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俄罗斯经贸合作概况
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稳步推进以及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双边经贸合作快速稳定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能源、科技、通信、金融、交通等各领域合作全面深入开展。经过双方共同努力,目前中俄已互为重要的经济技术合作伙伴。
1.1 概述
中国和俄罗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两国经贸关系,在贸易、投资、科技、资源开发、边境和地区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发展。中俄经贸合作已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从1992年至今,中俄经贸合作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时期:1992~1998年为双边贸易起伏波动时期,1999年至今为双边贸易恢复增长和快速发展时期。这两个时期又可细分为四个阶段。1992~1993年为第一阶段,两国贸易方式以政府协定贸易和企业间易货贸易为主,199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6.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1994~1996年为第二阶段,双边贸易方式逐渐向现汇贸易过渡,贸易规模有所下降,1996年为68.3亿美元。1997~1998年为第三阶段,双边贸易额继续下滑,1998年降至54.8亿美元。1999年至今为第四阶段,双边贸易恢复增长并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双边贸易不断优化。(1)
2005年11月,中俄两国政府签署《关于2010年前中俄经贸合作纲要备忘录》,提出了到2020年两国贸易额达到600亿~800亿美元的目标。这个目标已接近实现。中俄两国贸易额从1991年的39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792.5亿美元。两国经贸关系一路走来,经历许多争执、矛盾、摩擦,但成绩是主要的。两国人民在贸易交往过程中,增进了友谊和理解,使有着4 300多公里共同边境的两国睦邻友好关系更加巩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双边贸易交往过程中变得更成熟、更坚实,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和金融危机的考验。2011年,我国是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俄罗斯是我国第十大贸易伙伴,但俄罗斯的能源、煤炭等资源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中俄两国的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与两国的地位还不相称,经贸关系明显滞后于政治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俄两国领导人对中俄经贸合作寄予更高的期望。
当前中俄经贸合作主要的特点有:
(一)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这主要是由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及进口量所造成的。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商品多为其短缺的而又有较大需求量的能源型商品。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这类商品的需求还将增加,进口量和进口额均将扩大。而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轻工、纺织服装类商品,其货值低,出口额和出口量与俄消费市场的变化紧密相关,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二)贸易结构仍保持传统格局,但机电产品贸易中方顺差不断扩大。中国对俄出口仍以服装、鞋类、纺织品、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为主,占出口比重64%;俄对华出口仍以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为主,原油及成品油、原木、钢材、有色金属、矿砂、纸浆等合计约占出口总额的70%。中国对俄出口机电产品下降41%,仅占对华出口的2.2%。虽然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但是中国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交换俄罗斯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基本特点没有发生根本变化。(2)
(三)经营主体进一步多元化。中国的非国有企业在对俄贸易中占比超过国有企业,其中私营企业在对俄出口中已超过一半,中国自俄进口中,国有企业仍居主要地位。
(四)企业开展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日趋活跃。近年来,中国企业在资源开发、建筑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边境地方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两国边境地区经贸合作正从单一的易货贸易,扩大到资源开发、工程承包等经济技术和投资合作,并逐步建立起跨境生产加工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园区,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1.2 中国—俄罗斯经贸发展现状
中俄两国互为最大的邻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两国战略关系的稳步推进以及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双方经贸合作快速稳定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能源、科技、通信、金融、交通等各领域合作全面、深入开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当前,中俄之间的贸易方式以自由贸易为主,贸易主体呈现出大、中、小企业并存,以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发展格局。双边的贸易结构依然表现为中方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与俄方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相互交换的贸易方式。
作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中俄经贸合作近几亿美元,近年来取得了全面发展,2012年以来俄罗斯货物贸易增长迅速,据俄海关统计,2012年1-3月俄罗斯进出口额为1 587.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3%。其中出口957.8亿美元,增长23.1亿美元;进口629.9亿美元,增长66.3%。贸易顺差327.9亿美元,下降17.8%。
中俄经贸合作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地理因素;二是两国对外贸易结构;三是贸易方式;四是贸易政策及其他技术性因素。
(1)从地理因素上看,中国的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都属边陲偏远地区,开放可以改变地区间乃至国家间的资源分配结构。中俄边境贸易的蓬勃发展充分印证了克鲁格曼的话。中俄边境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两国边境地区居民的生活和观念,对推动整个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远东地区的开发,近些年来一直是俄罗斯政府的一个关注点。2007年俄出台了《俄罗斯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2013年前联邦专项纲要》,已从2008年开始实施。为积极筹备2012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普京政府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资金紧张的背景下,决定在远东投入数十亿美元。经过中俄双方充分准备、反复协商,胡锦涛主席和梅德韦杰夫总统于2009年9月23日在纽约会晤时,共同批准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俄双方应以《规划纲要》为主线,在过去已经取得的合作成就基础上,扎实推进《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把中俄两国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从对外贸易结构上看,基本上还是中方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俄方出口以资源原材料产品为主,这种结构目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虽然两国的商品结构存在互补,但这种互补不具有可持续性。一方面,俄罗斯从所谓的远东经济安全的角度考虑,矛盾甚至防范心理很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俄远东地区经济的相对落后形成了鲜明对比,俄罗斯对资源出口给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关注,担心远东地区沦为中国的资源、能源供应者和中国消化剩余生产能力的市场,因此在政策上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限制措施。另一方面,两国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并没显示出双方的比较优势。在商品结构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传统产品所占比重过大,而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品则比重较小。
