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十二五”渔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
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各级渔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农牧厅的统一要求,创新思路,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扎实推进现代渔业建设,渔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顺利实现“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10年,全区适水产业面积达到66万亩,比2009年增长32%,比“十五”末增长150.5%;水产品产量12万吨,比2009年增长20%,比“十五”末增长103.6%;渔业经济总产值18.6亿元,比2009年增长16.2%,比“十五”末增长97.7%;从渔农民人均纯收入6560元,比2009年增长10.3%,比“十五”末增长36.6%。面积、产量为历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稻田养蟹发展迅速。通过龙头带动、土地流转等方式,稻田养蟹由2009年的1000亩迅速发展到5.4万亩,增长53倍。其中,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20个,1000亩以上的15个,初步实现了规模化、基地化发展。稻田养蟹亩均利润1516.2元,亩均增收1011.7元,在水稻不减产的情况下,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取得了“1+1=5”的良好效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充分发挥渔业保障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的综合优势,在突出发展生态健康的水产养殖业基础上,积极推进水禽养殖、水生植物种植和休闲渔业。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各类水产养殖品种41个,其中乌克兰鳞鲤、草鱼、黄河鲶、河蟹等特色及名优养殖品种31个,养殖面积31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50.8%。成功引进杭州野娇娇、江西煌上煌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宁夏,参与水产品、水禽加工,突破了宁夏以鲜活水产品外销为主的单一产业格局。
——水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提升。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投入品使用监管制度、水域环境监测制度,深入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开展鱼病预测预报和水产苗种检验检疫,全区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区共开展无公害水产养殖水体环境监测20万亩,设置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点55个,测报面积4.5万亩,水生动物病害监控和防治率达到95%以上;全年检测水产品、苗种、水质、饲料样本411个,检测参数3120个,合格率100%;外调苗种检疫率90%以上;建立完善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生产单位数据库,对全区1331户规模养殖户纳入档案管理,重点监控,在农业部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两次例行抽检中,药残合格率均达到100%。全区共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38个,认定无公害水产品基地面积38万亩,认证无公害、绿色水产品82个。
——渔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组织实施了自治区科技攻关、自治区“5183”农业科技工程、宁陕科技合作等一批重大项目,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自治区自然基金项目;开展了湖泊湿地渔业水域环境调控、适水产业生态模式、黄河鲶人工繁育及高效养殖等研究开发;加强名优鱼类健康养殖、良种繁育、稻蟹生态种养、大水面生态修复等主推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其中主养草鱼项目、河蚌育珠项目分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全区苗种自给率达到60%,水产良种化率达到58%。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全面推进。以“涵养资源、修复生态、促进增收”为目标,进一步完善黄河宁夏段休渔制度,严肃查处各类非法捕捞行为,有效遏止了各类酷渔滥捕行为;启动了沙湖、星海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西吉震湖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获农业部批准,全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达到3个;进一步加大增殖放流力度,2010年共向黄河及爱伊河等水域增殖放流黄河鲤、黄河鲶等经济鱼类4678万尾,举办大型增殖放流活动6次,其中,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农业部联合举办的黄河吴忠段大型渔业增殖放流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形成了政府主导、各界支持、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宁夏渔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宁夏渔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效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1.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思路。五年来,我们始终以创新的理念和思路谋划渔业发展,跳出渔业抓渔业,跳出养殖抓养殖,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把适水产业作为推动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全区初步形成了水产养殖、水禽养殖、水生植物种植、休闲渔业等协调发展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渔业由单纯的水产品生产传统功能向就业增收、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更广泛的领域延伸和扩展。针对宁夏不同资源禀赋和养殖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现代渔业先导区、适水产业开发区、生态渔业建设区、稻蟹生态种养区建设,为全面提升黄河金岸生态渔业产业带发展层次和水平奠定了基础。立足引黄灌区百万亩水稻种植优势,积极推行稻蟹立体种养,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为宁夏现代渔业发展和从渔农民增收探索出新方向,开辟了新途径。实践证明,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才能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思路,才能不断开创渔业发展新局面。
