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相关因子分析
6.2.1.1 信度、效度分析及单维度检验
1)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
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的信度、单维度分析和效度测量见表6.4~6.6。表6.4 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的信度分析
表6.5 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的单维度检验
(续表)
表6.6 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的效度分析
从表6.4可知,Q4.1.13的初始α-ID为0.836 2,大于初始α(0.835 0),而且对应的初始CITC等于0.506 1,应予删除。删除后测量的指标为α-ID大于0.5,最终α大于0.7,而且大于所有对应的α-ID。从单维度检验来看(见表6.5),因子负荷均大于0.5,而且KMO值均大于0.7的要求,说明单维度检验合格。从结构维度的因子分析(见表6.6)可知,对应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而且KMO达到0.867,超过0.7的要求。因而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可以从13个问项测量,而且可以分为三个纬度,根据其涵义分别命名为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固化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2)集群性整合能力
集群性整合能力的信度、单维度分析和效度测量见表6.7~6.9。
表6.7 集群性整合能力的信度分析
表6.8 集群性整合能力的单维度检验
表6.9 集群性整合能力的效度分析
(续表)
从表6.7可见,CITC全部大于0.5,而且α大于0.7,α-ID均小于对应的α值,符合信度测量的要求。从单维度检验可见(表6.8),因子负荷均大于0.5,对应的两个KMO值均大于0.7。从结构层面的因子分析来看(表6.9),对应的因子负荷全部超过0.5的要求,KMO等于0.9,超过0.7的要求。因此,集群性整合能力可分为两个维度,分别命名为有形网络资源整合能力、无形网络资源整合能力,从12个问项进行测量。
3)集群性创新能力
集群性创新能力的信度、单维度分析和效度测量见表6.10~6.12。
表6.10 集群性创新能力的信度分析
(续表)
表6.11 集群性创新能力的单维度检验
表6.12 集群性创新能力的效度分析
从表6.10可看出,CITC值均大于0.5,两个α系数为0.855 4、0.850 1,都大于0.7,达到信度的测量要求。从单维度检验看(表6.11),因子负荷均大于0.5,对应的KMO均大于0.7,全部测项给予保留。从结构变量的因子分析可知(表6.12),提炼的因子负荷均超过0.5,KMO等于0.878,超过0.7的要求。因此,集群性创新能力可分为两个测量维度,分别命名为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可从12个问项来测量。
6.2.1.2 确定性因子分析
1)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
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的确定性因子分析模型见图6.1。
图6.1 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的CFA分析
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的确定性因子分析结果见图6.1,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固化能力、知识创造能力。从图可见,全部测量在对应因子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χ 2/df为1.710,小于3;TLI为0.930,CFI为0.944,均大于0.9;RMR为0.027,RMSEA为0.071,均小于0.1。由此可见,整个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集群性知识创造能力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测量。
2)集群性整合能力
集群性整合能力的确定性因子分析模型见图所示6.2。
集群性整合能力确定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见图6.2,集群性整合能力包括两个维度:有形资源整合能力和无形资源整合能力。如图所示,12个测项在对应因子上的因子负荷都大于0.5;χ 2/df小于3;TLI和CFI均大于0.9;RMR和RMSEA均小于0.1。由图可见,集群性整合能力的确定性因子分析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可从两个维度来测量。
图6.2 集群性整合能力的CFA分析
3)集群性创新能力
集群性创新能力确定性因子分析模型见图6.3。
集群性创新能力分为两个维度:技术性创新能力和管理性创新能力,其确定性因子分析结果见图6.3。χ 2/df小于3;TLI、CFI大于0.9,RMR、RMSEA小于0.1。由此可见,确定性因子分析模型的拟合度较好,集群性创新能力可从2个维度来测量。
图6.3 集群性创新能力的CFA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