(3)从贸易方式上看,中俄贸易主要有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三种形式。2010年一般贸易的主导地位继续得到加强,边境贸易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中俄贸易逐步呈多元化发展态势,边境贸易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一般贸易发展强劲,加工贸易规模较小。目前的边境贸易存在严重缺陷,由于贸易主体层次低、贸易商品附加值低、经贸合作领域级别低等现象的存在,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容易受政策及外界因素影响。这些贸易方式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俄罗斯的投资规模还比较小。虽然一些企业有这方面的愿望,但也有担心,主要是俄罗斯政策法规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投资风险较大;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和职能部门的效率低下,使投资者望而却步;腐败已经成为俄罗斯的一个制度性问题,成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最大障碍。目前,中俄双方对对方投资总额只占各自对外投资额的3%左右,这与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不相称的。投资对中俄两国贸易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4)从贸易政策及其他技术性因素上看,应当承认,中俄双方的相关政策调整对双方经贸合作的影响非常直接。2009年6月29日俄罗斯单方面关闭切尔基佐夫大市场事件已经过去四年了,但这件事至今仍鲜明地留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在“灰色清关”问题上,俄罗斯应实施一以贯之的政策,从问题的源头抓起,从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形象出发,规范贸易秩序,净化贸易环境,建立便捷、规范、透明的中俄贸易通关模式,保持贸易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步消除贸易交往中的制度性障碍和消极因素,开创互利共赢的新局面。从另一个方面讲,中国的企业界也要积极应对中俄贸易政策的调整,优化贸易结构,规避贸易政策变化的潜在风险。例如,2004年中国税务总局取消“双倍抵扣”的税收优惠政策,2008年通过实施专项转移支付的办法继续支持边境贸易企业的发展,这些给国内的边贸企业带来较大影响。在俄罗斯方面,各种限制性的措施不断出台且变化较快,如在木材方面,俄罗斯从2007年开始限制原木出口,将其出口关税提高到10%,同时规定原木关税总水平不低于6欧元/立方米,此后每年上调30%,2009年起提高到80%,不低于50欧元/立方米。这为未来中国从俄罗斯进口资源原材料设置了很大障碍。莫斯科格林伍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立,是在贸易规范化方面的有益尝试,为中国企业在俄开展贸易活动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
1.3 中国—俄罗斯双方投资概况
中俄既是世界大国,又互为最大邻国。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双方经贸合作前景愈加广阔。投资合作是中俄经贸合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对于扩大贸易额、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规范贸易秩序、促进贸易稳定发展、提高贸易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2009年,两国签署《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突出要加强投资领域合作,促进贸易多元化。但是,与双边贸易相比,中俄相互直接投资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如何构建切实可行的中俄投资合作模式以促进双方投资合作快速发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中俄在投资合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型项目少,投资规模小,对双边贸易的带动作用不大。近年来,这一状况得到较大改变。中俄双向投资大幅增长。中俄在能源、矿产、林业、农业、制鞋和服装加工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投资合作。截至2011年底,俄对华直接投资8.18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领域;我对俄累计直接投资29.1亿美元,涉及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农业、林业、轻纺、家电、通信、建筑和服务业等领域。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经济特区利用高新技术组织生产,使中国制造产品更贴近俄罗斯市场,降低消费者所需支付的产品成本,正成为中俄两国双边经贸合作的新趋势。目前,位于莫斯科以南350多公里的利佩茨克州正成为中俄投资互动新的聚焦点。去年10月第六届中俄工商界高峰论坛期间,中国宏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利佩茨克州“州级经济特区”股份公司就在州级经济特区“恰普雷金”建造占地164公顷的生产型产业园达成共识,并签署相关协议。该项目被命名为东方工业产业园,主要针对中方投资者。此外,东方工业产业园没有门槛限制,不会把中国中小型企业拒之门外。(3)
据俄海关统计,2010年中俄贸易额为593.4亿美元,同比增长50.3%,其中对华出口203.3亿美元,同比增长21.8%;自华进口390.1亿美元,同比增长71.2%;对华贸易逆差186.8亿美元。中国首次成为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1年中俄进出口总额为779亿美元,中国对俄出口额为388亿美元,中国自俄进口额390亿美元。关于中俄相互投资和贸易规模比较,及中国对俄投资额和主要行业情况见表1.1-表1.2(4)
表1.1 2007-2011年中俄相互投资和贸易规模比较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2007-2010年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的相应数据整理而得
表1.2 2010年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 (单位:亿美元)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从中国对俄直接投资方式来看,2003-2010年,中国对俄罗斯跨国收购的案例不足10起,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收购主体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多数收购以购买少数股份为主,没有控制权,由此大大影响了投资效益。2010年,民营企业开始在中国对俄跨国收购中崭露头角,但均为500万美元以下的小型收购。而根据毕马威(KPMG)会计事务所公布的数据,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消散,2010年,俄企业收购快速恢复增长,全年收购额为646亿美元,同比增长40%。专家早先预测,2011年俄企业收购额可能接近或超过1 /亿美元。面对如此巨大的投资机遇,中国如果不改变落后的投资方式,势必会导致中俄投资合作效率和效益的持续下降,影响投资效益。
根据上述统计情况表明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特点为:
第一,与中俄贸易额相比,无论是俄罗斯对中国直接投资额,还是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额,规模都相距甚远。
第二,从中俄相互投资额分别在中国利用外资额和对外投资中所占比重来看,中俄投资合作处于绝对低水平。
第三,从俄罗斯对中国直接投资额与中国直接投资额的对比情况来看,中对俄的投资额一直大于俄对中的投资总额。可见,中俄相互投资发展极不平衡。
第四,从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来看,中国对俄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渔、房地产这些中低技术产业领域,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的投资额占对俄投资总额的90%左右。可见中国对俄直接投资以资源开发类投资和利润回报高的低技术投资为主,高技术投资比重很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