2.必须坚持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五年来,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三次召开全区适水产业会议,两次下发关于加快适水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晰了渔业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把渔业作为六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四个百万亩”工程加快发展,在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基地建设、无公害养殖、良种繁育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了资金投入。2006年以来五年间,国家及自治区投入渔业的各类项目资金近亿元,建设完成自治区渔业“三检”中心、8个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和一批自治区及市县级水产原种良种场,配备渔政执法车14辆、渔政执法快艇14艘,全区水产品质量检测能力、良种生产能力、渔政现代化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政策支持保护,不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渔业基础设施和条件,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必须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五年来,宁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围绕品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草鱼、鲢鱼、鳙鱼等适销对路的优质“大众”水产品,因地制宜地发展黄河鲤、黄河鲶、河蟹、乌克兰鳞鲤等特色及名优养殖品种,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养殖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围绕水产品外销,在全区培育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水产品运销队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运销网络,在周边省区形成了稳固的销售市场,水产品价格平稳,销售顺畅,渔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围绕产业化发展,不断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多渠道招商引资,先后引进浙江、江苏、湖北、山东、北京、内蒙古、天津等一大批外省区客商和知名龙头企业参与水产养殖基地开发建设和水产品、水禽加工,进一步增强了产业发展活力,渔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渔业持续健康发展、从渔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
4.必须坚持渔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五年来,宁夏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实施了一批重大渔业科技攻关项目,引进了一批名优水产新品种,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渔业新技术,建设了一批渔业科技示范园区,一大批渔业新科技、新成果走向千家万户,从整体上推动了全区渔业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黄河鲶鱼繁育和基因工程育种项目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宁夏渔业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挂牌成立了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银川试验站和自治区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宁夏渔业跨越式发展搭建了很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实践证明,科技进步是渔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无论是扩大产业规模,还是提高产业素质,必须不断加快渔业科技创新步伐,加速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切实提高渔业科技水平。
5.必须凝聚各方力量协同推进。五年来,全区各市县认真贯彻自治区决策部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一些产业大县,工作有力度,机制有创新,投入有着落,发展有突破,确实发挥了对全区渔业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自治区财政、发改委、科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大力支持,全区渔业干部职工负重拼搏、务实苦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广大从渔农民热情参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形成了共同推动渔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为促进宁夏现代渔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
“十二五”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也是宁夏渔业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我们要深刻认识,在新的历史阶段,推进渔业发展既有五年积淀的良好基础,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产业规模看,目前全区渔业总产值仅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7.3%,比重还比较低,在农民收入中的份额还比较小。从资源利用看,近几年宁夏引黄灌区开发和恢复的一些湖泊湿地,有的利用率还不高,闲置浪费;有的过度开发,水域富营养化、荒漠化趋势加重。特别是建设黄河金岸形成的10多万亩水面,由于认识的程度差异、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还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从科技创新看,渔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科技成果的储备及有效供给不足,良种繁育水平不高,“南苗北调”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改变。从品种结构看,鲤鱼仍然接近全区养殖总量的一半,地方特色品种、名优品种发展不快,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格局。从稻田养蟹发展看,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进展很不平衡;尤其是科技集成创新不够,技术到位率不高,还没有形成多行业、多部门协同作战、合力推动的工作局面。从投入上看,渔业投入总量不足,养殖户、水产品运销户存在的“贷款难”问题依然存在。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做好“十二五”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宁夏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自治区提出,今后五年,全区适水产业面积达到100万亩。