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研究区域营销目标市场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基础
从活动属性而言,区域营销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践活动,以往的区域营销目标市场理论研究成果多侧重对市场营销学原理的借鉴和应用,缺乏从区域经济学视角并运用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开展的研究。区域经济学视域中的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类型理论、区际经济传递理论可为区域营销目标市场理论命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类型理论
区域经济学家对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问题做了许多探索性的研究工作,基于各种要素性质、特征和作用的差异视角,可采取“两分法”、“三分法”和“六分法”三种分类方法对区域经济增长要素进行分类研究。
(1)两分法。将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分为“区域性因素”和“一般性因素”两类。(11)“一般性因素”指国家和区域共有的增长因素,如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因素,反映区域经济增长的共性特征。“区域性因素”指区域特有的增长因素,反映区域经济增长的个性特征,具体包括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经济中心经济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国家的区域政策等。
(2)三分法。将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分为“供给面要素”、“需求面要素”和“作用于供求方面的因素”三类。(12)供给面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等;需求面因素包括私人的消费需求和公共的消费需求、私人的投资需求和公共的投资需求;作用于供求方面的因素包括技术进步、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体系、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法律、意识形态、文化历史传统等。
(3)六分法。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包括六类:(13)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恒常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源)、资本(物质资本)、技术条件(技术进步与创新)、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制度安排(区域经济政策、体制、政策和法规、道德、伦理、观念和习惯等)。
此外,基于各种要素的地域空间来源视角,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见表3-2)。内部因素反映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外部因素反映外部环境条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表3-2 区域经济增长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资料来源:整理自于宗先,等.空间经济学[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140-142;陈栋生,等.区域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37.
综合已有的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分类理论研究成果,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分类法大体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依据要素的地域空间来源,分为“区域内部要素”和“区域外部要素”;另一类是不考虑要素的地域空间来源,只考虑要素的性质、特征、作用的差异性,可抽象地分为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要素、劳动力资源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贸易要素、结构要素、制度安排等。(14)
根据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类型理论以及区域营销动因分析研究成果,可发现区域营销涉及对区域内部、区域外部资源要素的获取和优化配置,因此,区域营销的目标市场可分为“区域内部营销目标市场”和“区域外部营销目标市场”两类。区域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提高对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开发、获取和优化配置的能力与效率。如:针对资本要素开展的区域招商引资活动,可称为“区域招商引资营销”(简称“区域引资营销”)。又如:根据区域经济增长的贸易因素论,特定区域开展的贸易活动广义上既包括一国范围内区域间的国内贸易,也包括区域跨国界的国际贸易;既包括区际商品贸易(商品输入和输出),也包括区际服务贸易(如旅游服务贸易等),因此,区域产业/产品营销、区域旅游营销都是区域营销的重要内容,区域产业/产品的消费群体(生活资料消费者、生产资料消费者)应成为区域营销的重要目标市场。尽管科特勒等倡导的“出口市场”这一概念术语表述失之准确,但仍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中国部分学者否认这一类区域营销目标市场的划分,明显失之学理上的科学性,也不符合区域营销的实践诉求。
2.区际经济传递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1958)一书中首倡“经济增长的区际传递”(interregional transmission of economic growth,又译作“经济增长的区际传播”、“经济增长的区际传导”)概念术语,(15)但他并未对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中国学者在借鉴赫希曼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区际传递”、“区域传递”、“域际传递”等概念术语探讨了区际经济传递问题。在概念界定上,代表性的观点有:
(1)郭万清的“区际传递”定义说。经济增长的区际传递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之间经济结构变动要素的相互转移或变动的过程(郭万清,1988)。(16)曾坤生(1998)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表述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际传递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之间经济结构变动要素的相互转移和变动以及相互影响的过程。(17)
