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必然提高劳动强度吗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必然提高劳动强度吗

时间:2023-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马克思说“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所以,即使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使用效率更高的新机器而不提高劳动强度的情况是完全可以存在的。现代化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不要求有越来越高的劳动强度,当然也不等于说,工人的劳动不再是紧张的,更不是说,降低了对工人的要求。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必然提高劳动强度吗?

长时期来,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理论宣传工作中,广泛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在任何条件下都必然和提高劳动强度相联系,即使生产全盘自动化了,使用现代化的机器,工人只在控制室内看看仪表,也是一种强度比以前更高的劳动。这种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意,也不符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情况。因此,教师讲起来理不直,气不壮,甚至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苦闷不已;同学呢?当然不爱听,强制他听了,也不信你讲的那一套。现在,是解放思想,打破框框,作出合乎实际的科学说明的时候了。

我认为,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只在一定条件下,在资本主义机械化的一定时期,才和提高劳动强度相联系,到了现代,使用的是现代化机器体系,生产已全盘自动化,就不能这么说了。这是因为,只有资本主义机械化的一定时期,才存在着通过机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客观条件。马克思指出,资本手中的机器在同一时间内榨取更多的劳动,“这是通过两种方法达到的:一种是提高机器的速度,另一种是扩大同一工人看管的机器数量,即扩大工人的劳动范围。”(1)很明显,无论哪一种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中,都必须包含有人看管机器这样一个前提条件。一旦这个前提改变了,发展到机器不再由人看管的地步,那么,通过机器提高劳动强度的物质条件也就不存在了。马克思生活的十九世纪,资本主义机械化处于初级阶段,是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期,那时,“所有发达的机器都由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2)几乎无例外地都是由人看管和操作机器的。在这种物质生产力状况下,理所当然地存在着提高劳动强度的客观可能性。所以马克思说“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3)。我认为这一结论正是针对那时使用机器的实际状况作出的,我们不应该把它教条主义地运用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任何时期和条件。资本主义机器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大体上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这时的特点之一,是出现了由机器排列起来的流水线,不过机器由三个不同部分组成以及必须有人管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而且由于三部分机器的改进,特别是传送装置运转速度的加快,更大大增加了提高劳动强度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六十年代以来,原子能、自动化、计算机、宇宙空间四大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来的机器体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化的机器体系已经不是由三个而是由四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除了原来的三部分,还要加上一个计算机(控制系统)。随之而出现的是由电子计算机所控制,全盘自动化的生产和管理过程。机器体系本身的变化,使劳动本身以及人与机器的结合具有新的性质。机器不仅越来越代替人的体力活动,也越来越代替人的一部分脑力活动;人管机器已为机器管机器所代替,在某些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确实只要坐在控制室内从事观察仪表的活动。而且,由于有各种报警和安全装置,观察仪表的活动也并不像某些人主观设想的那样会使工人的每根神经都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如果说,这种条件下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也必然要使工人的劳动强度比以前提高,且越来越高,怎么令人信服呢?

使用现代化机器而不与提高劳动强度相联系,是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所能容忍的吗?当然可以。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固然是绝对的,但通过什么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却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可变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相对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工作日长度、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三个因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组合。马克思首先分析的,正是劳动时间不变,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力发生变化,即等量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提供较多或较少产品量的情况。这当然不是一种纯粹抽象的假定,而是反映现实存在或将会出现的科学假设。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是由生产条件的变化,特别是改进机器或使用新机器产生的。所以,即使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使用效率更高的新机器而不提高劳动强度的情况是完全可以存在的。而且,这一事实与追求剩余价值一点都不矛盾。马克思在分析中指出:“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它的提高或降低,按照相反的方向影响劳动力价值,按照相同的方向影响剩余价值。”可见,现代化机器的应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不提高劳动强度,而其他条件又不变的情况下,同样会给资本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

现代化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不要求有越来越高的劳动强度,当然也不等于说,工人的劳动不再是紧张的,更不是说,降低了对工人的要求。事实上,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机器的应用,使工人的劳动越来越复杂;对劳动力的一般教育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人受教育的时间必须延长;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工人不仅在付出体力,且要付出智力,要有更多的科技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工人职业的“无形损耗”和知识“折旧”的期限也缩短了,诸如此类的新现象在不断出现。还应当指出,只要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存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机器的使用,总要给劳动人民带来各种不良的社会经济后果。

因此,对现代化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所带来的种种新现象,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作指导,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实事求是地阐明现代生产力条件下资本和劳动对立的新形式。脱离实际,咀嚼过了时的条文,只能败坏马克思主义的声誉,使它丧失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变成一堆供人迷信的教条。

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