自治区主席王正伟指出:“目前的水产面积加上黄河金岸新开发水面,我区水产面积完全可以发展到100万亩,这是一个潜力很大的产业。”这既是立足我区渔业资源优势作出的正确判断,更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作出的科学决策。宁夏适宜发展适水产业的资源比较丰富。据统计,引黄灌区拥有宜渔低洼盐碱荒地100万亩,宜渔湖泊湿地180万亩。目前全区水产养殖面积仅占宜渔资源可开发总量的21.8%,如果再加上100多万亩的稻田,各类宜渔资源面积总量超过400万亩,发展潜力很大。南部山区还有一大批水库、塘堰,水质清新,水草丰茂,有利于发展绿色、有机和特色水产品养殖。因此,如何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大力推进百万亩适水产业建设和稻田养蟹发展,是我们必须着力抓好的一件大事,也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渔业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根据自治区渔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今后五年宁夏渔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质、扩量、增效、生态、安全”为目标,以黄河、爱伊河两线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渔业先导区、适水产业开发区、生态渔业建设区、稻蟹生态种养区四区建设,合理开发和利用宜渔资源,扩大产业规模,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黄河金岸生态渔业产业带发展层次和水平,努力把宁夏建设成为示范周边、引领西北、面向全国的生态渔业示范区。
到2015年,全区适水产业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稻蟹生态种养2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5万吨,水禽养殖达到1500万只,水生经济植物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全区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从渔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重点推进四区建设,实施四大工程,完善四大体系。
一是着力推进“四区建设”,加快打造黄河金岸生态渔产业带。(1)建设现代渔业先导区。以银川市为重点,充分发挥区位、资本、市场、科技等优势,积极推进养殖集约化、产业园区化、生产标准化、产出高效化,加快现代渔业建设;进一步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扩大繁育规模,提高繁育水平,保障良种供给;积极发展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旅游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提高渔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2)建设适水产业开发区。以石嘴山市、农垦农场、青铜峡、中卫等地为重点,充分利用宜渔低洼盐碱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和水禽养殖,积极开展水生经济植物种植,大力发展水上休闲旅游,形成多业互动产业体系,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增加效益。(3)建设生态渔业建设区。以沙湖、星海湖、阅海湖、鸣翠湖、天湖、舒泉海、腾格里湖等引黄灌区湖泊湿地及宁南山区水库塘堰为重点,加强水生生态修复与养护,大力发展规模化渔业资源增殖,积极发展绿色、有机水产品生产,逐步实现养殖生态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4)建设稻蟹生态种养区。在引黄灌区,加强河蟹养殖、水稻种植技术的集成示范与创新,大力推广稻蟹生态种养模式,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有机稻蟹生态种养示范区,充分发挥渔业保粮食安全、保食品安全、保生态安全、促农民增收、促企业增效的功能。
二是着力实施“四大工程”,不断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和水平。(1)实施渔业资源开发与养护工程。加大宜渔资源开发和利用力度,加强适水产业基地建设和稻蟹生态种养示范推广;积极开展黄河及附属水域渔业增殖放流和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加强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提高渔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到2015年,新开发建设适水产业示范基地20万亩,示范推广稻蟹(鱼)生态种养20万亩,标准化改造养殖池塘20万亩,建设国家级水生生物保护区1个、自治区级5个,建设渔业湿地水生生态修复示范区6个,在黄河及其附属大型湖泊水域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2亿尾。(2)实施科技创新与应用工程。重点围绕水产主导品种培育、水产良种繁育、水产重大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与健康养殖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养护等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集成。进一步完善水产技术服务体系,改善技术服务手段,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和从渔农民培训。到2015年,良种覆盖率达75%以上,名优水产品比重达到50%以上,科技转化率达到55%以上。(3)实施水产品质量提升工程。积极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全面开展水产健康养殖;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水域环境监测、水产品质量检测、水产苗种检疫和水产养殖投入品使用监管。到2015年,全区水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水产品比重达到6%以上,有机水产品认证实现重要突破,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4)实施水产品加工拓展工程。大力培育本地企业,引导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嫁接和改造宁夏企业,参与水禽、水产品加工,重点在引黄灌区扶持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力争到2015年,全区水产品年加工能力突破2万吨。
三是着力完善“四大体系”,切实夯实渔业发展基础。(1)完善水产良种繁育体系。以草鲢鳙等养殖主导品种和黄河鲤、黄河鲶等土著鱼类为重点,积极培育国家级、突出加强自治区级水产品原种良种场建设,带动市县级苗种繁育场上规模、上水平,形成以自治区良种繁育中心为核心,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规模化苗种繁育场为骨干的多层次、多元化良种繁育体系。(2)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按照“提高区级、建设市级、完善县级”的思路,加强渔业环境监测与疫病防疫站建设,争取建设银川市等地市级水生动物防疫站,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水产养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适水产业基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以速测为主的检测站(点),在全区形成结构完整、运行高效的水生动物疫病防疫体系。(3)完善渔业市场信息体系。重点建设自治区市县三级信息网络,构建立足本区、辐射西北、面向全国的市场信息平台,强化信息服务,努力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发挥市场信息对生产流通的重要引导作用。(4)完善渔业标准化体系。制(修)订和完善主要品种苗种繁育、水产品健康养殖、渔业病害检测、水域环境检测、鲜活水产品储运等地方标准或技术规程,加快各类渔业标准化示范区、养殖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标准化宣传、培训、示范和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标准化入户率和应用水平,扩大水产标准化生产规模。
