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建立
在战略管理研究中,竞争优势一直处于中心地位。随着技术的变化、消费者偏好的多样化、竞争对手随时随地的出现,企业竞争优势的维持是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情。当今社会处于超竞争时代,超竞争是D’Aveni(1994)提出的,是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竞争优势的创造与毁灭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进行着,任何一个竞争者能够维持其原有竞争优势的时间正在急剧缩短。超竞争环境的存在,使企业对资源、尤其是有形资源的依赖性大为减少,而核心能力也只能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起短期作用,环境的动态性将使这种优势很快消失,而且核心刚性(Leonard-Barton,1992)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持续的障碍。因而,超竞争环境使资源论和核心能力论日渐失去其现实意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Teece et al(1997)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后来的Rindova,Suresh(2001)持有类似看法,认为在超竞争环境中,企图建立持续性竞争优势和稳定的组织模式都是很困难的,只有动态能力才能适应这种变化。
Teece等(1997)将动态能力定义为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的能力,认为动态能力包括三个维度:过程(process)、状态(positions)和路径(paths),在动态市场,竞争境况是快速变化的,以适应快速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1]
虽然动态能力在1997年才由Teece等提出,但之前就有与动态能力相似的概念,如综合能力(combinative capabilities)(Kogut and Zander,1992)、结构能力(architectural capability)(Henderson and Cockburn,1994)或就简单地称为能力(capabilities)(Amit and Schoemaker,1993)。
从Teece对动态能力的定义可知其强调整合。有的学者强调动态能力的过程性和惯例性。如Eisenhardt,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使用资源去匹配甚至创造市场改变的过程——特别是整合、重构、获取和释放资源的过程,因而动态能力是市场变化时,企业达到新资源重构的组织或战略性惯例,并认为动态能力的状况及结果的发挥与外部市场有密切关系。在中度动态市场,动态能力是由传统惯例组成的,它们是具体的、可分析的、稳定的过程,而且结果可预测。与之对比,在高度变化的市场,他们是简单的、高度经验的而且容易变化的过程,而且结果是不可预知。Eisenhardt,Martin(2000)将动态能力分为三种:①整合资源型动态能力。例如,经理们利用他们不同的技能与背景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丰田汽车利用非凡的产品发展能力获取竞争优势;经理们利用不同的功能及个人背景来制定战略。②资源重构型动态能力,利用复制及补丁。③知识获取或释放。包括管理者和他人在企业内建立新的思维想法、利用外部资源通过联盟获取新的资源、适当退出。另外,有的学者强调动态能力的学习性。例如,Zollo,Winter(2002)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组织系统性产生调整经营管理以求提高效率的学习性和稳定性的集体行为。而“学习性”、“稳定性”和“系统性”表明动态能力是结构性的和持久性的,因而,动态能力就是学习机制的进化过程。企业是个适合经验积累、知识显性化、知识复制的集体,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动态能力建立的过程。动态能力通过稳定方式改善其经营行为而得以发挥,由此而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由学者们对于认识动态能力的认识可知,动态能力观的核心是:在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动态能力能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适时地改变自身内涵,从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图5.1)。
图5.1 基于动态能力的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