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类型的体系需要同时并存
现在看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习《资本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方法和体系结构,遵循从范畴的简单到复杂、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则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其基本任务在于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另一种试图冲破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在肯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质和质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着重分析社会主义各种具体经济形式之间的联系和数量关系,其基本任务在于揭示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过程。我认为,在目前条件下,按照这两类关于体系结构的设想分别写出专著或教科书,都会对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有用处,对科学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结构的形成作出贡献。它们应该同时并存而不应该偏废某一种。
一、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在于揭示人类社会各发展阶段上的客观经济规律。从经济运动的形式看,我认为经济规律可以分成运行规律和发展规律两类。承认这一点,是确定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结构的条件之一。
什么是经济运行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支配着具有完成形式的经济现象的那些规律,也就是一定生产关系形式下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运动的规律。它的作用在于使这些经济过程作循环形式的运动。所以,经济运行规律也就是一定生产关系生存和其机体活动的规律。什么又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呢?它是指上述过程中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一种联系秩序过渡到另一种联系秩序的规律,也就是生产关系本身发展的规律。它的作用在于使社会经济过程作历史形式的运动,支配某一社会经济机体的产生、发展和向更高形态的过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该全面揭示一个社会经济形态内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体系,揭示运行规律和发展规律两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也应该有利于包容这两类经济规律并能说明它们怎样互相联系和结合在一起。不过,当我们在阐明某个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时,由于研究目的和要求的不同,两类规律的重要性以及应该把规律的层次揭示到什么程度方面,是有区别的。
二、《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两类规律
马克思在1873年所写的《资本论》第二版跋中,曾经以非常赞许的口吻转述了俄国彼得堡出版的《欧洲通报》杂志上发表的考夫曼专谈《资本论》方法文章中的一段话:“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就是发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而且他认为重要的,不仅是在这些现象具有完成形式和处于一定时期内可见到的联系中的时候支配着它们的那些规律。在他看来,除此而外,最重要的是这些现象变化的规律,这些现象发展的规律。……这种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1)这段引文说明,马克思同意经济运动有两类规律,他的研究的重点在于揭示一个社会机体的产生、发展和死亡的规律。
马克思在谈到他的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时候,也表达过类似的思想。他说:“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虽然看到了生产在资本关系中是怎样进行的,但是他们看不到这种关系本身是怎样被生产的,同时看不到在这种关系中又同时创造出瓦解这种关系的物质条件,从而看不到这种关系作为经济发展的、社会财富生产的必要形式的历史根据是怎样消除的。”“相反,我们不仅看到资本是怎样进行生产的,而且看到资本本身是怎样被生产的,以及跟资本进入生产过程时相比资本又是怎样作为根本改变了的东西走出生产过程的。”(2)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马克思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共同之处是,都要阐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不同之处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看成永恒的,而马克思则把它看成历史的,要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的三卷《资本论》以及大量手稿的内容看,确实包含着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两类规律。但马克思从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这一根本立场出发,主要目的是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灭亡和向更高社会形态过渡的发展规律,至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即资本主义机体生存规律的揭示,是从属于上述目的的,因而限于较高的本质层次,主要是充分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属于资本之间竞争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对于那些层次较低的规律,常常是被抽象了的。《资本论》的理论体系也服从于说明这一内容,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分析到它的实现和在资本家集团间的分配;从抽象到具体、本质到现象,从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出发阐明它的分配的历史性,最终说明资本主义机体的灭亡如同它的诞生一样不可避免。
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应揭示两类规律
从任何社会经济形态都存在运行规律和发展规律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应包含哪些内容,用怎样一种理论体系去反映它,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理论体系是不是应有不同?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当然仍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能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应遵循的基本方向,是党和政府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因而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巨大的指导意义。认为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抽象议论,对“四化”实践没有什么意义,显然是不正确的。学习《资本论》的体系和方法,形成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体系,只要学而不套,也无可厚非。现在的问题是,即使借鉴《资本论》的体系,大家对这一部分应从哪里开始分析,始发范畴、逻辑结构、贯彻全过程的红线和基本规律是什么等等问题的认识也很不一致。对体系结构看法的不同,恰恰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还理解得不深,对它的发展规律还没有很好掌握。因此,按照不同体系阐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一定会推动我们去进一步掌握它们,增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科学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但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又不应该停留在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步,还需要在这一基础上揭示体现生产关系本质的各种现象之间是怎样联系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怎样具体运行的,受哪些机制的作用,等等;一句话,还必须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经济运行的规律。没有这一步,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分析还是抽象的,不能在具体复杂的经济观象中再现出来,在数量关系中得到反映,也就不可能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指导我们去认识和解决复杂的现实经济问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长时期来我们把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看成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规律,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不断变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往往套用《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与资本主义经济作简单类比的方法,抽象地阐述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优越性。这样的政治经济学是无法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完成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的。有的同志现在正在开创一条新路,按照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层次,建立阐明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和发展经济这样一个理论体系,这无论从理论上或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说,都是有重要意义的探索。
四、很有必要来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作为一种努力方向,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应该既能深刻阐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又能层层揭开其具体表现形式和在这些形式下的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在当前还不具备形成这样一种科学体系的条件时,应该进行各种尝试或探索。可以建立以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为主的体系;也可以形成一个以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体运行过程为主的体系;既可以仿照《资本论》的方法论原则,用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范畴体系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规律,也应该允许冲破这一框框,从分析各层次的具体经济现象和过程中找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经济发展过程的数量变化关系。总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结构,很有必要来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各种类型的体系结构共同存在,互相比较和鉴别。假如事先就定出一个框框,哪些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的,哪些不属于它的范围,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叫政治经济学,否则就不可以叫;或者认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只能仿照《资本论》的体系,不得越雷池半步,在这一问题上不可以百花齐放,将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不利的。只有让两种类型的体系同时并存和发展,才能取长补短,比较各自的优缺点,通过实践辨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严密完整的逻辑体系、科学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集锦》,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