度”,即使用煤炭产品的下游工业企业(实际的收益者)应承担一部分资源补偿费和环境治理费。
(三)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原则
把煤炭工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对象,符合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的基本要求,我们对其进行评价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观察煤炭工业,会发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比较复杂、层次较多,子系统之间既有相互作用,又有相互间的输入和输出关系,某些局部的改变能导致系统的优劣变化。因此,结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对煤炭工业评价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评价不能建立在主观经验的判断上,虽然经验是理论的基础,但绝不能以经验代替理论,评价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概念必须明确,能够客观和真实地反映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并能较好地度量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程度。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如果完全采用定性方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因此应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以定性评价为基础,以定量评价作为定性评价的深化,以定量评价的数学推导,推导出本质性的定性评价结论,尽最大可能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应该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和测度被评价区域的主要发展特征和发展状况,同时也应突出主要因素,力求揭示问题的主要矛盾。
(4)继承与发展兼顾的原则。
煤炭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工业占产业比重很高,全面放弃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要保持煤炭工业的长远利益,必须要兼顾当前利益,在继承的基础上挖潜改造,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否则,获得长远利益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关于这一点,—定要在评价中体现出来,实事求是地评价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潜力。
(5)可行性原则。
对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一定要考虑其可操作性,整个评价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框架下制定出在人力和物力上可行的具体方法,评价结果要明了清晰,能够指导可持续发展实践。
(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意义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开发并利用煤炭的历史最悠久,但长期以来煤炭工业发展缓慢,总体水平落后,与煤炭大国的称号十分不相称。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如何使煤炭工业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配套,充分发挥煤炭工业的基础能源作用,是决定我国能否顺利地完成到21世纪中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的关键。
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为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对煤炭能源的需要,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总结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和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解决煤炭工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煤炭作为非再生资源是有限的,从长远看是达不到可持续利用的,因此,非再生资源的耗竭速率应低于寻找可替代资源的速率,而该速率又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在当前无替代品或不可能大规模地使用替代品的情况下,人类消费煤炭资源必须有数量的限制。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机遇,煤炭工业要想摆脱困境,并尽量使环境影响最小化,就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
煤炭工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国21世纪议程》的需要,同时也是摆脱煤炭工业困境和振兴煤炭工业的唯一选择和可行之路。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煤炭工业发展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结构矛盾日益暴露和突出。按原有结构采取粗放式发展煤炭工业,不仅产品没有市场,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