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培养景区领袖

培养景区领袖

时间:2023-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培养景区领袖景区管理的特殊任务是培养景区领袖。景区领袖即景区的主要负责人是一个景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景区领袖的理念、行为及个人品德直接关系到景区的发展前景。这是儒家传统思想中备受知识分子推崇的信条。这一思想理念之所以根深蒂固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文化根源。

(二)培养景区领袖

景区管理的特殊任务是培养景区领袖。景区领袖即景区的主要负责人是一个景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景区领袖的理念、行为及个人品德直接关系到景区的发展前景。如何培养优秀的景区领袖,涉及的因素太过复杂,可遇不可求,笔者仅是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悟道——通俗又艰深的话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一辈子都是在悟道,即不断地学习领悟外面的世界。但最终为什么有些人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自己活得也精彩,有些人则不然,能不能悟透人生是重要原因。

(1)向佛教学习悟道。公元前493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佛教。东汉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自西向东传入我国。经历了近2000年的岁月沧桑,佛教已昌盛于华夏大地。代表大乘圆满佛法的四大菩萨,地藏、观音、文殊、普贤,他们的道场现分别存于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和四川峨眉山。四大菩萨分别体现孝顺、普世、智慧、实践的意义。

佛法的核心意义是领悟万事万物。佛的本意是智慧、觉悟、领悟,悟是修行的起点。法的含义是指无尽的时空之中万事万物的构成之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悟实现“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从而功德圆满。先渡自已而后普度众生。一句话,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然后对别人也有所帮助。

(2)从儒家思想中学习悟道。儒家先贤十分重视悟道。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悟道的论述。

先来看看关于悟的论述:在《论语》第二篇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之后不思考,不会有什么作用,光思考而不学习则更糟糕。在《论语》第五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这段话表明,悟也要适度,想得太多则变为优柔寡断。在第五篇中,孔子认为就悟道而言,自省非常重要,因此孔子是“吾日三省吾身”。同时,悟要有长远的眼光,在《论语》第十五篇中说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再来看看《论语》关于道的论述。第一、必须看清世道。论语中有这样几段话:“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几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即道不同不相与谋,如果一个国家无道,就不跟你玩了。第二、品行高尚的人重视求道,求道的方式是学习。“子夏曰:…君子学以至其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通过学习而得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想办法求道,而不是求食物;君子会因为无道而担忧,却不会因为贫穷而担忧。“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早上听到了道,晚上死了都可以。第三、君子追求最根本的东西,并且行大道。所以《论语》有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3)体会道家思想。无论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道家的思想对悟道的论述都较为丰富。其崇尚自然的朴素的自然观及辩证法,深刻地触及了道的本质,对此我们前面已有论述。与道家思想密切相关的是道教,道教是目前唯一起源于中国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宗教,道教之悟道称为“存思”,所谓存是存我之身,所谓思是思我之身。与世界三大宗教相比,道教的影响范围仍然有限,这其中的原因恐怕与其传播方式有关,因为道家讲究得道则隐。佛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虽然它们教意深刻,但其对信众的传播都极为通俗,极易为普通老百姓所理解和接受,能够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道教之状况或许正应了“曲高和寡”这句话。

(4)佛教、道家、儒家关于悟道的综论。第一、佛教、道教、儒家都很重视悟道,核心虽内容不尽相同,目标是一样的。即通过学习思考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佛教之悟道在去妄念与执着,实现禅定、般若,修行圆满功德,渡己且渡人。儒家之悟道在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自省、修身达到忠、孝、道、德之境界。第二、关于悟道各有特点。佛法强调约束人的自然属性,儒家敬畏限制人的自然属性,道教延展人的自然属性。第三、关于悟道程度的理解不一样。佛教认为所知所觉与能知能觉为一体、可达一真法界。道家与儒家认为人的认知是有限的。

