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共生理论诠释

共生理论诠释

时间:2023-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共生理论诠释“共生”一词最初来源于生物学概念,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贝里于1879年提出的,后经范明特、布克纳发展完善。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交换单位。共生既具有自组织过程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共生过程的独特个性。生物共生理论为研究国有煤炭企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

一、共生理论诠释

“共生”一词最初来源于生物学概念,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贝里(Anton de Barry)于1879年提出的,后经范明特(Feminism)、布克纳(Photo-toxic)发展完善。生物学中的“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生物为满足各自的需要(捕食、防卫、繁殖等)而组成的互利联盟。根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当两种生物在需要上和有机结合上越不一样,它们越会经常结成紧密的互利联盟。 “自然的共生联盟者,以及最终可能成为共生成员的候选者,总是那些亲缘关系很远的生物类型”(陈晓春等,2004)。1998年,我国管理工程博士袁纯清运用共生理论研究小型经济时提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共生不仅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一种可塑状态;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这一生物学中的共生思想很快被引入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之中。

现在我们所谈论的共生或者说共生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下,共生单元按某种共生模式所结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它由三部分构成: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交换单位。共生环境是指除共生单元以外的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以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流来实现。对于任何一个共生体来说,环境对它们的作用有正向的、中性的和反向的,与其相对应,共生体对所处环境的反应也表现为正向的、中性的和反向的,它们之间相互结合的类型如表5-1所示。

表5-1 共生结合类型表

img33

共生体与环境之间的不同结合状态对于共生体的进化有着不同的推动或抑制作用。例如,“双向激励”会导致物种的优化和繁荣,“双向反抗”则会导致物种的衰落和蜕变,这是两种极端情形,更多的是介于两者之间。这里又必须指出,共生体与环境之间的结合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可调适的。

而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强度,也反映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互关系。按行为方式划分,可分为寄生关系、偏利关系、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和非对称共生互惠关系;而按组织化程度(组织模式)划分,它们又可被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不同的共生模式有着不同的模式特征,而且各种模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共生的三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反映着共生系统的动态变化方向和规律。在共生关系的三个要素中,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条件。共生模式之所以是关键,主要在于它不仅反映和确定共生单元之间复杂的生产和交换关系,而且反映和确定共生单元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和贡献,同时它还反映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和共生环境的作用。共生的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媒介称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共生界面集中体现了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机理,是共生模式形成的内在动因。共生界面选择机制是处理共生单元复杂关系的核心。

共生既具有自组织过程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共生过程的独特个性。它不是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排斥,而是在相互激励中共同合作进化。这种合作进化不仅可能产生新的单元形态,而且产生共生能量和新的物质结构,表现为共生个体或共生组织的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的提高,体现了共生关系的协同作用和创新活力(袁纯清,1998)。共存共荣是共生的深刻本质,但共生并不排除竞争,它不是自身性质和状态的摒弃,而是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这种竞争是通过共生单元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创新以及共生单元之间功能的重新分工定位和合作实现的。 “对称互惠共生”的行为模式和“一体化共生”的组织模式是实现“双赢”(Win-Win)和“多赢”(Multi-win)的理想模式。生物共生理论为研究国有煤炭企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