三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的渔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全区农业工作会议对2011年的渔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1年全区适水产业面积达到73万亩,其中稻田养蟹8万亩,水产品产量13万吨。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完善发展规划。自治区农牧厅已经编制完成了《自治区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自治区渔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宁夏渔业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各市县要按照自治区的总体规划,立足本地区资源禀赋条件,认真分析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科学合理地确定养殖区域、发展规模、生产布局,进一步完善本地区渔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2010年农业部颁发了《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出台了《关于稳定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对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制定与完善工作,结合“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全面完成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要继续推进养殖证核发,进一步明晰养殖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确保规划内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率达到95%以上。
2.继续推进适水产业发展。适水产业既是当前宁夏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渔业跨越式发展、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重要突破口。今后几年,我们必须以新思路、硬举措,把适水产业基地建设作为渔业“提质、扩量、增效”的长期任务来抓,作为低洼盐碱地综合整治的重大措施来抓。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吸引区内外渔业龙头企业、各类合作组织、养殖运销大户参与适水产业基地开发建设。要依托南部山区水库塘堰扩规模,积极发展特色冷水性鱼类养殖。
3.大力发展稻田养蟹。宁夏稻田养蟹起步虽晚,但起点很高,经过两年的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令人振奋的带动效应。围绕发展稻田养蟹的关键环节,一要提高认识。大力发展稻田养蟹,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转变传统耕作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举措。2010年,全区稻田养蟹推广面积达到5.4万亩,覆盖沿黄灌区所有水稻种植县(市、区)及农垦国有农场,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社会各界引起巨大反响。实践证明,引黄灌区发展稻田养蟹不仅可行,而且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稻田养蟹与优质粮产业工程、粮食创高产示范活动、农业结构调整和灌区耕作制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推动稻田养蟹稳步发展。二要创新机制。建立和创新发展机制是促进稻田养蟹快速发展的关键。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开展稻田养蟹,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积极组织协调种养大户与区内外稻米加工企业签订水稻收购合同,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广大农民的种养积极性,真正让种养农户吃上“定心丸”,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三要加强服务。经过两年的实践,宁夏稻田养蟹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切实加强服务和指导,把先进适用技术组装、配套、集成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自治区与市县技术部门、农业与水产技术部门、外聘技术人员与本地技术人员的协调配合机制,努力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要围绕扣蟹培育、水质调控、种养管理、成蟹育肥等关键环节,加大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培训力度,努力建立一支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推广与服务队伍,提高种养水平。四要合理布局。在种养布局上,银川、吴忠、中卫要充分发挥灌溉条件、技术保障、群众基础、工作机制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银北地区和农垦农场要根据排灌条件因地制宜、因水制宜,科学推进。在品种布局上,水稻要以宁粳43号等优质中晚熟粳稻为主导;河蟹以辽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中华绒鳌蟹为重点。在养殖模式上,在大力发展稻田养成蟹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和推广稻田、池塘、湖泊(河道)相结合的“接力式”养殖模式,稻田养蟹种、湖泊养成蟹、池塘育肥,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宜渔资源,又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稻蟹用水矛盾。
