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说”的要求
对“说”的要求,主要是指导游人员的“说”要在不同讲解环境中,根据具体旅游者的情况,对导游辞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使“说”有针对性、技巧性。
(一)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导游人员要针对不同旅游者的特点以及要求,在导游内容、语言运用、服务方式、导游技巧、讲解方法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灵活调整,使导游服务做到有的放矢,高质量、高效率。
(二)技巧性
技巧性主要是指导游人员在导游交际的各个过程,比如在称呼、问候、介绍、交谈、置疑、应对、拒绝、引导、导游讲解之中都要讲究表达技巧。比如,称呼要得体简捷,问候要热情有礼,自我介绍要镇定自信、谦虚有礼、简繁得当等等。再如,在与旅游者交谈或导游讲解中,置疑要主动灵活,应对要巧妙自如,拒绝要委婉含蓄等等。最后,特别是要在导游讲解过程中施之以各种语言技巧和表达技巧。先看置疑。置疑的基本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发问解除疑惑,获取必要信息;二是通过发问引导、规范对方的思路或言路,巧妙地不留痕迹地规定谈话的方向。在导游讲解中,置疑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引导或规定旅游者的思路,以便与旅游者进行有效的沟通。置疑的方式有有疑而问、无疑暗示、无疑反驳等多种形式。在导游交际中主要是使用无疑暗示式疑问方式,如设问、反问、正问、奇问等等。对置疑的要求也有很多,在导游交际中,置疑时主要是要胸有全局,根据表达的基本目的,针对不同游览场合以及不同游客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置疑方式。所置之“疑”,要尽可能抓住表达要点或迂回抓住旅游者的兴奋点,以使双方的交际顺利进行。再看应对。导游交际中应对的要义是镇定、灵活,就是要根据各种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各种应对方式,或直言相告,或诱言否定,或借言发挥,或反言驳斥,或妙言回避,等等。比如,一批西方旅游者在参观河北承德时,有一个游客问:“承德以前是蒙古人住的地方,因为它在长城以外,对吗?那么是不是可以说现在汉人侵占了蒙古人的地盘?”导游员机智地应对道:“是的。现在还有一些村落仍然是蒙古名字。但是不能那么说,而应该叫民族融合。中国的北方有汉人,同样南方也有蒙古人。就像法国阿拉伯人一样,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并不能说是侵占。现在的中国不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而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国。”游客们听了都纷纷点头。这里导游人员对旅游者的问题采取直言相告的方式,使应对是非分明,澄清了对方的误会和模糊认识。再如,有一次一位法国游客对导游员说:“我认为西藏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你怎么看?”导游员绕着弯子应对道:“您知道西藏政教领袖班禅、达赖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是清朝皇帝册封的。由此可见,西藏早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了。比如说,布列塔尼是法国的一部分,但却有许多独特的风俗,您认为它也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吗?”游客边摇头边笑,陷入了自我否定之中。这里导游员采取了诱言否定的应对技巧。对旅游者提出的这种难题,只能绕一个弯子,诱使对方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自我否定,否则交谈就很难继续下去。再看一个例子。一位美国游客问导游:“你认为毛泽东好,还是邓小平好?”导游人员以曲语回避应对道:“您能否先告诉我,是华盛顿好,还是林肯好?”这类问题若直接回答,往往会使以下的交谈变得难以把握,所以必须回避。但是,回避既要巧妙又要及时,既要避开难题又不能影响交谈气氛。而导游员的机智回答就为自己在谈话中赢得了主动权,比“无可奉告”一类的表达高明得多了。最后看拒绝。在导游交际时,游客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与要求,导游员不可能都予以满足,因此拒绝是难免的。遭到拒绝总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所以,导游员要善于说“不”,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来表达拒绝之意,以使拒绝的负面影响尽量减少,将旅游者的不快降到最小限度。拒绝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借故推脱、模糊多解、巧设圈套、先扬后抑、避实就虚等。比如,一个旅行团在按预定日程游览时,一些旅游者途中要求增加几个游览点。但是时间不够,他们的愿望不能予以满足。导游员说:“这个建议非常好,也非常重要。如果有时间,我们将尽量予以安排。”这里导游员利用模糊多解的拒绝言辞,巧妙地暗示了拒绝之意。可见利用语言材料或表达方式的模糊性、多义性,可以不露声色地遮掩拒绝的锋芒。再如,在故宫博物院室内,一批美国旅游者纷纷向导游员提出照相、摄像的请求,导游员诚恳地说:“从感情上讲,我非常愿意帮助大家,但在严格的规章制度面前,我又实在无能为力。对不起,请大家谅解。”这里导游员采取先扬后抑的方式拒绝,在拒绝之前,先表示同情、理解甚至同意,而后再巧妙拒绝,使拒绝之辞委婉而含蓄,虽然是拒绝,但是旅游者在心理上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