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物流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外物流的形成与发展
在国外,物流发展以美国和日本最具代表性。
1.美国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1)物流观念的萌芽和产生阶段(20世纪初到40年代)。
对物流的认识,理论上最初产生于1901年,约翰·格鲁维尔(John F.Crowell)在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费用,从而揭开了对物流认识的序幕。1916年阿什·肖(Arch Shaw)在《经营问题的对策》一书中,初次论述物流在流通战略中的作用。维尔德(Weld)指出市场营销能产生三种效用:所有权效用、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同时还提出流通渠道的概念。著名营销专家弗莱德·克拉克(Fred Clark)首次将物流活动上升到理论高度。他在1929年《市场营销的原则》中将物流纳入市场经营行为的研究范畴。1927年拉尔夫·布索迪(Ralph Borsodi)在《流通时代》一书中,首次使用Logistics来称呼物流,为物流的概念化奠定了基础。
在实践上, 1941~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后勤活动的开展为人们对综合物流的认识和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推动了战后对物流的研究和重视,表现在1945年美国正式形成了戴尔塔和阿尔法输送组织。1946年美国正式成立了全美输送物流协会(AST& L),该组织主要职能是对专业输送者进行考试,并发予证书,从而将物流活动的培训纳入到正规化的轨道。
(2)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实践推广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末)。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对物流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物流特别是物流配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54年在美国波士顿商业委员会召开的第26届流通会议上康弗斯(P.D.Converse)做了《市场营销的另一半》的演讲,其意义在于通过一个商业和教育的领导机构来指出教育界和实业界都需要研究和重视市场营销中物流的重要作用,从而为物流管理学的形成及对物流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956年拉维斯(H.T.Lewis)、库里希尔(J.W.Culliton)、斯蒂尔(J.D.Steel)等人出版了《物流中航空货运的作用》一书,首次介绍了物流总费用分析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早期密歇根州立大学及俄亥俄州立大学为本科生及研究生设置了物流课程,开始了正式针对物流从业者及教育人员的教学计划。这一时期最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是物流总成本分析概念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管理科学的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大大促进了物流的发展,企业开始注意到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改进物流作为激发企业活力的重要手段。
(3)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美国物流的发展与政府在物流的相关法规建设不断完善是分不开的。80年代,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物流改善政策,给美国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是1977~1978年《航空规制缓和法》的制定拉开了规制缓和的序幕,对货主和运输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接着, 1982年通过《汽车运输法案》和《铁路法案》,到1984年《海运法案》,运输市场已全面实现了自由化。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微电脑技术及应用软件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辅助管理手段,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分销资源计划(DRP)及准时生产(Just in time)等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产生并得到不断的完善,在生产调度、存量控制和订单处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得到应用,从中推动了物流活动一体化的进程。最具历史意义的是, 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将名称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改为National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从而标志着现代物流观念的确立,以及对物流战略管理的统一化。
(4)物流国际化信息化及迅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国际贸易量大大增加。20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进出口贸易在世界上占领先地位,另外,为降低成本不少企业纷纷把加工厂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和地区,为了促进产品的销售,各公司也热衷于建设自身的全球网络。如沃尔玛公司建立了自己的自由贸易区。国际物流量的增加使物流业在美国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方物流(TPL)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为了满足物流国际化、服务形式多样化和快速反应的要求,物流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以及因特网(Internet)、条形码、全球定位系统(GPS)及无线电射频技术在物流领域中得到愈来愈广的应用。物流向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不仅使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同时物流企业逐渐为客户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服务,并且开始延伸到行业供应链的各个层面。
2.日本物流的发展阶段
日本的物流观念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才从美国引入,但发展迅速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已成为现代物流的先进国家。日本物流发展的主要阶段有:
(1)物流概念的引入和形成阶段(1956~1964年)。
1956年,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考察美国,开始引入物流观念, 1958年6月又组织了流通技术国内考察团对国内的物流状况进行了调查。从1961~1963年前半年,日本将物流活动和管理译为PD,即Physical Distribution。1964年6月日通综合研究所所长金谷璋发表的《物的流通的新动向》,正式运用“物的流通”取代PD。此外, 1964年2月发行的《日本的输送革新》一书中也开始大量使用“物的流通”。
