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心城市在城市化中的作用
城市化进程促使一个区域可以支撑多个不同规模和范围的城市发展,形成城市地区体系。在城市地区体系中,中心城市发挥独特的作用,成为区域增长的极点。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区域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于区域中其他各类城市在经济上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来看,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地,是构筑经济增长后劲的主要载体。
中心城市既是一个城市地理学的术语,也是一个经济学的专业名词,它相对于一般城市而言,是指在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中处于区域内相对较为独特的区位,同时更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资源配置和调控中心,创新中心及区域行政调节中心。也就是说,从区域角度看,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居于社会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是自然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的统一体;从城市体系的角度看,中心城市是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一般情况下,在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中会产生1~3个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又因区域功能的不同要求而有所区别[1]。
学术界对中心城市的概念及划分标准存在不同的认识。但是一般都认为中心城市是相对于一定区域而言的,一般是该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中经济中心的功能又是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以履行中心的职责为主,即以组织、指挥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为主要功能的城市。中心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经济中心。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凡是对其经济活动起到中心组织作用的城市,即为该区域的中心城市[2]。中心城市概念最初起源于由洛施(1954)提出,克里斯塔勒(1966)发展的中心位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位于区域的中心地点,对周围区域起着中心地的作用,其基本功能是为其影响区域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由于这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征可分为若干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划分成若干等级,在市场、交通、行政三原则的支配下,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根据一定区域内各中心城市提供商品和服务的高、中、低档次来分析和定性,可以确定一个中心城市在中心区位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区域可以形成一个有规则的中心地等级体系,同等级中心地有同样大小的市场服务区范围,市场区是六边形。中心位置理论阐明了不同行业的区位模式是怎样合并形成城市地区体系的,也回答了中心城市在城市地区体系的作用。
那么,中心城市应具备什么特征呢,郭宝华、李丽萍认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经济集中程度高、规模大,实力强;产业结构高级化;社会分工发达,科技力量雄厚,人口素质高;基础设施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区域经济网络和城市体系的核心;区域经济管理和社会文化中心[3]。学术界给出了评价中心城市的几个典型指标[4]。
市区非农业人口(NAP):反映城市实力和地位的一项综合性指标。1996年,我国共有78个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城市的经济实力。由于大多数中心城市在其郊区布置了规模不等的工业,故在此采用全市为统计口径。
市区第三产业产值(TI):反映对城市及其区域生产的服务水平。
市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RCG):反映城市的吸引能力以及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发展水平。
市区邮电业务总量(RPCS):这一指标与城市的政治、文化地位及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可以反映城市的信息中心地位和城市的辐射能力。
市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CS):这一指标不仅是反映城市吸引能力的指标之一,也是反映科技、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这几个指标来分析,中心城市就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经济集中度高,资本较为聚集,教育水平较高,能够对周边区域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城市,其具体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心城市是带动城市化的重要力量。任何国家的城市化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由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所决定的。由于城市集聚了先进的生产力、优秀的人才和大量的发展资金,所以,中心城市往往体现出超前增长的特征,并成为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从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实践看,中心城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也往往起着主导作用。美、日、欧等国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中心城市的特殊作用,实施中心城市突破战略,中心城市在资本聚集、人口聚集、规模效应、辐射带动效应及经济高速增长、持续增长方面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并形成了像伦敦、东京、纽约、汉城等占全国总人口1/10左右的特大型城市,从而实现了中心城市率先实现城市化,进而带动全局整体实现城市化。
二是中心城市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心城市比一般城市具有规模优势和经济实力,是区域内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经济势能远远高于周边的其他城市。中心城市首先可以通过自身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内部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为城市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也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次,中心城市是区域内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和拉动力量:中心城市工业的发展能够通过其产业前向、后向联系,以及旁侧效应,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推动区域内部城市化的发展。第三,中心城市还是区域内第三产业的集聚地。中心城市凭借自身发达的第三产业,承担带动区域内部其他城市和周边区域的功能。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是工业化过程中吸收劳动力的主体。因此,中心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5]。
三是中心城市依托优越的基础条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商贸服务机构齐全,具有发展大流通、大市场的条件。中心城市一般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与区域内部各部分联系方便。现代化的运输网络为城市的辐射与扩散创造了条件,大量的商业批发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服务机构也集中于中心城市。这使得中心城市在组织区域市场、发展大流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心城市还具有信息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在现在这样的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取在经济领域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经济活动中的首要地位。而中心城市正是信息高度集中的区域,其完备的信息采集与传输功能,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与手段,保证了它在区域发展中的有利地位,能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引领与主导作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经济社会中,信息获取已经成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起作用的最重要的手段。作为拥有大量经济信息源地和先进的信息传输机构与手段的中心城市,有效的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