(2)程必定的“区域传递”定义说。区域传递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间经济发展中的某些因素相互影响、波及而使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程必定,1995、1998)。(18)
相比较而言,程必定的“区域传递”定义说流传最广,为区域经济学界广为采用。武友德(2000)的“域际传递”定义说(19)、马海霞的“区域传递”定义说(20)均采用了程必定的观点。
区际经济传递包括四类基本要素:(21)①传递的起始区域。传递的起始区域指各生产要素的移出区域。②传递的接受区域。传递的接受区域指各生产要素的输入区域。③传递对象。区际经济传递的主要对象包括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④传递渠道。区际经济传递渠道包括经济传递的物质载体(如交通、通信设施等),以及这些载体所负荷的社会经济技术联系。
区际经济传递的内容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企业迁徙或产业转移等。区际经济传递的对象主要是生产要素,区际产业转移必然伴随着生产要素的传递,区际产业转移过程实际上通过产业的微观组织——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的组合来实现,亦即生产要素在不同空间组合的变换。图3-3揭示了区际经济传递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图3-3 区际经济传递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3.区域营销目标市场划分的理论基础
从区际经济传递理论视角探讨区域营销的目标市场细分命题,有利于将区域经济学理论与区域营销理论研究进行有机整合。特别是区际生产要素流动理论可为区域营销目标市场划分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1)区际劳动力要素流动理论为划分“劳动力输出目标市场”、“招才引智目标市场”等区域营销目标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劳动力资源是存在于人的生命体中的一种经济资源,有序的劳动力空间流动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劳动力输入区、输出区经济增长。多数劳动力迁移理论模型对劳动力区际流动动因的解释侧重经济层面分析。如: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工资收益差异、就业概率是诱导区际劳动力迁移的根本原因;人力资本理论将劳动力迁移视为一种长期投资,迁移决策是对长期收益的理性反应等。但实际情形往往更为复杂,区际劳动力流动不仅取决于各种经济因素(如经济周期、产业结构、投资规模及其空间分布、薪酬福利、成本开支及失业风险等)所导致的就业机会和薪酬待遇差异,而且也受各种非经济因素(如地理区位、人口结构、信息传递、政策制度、文化习俗、心理距离等)的影响。在中国劳动力资源呈显著不均衡分布的空间格局背景下,劳动力资源供给富余区域(如湖南、四川、河南等省)的地方政府有组织地将富余劳动力向劳动力资源短缺区域(如出现周期性“民工荒”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有必要树立“区域劳务营销”理念,(22)加强对目标区域(“需求方”)用工需求的调研,有针对性地培训“农民工”,培育创建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出工作效率。(23)劳动力资源供给短缺、出现“民工荒”的区域(“需求方”),为了有效地吸引区域外劳动力的流入,也有必要树立“区域劳务招工营销”理念,加强对劳务输出区域(“供给方”)劳工需求的调研,有针对性地优化劳务就业环境,发布劳务岗位需求、薪酬待遇等招工信息,提高劳务引进工作效率。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是当今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一大特殊景象(见专栏3-1),在“劳务输出营销”、“劳务招工营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区域为了谋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夯实人才支撑基础,有必要树立“区域招才引智营销”理念,优化本区域的就业环境、创业环境,向人才集中的目标区域传播相关信息,吸引人才向该区域集聚。江浙两省的地方政府每年都组织大型地方招才引智团,在湖北等人才大省举办专场招聘会,便是这一方面的经典案例。
专栏3-1
农民工成产业工人主体三分之一农村劳动力跳出农门
全国总工会的一份调查表明,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有1亿多人,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工人队伍构成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民工已成产业工人的主体。权威调查显示,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农业户口劳动力已占57.6%,有些行业中农业户口的从业人员已占相当高的比重,如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占52.6%,加工制造业占68.2%,建筑业占79.8%。农民工的政治地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农民工不仅成了企业的管理者,还被选举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资料来源:楚天都市报,2008-10-10(A15).
(2)区际资本要素流动理论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划分“投资者群体”这一类区域营销目标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资本一般分为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两类。资本是一种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增量形成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资本的主要形成路径为:储蓄(私人、企业、政府储蓄)转化投资,进而形成物质资本(机器、设备、厂房、基础设施等)。区域经济增长并非单纯取决于储蓄和可投资资源的供给,而是主要取决于对这些资源合理利用的程度。区际资本流动通常指狭义的金融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入和输出,流动形式主要包括直接投资(如跨区域创办企业、购买其他区域的企业股票等)、借贷性融资、贸易资金流动等。追求高利率回报、规避投资风险是资本的本性,因此,利润率和风险程度是影响区际资本流动的最主要因素。金融机构的行为和区域经济政策(如区域开发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大型工程项目的财政支出及选址等)也是影响资本在区域空间配置的重要因素。此外,企业发展策略、区域经济活力、区域投资信息充裕与否、区域软硬性投资环境等也是影响区际资本流动时机或意愿的客观因素。“招商引资”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的一大热点,要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效率,必须从供求对接的视角分析研究区域的比较优势以及投资者群体的投资动机、需求和偏好,特别是应加强对“投资者群体”这一目标市场的分析研究,传递招商引资信息,针对目标投资者群体有效地开展招商引资营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