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为王:钢铁的吨位
钢铁企业素来大者为王,有吨位才有地位。10年来,中国钢铁产量从1亿多吨暴增到6亿多吨,相应钢铁企业的吨位也与日俱增。
(一)国际钢铁巨人
世界钢铁巨无霸的重量曾一直保持在3000万吨的量级,新日铁和韩国浦项制铁多年当此殊荣。
世界最大的钢铁公司安赛乐米塔尔集团的诞生改写了历史。这是一家真正全球化的公司,在60多个国家雇用30多万名员工,钢铁年产量达到1亿吨的量级。这是一家组合“集成”的公司。2002年,欧洲三大钢铁公司法国Usinor、卢森堡Arbed和西班牙Aceralia以换股方式合并,组成为安赛乐钢铁集团,当时位居世界第一。钢铁大王米塔尔公司(LNM控股公司)更是购并集成的典范。
印度裔钢铁富豪米塔尔是钢铁业购并整合的高手。他的钢铁底蕴主要不是来自其钢铁家族,而是来自他在印度尼西亚独自建厂炼钢的10年历练。在技术上,他使用直接还原铁加小型电炉的短流程小型钢厂工艺(mini-mill),成为当地闻名的炼钢高手。在管理上,他带出了一支团队,摸索出一套精确成本控制的方法。他的并购始于特里尼达和多巴哥岛钢铁公司,5年先租后买,当年实现扭亏为盈。然后是墨西哥的第3大钢铁厂Sicartsa,加拿大的第4大钢铁厂Sidbec-Dosco,美国第6大钢铁公司内陆钢铁,以及德国、哈萨克斯坦的钢厂等。这些钢厂无一不是陷入困境而被米塔尔收入囊中并迅速扭亏为盈。进入新世纪,米塔尔加快在欧美的钢铁布局,并购胃口急剧增大,并购对象也迅速升级,从弱肉强食直到上演龙虎斗。
出资45亿美元从金融家罗斯手中收购美国国际钢铁只是热身的序曲,米塔尔借以在钢铁世界成功登顶,博得新一代钢铁大王的美称。2006年收购世界钢铁巨无霸安赛乐钢铁集团才是米塔尔的王者本意之所在。安赛乐米塔尔集团横空出世,一举把钢铁巨无霸的分量推至1亿吨的天量。
钢铁大王是怎样炼成的?通常,单一的钢铁厂最大的体量不过1000万吨,靠自我积累建新厂取得的产业规模不过几千万吨,只有借助资本杠杆的魔力通过购并整合才能建立举世无双的钢铁王国。安赛乐米塔尔集团不仅拥有无与匹敌的“规模”,同时还拥有覆盖广泛的“范围”。在汽车、建筑、家用电器及包装等领域,安赛乐米塔尔均居领先地位,业务范围覆盖所有主要的新兴与成熟钢铁市场。中国是安赛乐米塔尔觊觎的广阔市场,广大中国钢铁企业必须直面并学会与其共舞。
(二)钢铁产业的集中度
发达国家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很高,一般都在50%以上。因为各国钢铁产量规模一般都在1亿吨之内,前三大企业的产出规模很容易占据半壁江山。中国的情形则不同,逾6亿吨的钢铁总量太大,只靠三巨头,无论体量多大也难撑半边天。因此,不能简单地进行数字比较。对中国而言,22%的产业集中度实际上并不太低。
2010年,中国钢材年产量逾1000万吨的钢铁巨头有11家,平均产量为2792万吨,共产钢材3.07亿吨。500万至1000万吨的大型钢铁企业有19家,共产钢材1.35亿吨。单从大型钢铁企业一端看,中国不乏上榜企业。在世界前五大钢铁巨头中,中国就占了四家;在世界20强中,中国几乎占了一半。问题是,在轻量级(10万吨级及以下)的一端,中国还活跃着数百家小型钢铁企业。从这一视角看,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的确还很低,也亟待提高。
提高产业集中度,主要着眼的是规模经济。对于一个长流程的钢铁厂,1000万吨的量级便足以产生规模效益。因此,关键的问题是消除小钢铁的不经济性。小钢铁能耗高、效率低,污染大,必须善加化解。应该提高钢铁产业的进入门槛,充分挖掘和发挥规模效益,促进中小企业的整合发展。我们说,中国钢铁进入金刚时代,金刚意味着强大,大者为王,强者为梁。众多中小型钢铁企业都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战略合作中浴火重生,金刚涅槃。
重塑中国钢铁企业的众生相,与其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不如致力于提高产业集成度。之于中小钢铁企业群,追求规模经济至关重要;之于大型钢铁企业一族,则更须追求范围经济、空间经济和产业链的价值。大型钢铁企业如何进一步成长,继续增大规模,仅仅增加产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扩大业务范围和优化品种范围,更关键的是如何扩大并优化空间布局,更有价值的是如何通过打造产业链扩充自己的实力。集中偏于量,集成重于质。只有大型钢铁企业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在不同地域布局,集成优势互补的业务,集成产业链的价值而不断成长壮大,中国钢铁产业的集成度才会大幅提升。集成包括对小企业的整合,积小优势为大优势,涵差异化于规模化之中。简单的积木或拼盘是没有什么效率或效益的,关键是发挥协同效应,实现集成创新的价值。
(三)第一方队
10年前,800万吨到1000万吨钢的规模是中国四“大钢”的显赫身份。与国际钢铁巨子相比,我们的重量还很不够,更不要说在业界的分量了。10年后,中国钢铁的第一方队身价陡增,一跃而居于世界重量级的前列。河北钢铁以5290万吨的规模居世界第二,随后是宝钢(4450万吨)、鞍钢(4030万吨)、武钢(3650万吨)。连过去名不见经传的江苏沙钢如今也以3000多万吨的不菲身价与称霸世界多年的新日铁、浦项制铁平起平坐。
中国钢铁第一方队的吨位还处在上升通道。宝钢在2015年计划达到6600万吨以上的规模,武钢和鞍钢也把钢铁砝码放在6000万吨的位置上。中国钢铁巨头深谙“有重量未必有分量,但没吨位肯定没地位”这一本土最为朴素的硬道理,在规模扩张上丝毫也不敢懈怠。大不见得强,但强必须大。做大做强做久成为钢铁人自然的排序。
中国钢铁第一方队的队位还在扩大。上1000万吨量级的企业,个个都有发展的宏图,规模扩张的能力都很强,速度都很快。今后几年,世界钢铁企业的排行榜还会不断刷新,增添更重的中国砝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