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模型比较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一、比较研究的意义
“比较”是经济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无论是对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来说,使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拓宽研究者的视野,开阔思路,避免狭隘性,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论或实际问题的理解,而且往往是提出新问题的助产婆。
比较方法有历史的和同期横向的。历史的比较研究已经成为任何一种较为认真和全面的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成熟的方法。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历史比较的方法就是他之所以得出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必然灭亡的结论的必用手段之一。同期横向的比较较之历史的比较算是一种“新兴”的方法,它的生命力和重要性正日益显露出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举不胜举,例如,近年来对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模式的定量比较研究就是一个较为生动的例子。[1]比较研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或一般规律。例如,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的研究,找出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有效政策。另一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分析,找出它们彼此之间的不同点或特殊规律。例如,研究市场经济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的主要区别,以利于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制定正确的政策。比较研究的两方面目的——寻找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都是重要的,只不过有时因研究任务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在宏观经济模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中,比较研究同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对于宏观经济模型理论研究的发展及其在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广泛应用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模型比较研究的范围也日益扩大,已经从早期的简单的对不同模型的预测结果的比较,逐步扩大到对宏观经济模型各方面的比较研究。早期对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研究,还仅仅是作为一种检验评价不同模型功能和效果的手段,而后来的对模型的全面比较研究,则成为了促进模型理论和应用技术不断进展的动力之一。特别是对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来说,比较研究已经成为科学地而不是盲目地,适合国情地而不是生搬硬套地应用宏观经济模型方法研究本国具体经济问题的基本保证。到目前为止,虽然对宏观经济模型理论与应用的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的专著还比较少,但有关的学术论文已经多了起来。国际经济学界已经举行了多次关于不同宏观经济模型比较的学术会议,例如,1976年在莫斯科召开的苏美两国关于经济数学模型的讨论会,[2]1987年11月在曼谷由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召开的国际经济模型会议,以及1988年11月在汉城召开的LINK秋季会议等,[3]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经济模型的比较研究,都是这些会议的重要内容。
二、比较研究的内容
宏观经济模型的比较研究有两方面的目的:第一,通过模型比较研究不同社会经济系统的性质,在这里对不同社会经济系统的分析是研究的目的,而模型方法是手段。以不同社会经济系统为对象的不同模型是不同的“窗口”,通过这些不同的窗口去分析不同社会经济系统的性质。在这一章里,我们的主要目的显然不是应用不同模型去分析不同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性质,而是要分析比较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怎样决定了不同类型宏观经济模型的特点。第二,通过模型比较研究来分析不同类型模型本身的特点,找到改进模型结构、参数及其他有关方面的途径。更确切地说,我们所要比较的并不是某些具体模型之间的异同,而是要比较不同类型模型之间的异同。这种模型类型的划分是由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的,宏观经济模型的类型比较不是比较单独具体模型的设定、估计和使用,有人将这种类型比较称为“模型的模型”或“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中研究和使用的模型的模型”。[4]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把宏观经济模型分为如下三种主要类型:①西方发达国家模型。②发展中国家模型。③社会主义国家模型。简单概括地说,西方发达国家模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怎样通过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的作用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发展中国家模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经济增长和各类支付平衡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模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各级经济计划的制订和执行。这些不同任务都是由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本身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的。
不同类型的宏观经济模型之所以能够比较,首先是由于它们都有共同的基础,这就是宏观经济模型方法的普遍性。尽管当今世界上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国家的经济机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共性,即社会经济运动都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所组成的。各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决定了一般宏观经济模型在内容和框架方面具有普遍性。对任何一类社会经济制度中的各种经济问题,人们的认识又都是相对不完全、不充分的,仍处于探索之中。社会经济问题的随机性表现是普遍的,这就使以概率论思想为方法论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的应用有了普遍性意义。人们对任何类型的社会经济制度中经济问题的研究,都需要将复杂的现象加以抽象简化,将所研究的问题加以综合或分解,或者说都需要进行模式化。另外,对任何类型的社会经济制度中经济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都需要经验的积累,而宏观经济模型方法可以说是人类对经济问题研究的累积经验的存贮器和放大器。这种方法的作用不仅在于存贮经验,更重要的是它能将经验升华,使经验的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宏观经济模型方法可以应用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经济理论研究,进而又产生了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宏观经济制度的宏观经济模型的特殊性问题。宏观经济模型的比较研究以模型方法的普遍适用性为基础,而目的是分析研究不同类型模型的特殊性。研究的结果既有助于扩大模型方法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国家中的应用,又有助于作为一般的宏观经济模型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发展。
三、比较研究对我国宏观经济模型研究的作用
本书的第一章——宏观经济模型的历史和第二章——宏观经济模型的研究内容,实际上是在讨论宏观经济模型方法的一般或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模型比较研究的基础。本章的内容则是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分类的角度来讨论模型方法的特殊性问题。在前两章的讨论中不难感到,虽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模型应用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得很快,但是主导这些国家模型理论和方法发展的毕竟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研究。我们应该承认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中所处的领先地位。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型理论和应用问题毕竟还需主要依靠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型工作者来解决。特别是对于我国来说,目前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遇到的极其复杂的经济问题及其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其他国家的学者解决不了的。西方国家一些有识的学者对这一问题也十分清楚,例如克莱因,虽然在LINK体系中原来已有美国学者建立的中国模型,但他认为只有由中国学者自己建立的中国模型加入LINK,才能使LINK体系更加完善。克莱因认为,这一原则同样普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使LINK体系中每一国家的模型都由本国的学者自己建立,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对于我国来说,开展对宏观经济模型的比较研究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因为我国的模型研究起步较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这种研究又曾被视为异端,为了加速我国宏观经济模型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发展,我们十分有必要从其他国家的有关研究成果中汲取有用的东西。通过比较研究,不仅能使我们的宏观经济模型借助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丰富起来,同时能使我们更加明确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模型理论和方法的道路应该怎样走。
具体地说,模型比较研究要比较模型的哪些方面呢?这应该从决定各国模型特点的诸因素来分析。乌家培教授曾将决定各国模型特点的因素归纳为如下七个方面:[5]①模型的性质。②模型的特点。③经济的规模和结构。④经济的发展程度或阶段。⑤经济政策。⑥经济机制。⑦经济制度。他在详细分析了这七个因素之后指出:“可以看出,其中最后一个因素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它还制约其他因素,并通过它们起作用。经济的机制、政策、结构和模型的性质、目的都会受经济制度的影响而有它的烙印。经济发展的规模、程度、阶段,虽然不以经济制度为转移,但总是与这种或那种经济制度相联系的。”确实,宏观经济模型的比较研究,是对经济制度的比较。经济制度决定了模型比较的内容,对模型比较研究的结果又加深了对经济制度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