4.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是现代渔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必须把推进渔业产业化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渔业发展全局性、方向性和战略性的大事来抓,切实提高精品渔业、品牌渔业、高效渔业发展水平。(1)要重视强化市场带动。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近年来宁夏渔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外销市场。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品总量的提高,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我们必须把开拓市场,特别是开拓高端市场摆在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大力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领办、创办水产品流通组织,开拓外部市场,不断提高水产品外销率。大力开展水产品促销活动,以宁洽会、园博会等各种节会活动为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水产品展示、推介活动,积极帮助各类生产、流通组织开展产销对接,促进水产品的销售畅通。强化龙头带动。这两年,各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政策引导、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引进了一大批外省区企业和客商参与宁夏适水产业基地开发和园区建设,特别是平罗县、贺兰县先后成功引进国内知名企业野娇娇、煌上煌集团落户宁夏,开展水产品、水禽加工,给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提高了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围绕水产养殖、加工、运销等重点领域,引进、培育、壮大一批骨干型龙头企业,靠龙头企业带动适水产业基地建设和稻田养蟹发展,带动水产养殖、水禽养殖和加工转化,带动全区渔业规模、质量和效益的提高。(2)要强化品牌带动。品牌是开启市场之门的“金钥匙”。当前,要着力培育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的水产品知名品牌,加快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价格优势的转变。要做大做强绿色有机品牌。充分发挥宁夏养殖水质清新、环境清洁优势,大力推广池塘健康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加强养殖水域检测、水产品质量检测和投入品监管,支持养殖、加工企业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产品认定工作,扩大“绿色、有机”水产品养殖规模。要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品牌。按照“抓好一个品种、树立一个品牌、开拓一方市场”的思路,着力发展黄河鲶、黄河鲤等黄河土著鱼类养殖,不断提高特色优势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要做大做强已有知名品牌。以“沙湖大鱼头”品牌为依托,充分发挥引黄灌区湖泊湿地资源优势,切实抓好大水面鲢鱼、鳙鱼养殖,尽快实现这一品牌水产品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5.加快渔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步伐。以自治区创建12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契机,以“一优三高”为重点,整合渔业科技资源,加强渔业科研攻关,尽快在新品种引进、名优鱼类苗种繁育及规模化养殖、优良品种推广、大水面渔业开发和利用、优质水产饲料研发、水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不断提高渔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池塘集约化养殖、湖塘健康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重点加强鱼类病害防治、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治理、稻田养蟹等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不断提高渔业科技应用水平。充分发挥各级推广部门的主渠道作用,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技术培训和服务体系,努力建立一支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技术推广与服务队伍,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从渔农民。
6.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全面推进水产品健康养殖,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产品认证,全面推行生产日志、科学用药登记备案制度,建立健全生产流通可追溯制度。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全面开展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投入品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落实监管责任,进一步加大对饲料、渔药、鱼种等养殖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各种添加和使用违禁药品的不法行为。
7.加强资源养护和渔政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渔业法》《宁夏实施〈渔业法〉办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积极推进自治区及国家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大力发展增殖渔业,继续在黄河及附属水域开展鱼类资源增殖放流,进一步规范放流程序,加强苗种检验检疫和种质鉴定,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工作。坚持和完善黄河休渔制度,严厉打击电鱼、毒鱼、炸鱼及非法捕捞、贩卖、运输、经营利用各类水生野生动物的行为。加强水产养殖专项执法和苗种生产监管,建立完善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农业部支持,完善渔政基础设施,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加强渔政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渔政人员素质。按照农业部统一部署,加强渔政执法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地市级及重点渔业大县渔政队伍建设和参公管理。
8.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今后五年渔业发展的目标已经明确,我们必须增强大局观念,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按照各负其责、通力合作的要求,强化协调,狠抓落实。工作要有部署、有检查,一抓到底,务求实效。要切实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大兴调研之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积极探索渔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新问题。要紧紧抓住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适水产业基地建设”“稻田养蟹”“健康养殖”等重点工作,积极争取各类项目支持,确保各项优惠政策、目标任务和项目资金落到实处。特别要突出抓好适水产业发展和稻田养蟹推广,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新机制,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商业资本和外资参与渔业开发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良性发展机制,齐抓共管,形成联动机制和强大合力,推动适水产业和稻田养蟹实现新的突破,努力开创“十二五”渔业发展新局面,推动宁夏现代渔业建设迈出新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