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集群企业的集体学习途径

集群企业的集体学习途径

时间:2023-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2 集群企业的集体学习途径对于集群系统内的组织学习,大多数研究人员认同三种主要途径:人才流动、与上下游的交往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学习中,非企业机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集群内部的集体学习并不能保证长久的竞争能力,因为这种学习会促使狭隘的专业化、锁定于当地的合作者、追求非竞争的稳定性。

3.2 集群企业的集体学习途径

对于集群系统内的组织学习,大多数研究人员认同三种主要途径:人才流动、与上下游的交往和企业衍生(Capello,1999;Keeble,Wilkison,1998;Keeble et al,1999;Lawson,Lorenz,1999;刘慧,2003)。

人才流动与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区的特点有很大关系。首先是产业集群中较短的生命周期将不可避免导致高素质的人才流动。其次,对于专业人才,集群外较少的工作机会使人才只能在集群内流动。人员流动的对象包括有:研究者、管理者、熟练技工。当然,具体流动对象还与产业属性有很大的关系。例如,Keeble et al(1999)在研究英国剑桥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动时,发现流动的主力包括有科学家、工程师、其他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没有把熟练技工列入其内。而在我国大部分以传统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内,熟练技工的流动非常普遍,但科学家流动很少,因为这些产业区本来就缺乏科学家(魏江,2003)。

img28

图3.1 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流动

与供应商、销售商(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也是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这种建立在长期信任关系基础上而产生的知识转移并非仅仅是静态效应的减少交易成本,而是减少不确定性的动态战略,这种动态战略是为了长期的绩效。供应链上的互动可以明晓需求,产生新的信息,从而在流程和产品中产生创新(Capello,1999)。在产业集群学习中,非企业机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Amin,Thrift(1994,1995)认为形成一个完整的集群支撑网络包括有:企业、金融机构、商会、培训机构、贸易协会、地方政府、中介机构、创新中心、商业服务组织、市场协会等。

企业衍生即原来在集群中的个人或机构创办新的企业。当地环境提供了社会和经济的便利保证企业衍生的成功。从社会角度将,高度信任和鼓励创业的共同文化特性使企业衍生容易被接受;从经济上讲,以前工作积累的关于供应商和消费者及对特定产品的市场需求,能有利于帮助获取利润,因而提高生存的机会。

除上述的正式交往外,还存在非正式交往。Ellison etal(1997)认为地理的临近性将有利于企业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分享集群,即分享知识溢出。

只有集群内部的集体学习并不能保证长久的竞争能力,因为这种学习会促使狭隘的专业化、锁定于当地的合作者、追求非竞争的稳定性。因而它只是静态比较优势,从长久看也成为本地企业的“走出障碍”。因而,与外地的交往、集群外的学习就成为创新区域的重要渠道(Camagni,1991)。Wever and Stam(1999)以荷兰为例,证实绝大部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都是全国联系,只在集群区域内发生创新联系的企业将很难生存下去,也说明了不能只局限产业区内部学习,必须注重从外部学习。法国邻近动力学派提出邻近性不仅仅包括地理邻近性,还包括组织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Kirat and Lung,1999)。在此基础上,Boschma(2005)总结了5种类型的邻近及它们带来的影响(见表3.1)。

表3.1 五种类型的邻近与影响

img29

资料来源:Boschma(2005)。

魏江(2003,P98)在总结他人的基础上,提出了集群系统的集体学习模型(见图3.2)。魏江(2003)将集体学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由核心成员组成,包括供应方、需求方、相关企业、互补企业,学习方式包括人力资源在成员企业间流动、企业间合作互动、企业衍生、人员之间的非正式沟通;第二层由公共服务机构、集群代理机构组成,学习方式包括劳动力的培训与教育、从可控支持网络向集群核心价值网络的人员流动、知识基础设施建设、正式沟通机制;第三层由企业向集群外的业务单位学习。Camagni(1991)、魏江(2003)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表明,由于中小企业的实力和业务限制,与集群外界的学习主要角色是大企业,从而形成大企业引进知识,通过知识溢出,然后在集群转播的局面。魏江(2003)将引进知识,并进行知识传播的企业称之为“高位势企业”,接受知识传播的企业称之为“低位势企业”。

img30

图3.2 产业集群的学习层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