(2)以流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1965~1973年)。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商品流通量大大增加,随着这一时期生产技术向机械化、自动化发展以及销售体制的不断扩充,物流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日本在这一时期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物流设施建设。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速道路网、港口设施和流通聚集地等各种基础建设。与此同时各厂商也开始高度重视物流并积极投资物流体系的建设。
(3)物流合理化阶段(1973~1983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进入减量生产时代,要求经营成本的降低成为重要课题。于是日本开始在物流和后勤保障方面挖掘成本潜力,以期大幅度降低流通费用来弥补由于原材料、燃料和人工费用上涨而失去的利润。因此,物流合理化与最优化成为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内容。实践上,开始广泛设立合理化工程小组,实行物流活动中的质量管理。物流网络也蓬勃发展,特别是以大型量贩店为中心的网上订货、发货系统的导入最为活跃。担当物流合理化的物流专业部门登上企业管理的舞台,物流子公司开始兴起,这是物流管理在企业组织机构中的重大变革。
1977年,日本运输省流通对策部公布了“物流成本算定统一基准”,对推动企业物流管理有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物流管理得到了飞跃发展,也使日本迅速成为物流管理的先进国。
(4)物流现代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生产经营发生了重大变革,消费需求差异化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使以前那种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生产经营体系出现了问题,产品的个性化、多品种和小批量成为新时期的生产经营主流,这使得市场的不透明增加,其结果使整个流通体系的物流管理发生了变化,即从集中化物流向多频度、少量化、短时化发展。在销售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物流服务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日本得到了高度重视,这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积极倡导高附加值物流、JIT物流等方面。199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综合物流施策大纲》,这是日本物流现代化、纵深发展的指针,对日本物流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1997年制定的大纲中,提出了三个目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第一,亚太地区方便并且充满魅力的物流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放宽规制,简化贸易手续,利用标准化、信息化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等。同时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进展,进一步在软硬件方面进行交易手续和流程等方面的改善。第二,实现对产业竞争不构成阻碍的物流成本:日本的物流费用逐年降低,与美国相比已不分高低,但在与港口相关的费用上,与亚洲国家的某些港口相比,费用还处在高水平,不利于日本参与国际竞争。第三,减轻环境负担:为了使城市交通更加顺畅,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交通事故。
(二)我国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1.萌芽阶段(1949~1978年)
从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中国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商业服务部门、仓储运输企业的经营管理无不在严密的计划之下,由各级政府部门、各分管部委统一分配。与物流相关的采购、运输、仓储及包装等各环节,几乎完全由计划手段加以控制,企业完全没有自主权,管理上条块分割,生产、仓储、运输和销售各环节,各自分立,管理僵化,效率低下,现代物流管理的概念几近于无。
2.物流概念的引入阶段(1979~1990年初)
1979年后,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围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框架,全面改革了流通领域的企业体制、批发体制、价格体制及经营制度,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促进了流通管理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逐步放开了对企业生产物资和价格的管理,工业企业开始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自主决定其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商贸企业根据流通体制改革和供应方式的调整变化,开展了商品物流配送中心的试点工作。交通运输企业突破传统的经营观念把业务范围向运输前后的两头延伸。货运代理企业作为托运人与承运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开办了代理货物托运、取货送货、订舱配载及联运服务等多项业务。
“物流”一词在我国出现于1979年5月,当时我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去日本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在考察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物流术语。此后物流一词开始见诸国内刊物和论著并作为物的流通及物资流通等意思被广为运用,对物流的研究也主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1984年8月,成立了中国物流研究会, 1989年4月,中国物资经济协会在北京承办了“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1991年7月,中国物资经济协会与中国物流研究会合并成立了中国物资流通学会。然而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计划经济,因此,这期间的物流研究重点仍是国民经济中物资的流动。
3.现代物流的传播与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进入市场经济改革阶段,经济各部门发生了重大转变,国内学界、业界对物流管理的研究实践逐步向纵深发展,真正现代意义的物流管理思想开始冲击中国业界、学界的原有观念。市场竞争逐步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为寻求获取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现代企业管理思想逐渐获得企业的青睐,综合物流管理观念也逐步得到企业管理者的认可。随着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内竞争更加白热化,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也正在使得中国民族企业人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被抵消,强化企业物流管理已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保障。此外,中国物流的发展与西方一样离不开技术革新的推动,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兴起为中国物流管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