2.为人处世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这是儒家传统思想中备受知识分子推崇的信条。这一思想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能成功的人很少;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来影响始终不衰。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想境界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仔细揣摩一下,从正心、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之间好像差一个环节,这一环节是:为人处事。修身、齐家是必须做的或者说是可以做到的,但治国平天下,几乎没有机会做,对治国平天下的问题想得太多就会出乱子。这一思想理念之所以根深蒂固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文化根源。以农耕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为人处事不是那么重要;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是学而优则仕,读书的目标是金榜题名、出将入相。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里,对普通人来说,为人处事远比治国平天下重要得多。

如何为人处世,儒家思想已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财富。孔子在《论语》中有大量关于如何为人处事的论述。综合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论语》第六篇中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意思是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从来不迁怒别人,也不会第二次犯相同的错误。在第十五篇中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多检讨自己、少指责别人就不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2)有困难立足于自己解决,有问题多找自己的原因。《论语》第十五篇中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多做少说。《论语》第一篇中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变通。《论语》第四篇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5)建设团队,不搞团伙。《论语》第十三篇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第十五篇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6)学习他人的优点。《论语》第四篇说:“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7)乐于助人,雪中送炭。《论语》第六篇中说:“君子周急不继富”。

(8)不强人所难。《论语》第十五篇中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9)成人之美。《论语》第十二篇中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10)追求上进,勇于进取。《论语》第十三篇中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1)对人对事心中有数,豁达开朗。《论语》第二篇中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第十五篇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第十五篇中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2)讲规矩、搞好本职工作。《论语》第十三篇中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关于如何为人处世,《论语》中还有大量论述,思想极为丰富,值得我们细细研读和品味。

3.综合能力

悟道、修身养性及正确地为人处事固然重要,但并不能涵盖景区领袖应有的品德与知识的全部内容,这些只是基础性的或者是前提性的。除此而外,景区领袖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情怀。他应该涉猎广泛的人文学科知识,包括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美学、社会学、宗教、法律、语言学等等;热爱自然、热爱艺术;并且具备欣赏艺术的能力。

景区领袖悟道、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对于景区的意义最终要表现在执行力上。所谓执行力就是处理问题的能力。执行力的构成从纵向来看分为三个阶段,即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执行力的构成从横向来看分为两个部分,即把握结构的能力和把握细节的能力。所谓执行力的结构,就是解决一个问题,哪那几个基本要素,哪几个基本环节。一般说来,以下几个方面是应该关注的:目标、条件及措施,对这些方面的基本情况作为景区领袖应当了然于胸。如何处理细节,我们常常会走进误区。虽说细节决定成败,但作为景区领袖过分关注细节并不恰当。过分关注细节,作为景区领袖的精力和能力都不能应对,同时也限制了下属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作为景区领袖又不能不关注某些细节问题,这些细节主要是关乎到全局的细节问题,即核心环节的细节问题,或者是下属员工无法解决的细节问题。

景区领袖的执行力集中体现在其用人的能力上。如何用人,要向中国古代圣明的君主学习。西汉初期,刘邦问文武百官他与项羽的区别,百官纷纷夸赞他大仁大义,刘邦说:孤,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打仗不如韩信,但孤能合理使用他们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也是一位用人大师。“用人如器”这一典故出自《资治通鉴》,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这段话记载的意思是:“唐太宗令大臣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唐太宗责问他,封回答说:‘并非臣不尽心,只是当今天下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唐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取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使用的吗?我们应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能够冤枉当今一世天下的人呢?’”唐太宗是一代英明君主,他的这番话也被后人作为用人至理名言。各有所长,这是人和事物的自然规律。作为用人者,就看你如何取长补短、巧妙运用,这就是能力,也是智慧,更是用人艺术。

在用人的问题上,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方面,用人不能求全责备,我们很少有幸碰到十全十美的人,使用一个人,必须信任他、理解他,有时甚至是容忍他;另一方面,也要能够使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每一个人的能力与知识面都有限,只有使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才可能取得出色的成果。但是,并非每一个景区领导人都能很好地使用好有能力的人。妒忌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性使然,有时会担心下属的能力强会取代自己的位置,也会在对他们的使用上走入误区。同时能力越强的人,其破坏力也越大,这里就有一个这样问题,即是否能够有效地控制他们。对待能力强的下属,只能是大胆使用,诚恳向他们学习并实施有效的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