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肴不厌精斯为美

肴不厌精斯为美

时间:2023-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肴不厌精斯为美 ——新乡市同盛馆饭店清真老字号同盛馆饭店,在河南新乡一带小有名气。在此形势下,同盛馆采取对策,改变经营现状。这是同盛馆饭店长盛不衰的又一重要因素。1949年5月新乡和平解放后,同盛馆在人民政府工商政策的指引下获得了新生。党和政府为了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仍继续保留清真老字号“同盛馆饭店”的招牌,营业面积也有所扩大。

肴不厌精斯为美
——新乡市同盛馆饭店

清真老字号同盛馆饭店,在河南新乡一带小有名气。同盛馆自1915年开业以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该店地处新乡老火车站附近的新华西街(旧称中山大街)。90多年来,在饮食行业竞争激烈,强手如林的情况下,同盛馆能够经久不衰,长期受到顾客欢迎。

河南回族李树安,原住在河南省开封市二道胡同。曾在开封澡堂当工人,后来到新乡,他先后在新乡建国路澡堂、新华街清雅阁(原名小沧浪)澡堂当相官(即领班服务员)。他自1915年就在清雅阁澡堂的东侧,独资开设了一个小饭铺,开始时铺面很小,只有一两间房子,经营牛肉汤、锅盔,后来才增加烩馍、包子、羊肉汤、炒菜。到1937年,该店共有厨师、店员七八人,营业面积只有五六十平方米,经营面条、米饭、鲜汤、锅盔等。同时,备有酒莱,对外包送饭菜,当时称外堂业务。

1940年以后,新乡老火车站周围有72家大小饭馆,其中回族饭馆约占一半,竞争十分激烈。如附近邢志国开的“贵盛馆”,赵景荣开的“荣盛馆”,白庆云、冯道珍、王××开的“三义楼饭庄”等回族饭馆,都是同盛馆的竞争对手。尤其是同盛馆对门的“三义楼饭庄”凭着三层楼房,有女招待(即女服务员),一心想吃掉同盛馆,对外扬言说:“同盛馆要垮台了,你们该歇歇了。”在此形势下,同盛馆采取对策,改变经营现状。从郑州请来全省有名望的厨师——郑州玉容楼饭馆的程如园师傅,出其不意地增添了饺子、包子、锅贴、肉盒、涮羊肉、牛肉烩馍及十几种炒菜。特别是牛肉烩馍,既经济又实惠,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经营上本着薄利多销,注重饭菜质量,服务做到热情周到,态度和蔼,一下子把生意搞得红火起来。

同盛馆饭店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始终得到广大顾客的青睐和欢迎,是因为能够除了坚持严格按照回族风俗习惯外,主要坚持以经营大众饭菜为主,确实做到经济实惠,味道鲜美,清洁卫生,服务周到。至今百八十里远近的老人还惦记着同盛馆的牛肉烩馍,用他们的话说:“还想吃碗同盛馆的圪垱馍。”许多离开新乡多年的老人回来后都要专门到同盛馆吃上一顿,饱饱自己的口福。

另外,有必要说说的是,北京风味食品——涮羊肉,鲜嫩可口、别具情趣、经济实惠,广受群众欢迎。这在新乡附近来说,同盛馆是开始引进最早、经营历史最长的一家。同盟馆在经营涮羊肉过程中也获利颇丰。

1949年前,同盛馆由于本小利薄,在购进各种原料如牛羊肉、米面、蔬菜等时,多采取赊购方式,即销售以后再行付款,基本上不用本店资金进行周转,全凭双方的信用,来维持正常经营。解放后,取消赊购办法后才逐渐使用现金采购了。

同盛饭馆在新乡回族饭业中是个老字号,但它的成长壮大都和汉族兄弟的帮助分不开。20世纪40年代的程如园师傅、刘玉林师傅,50年代马学勤、马学位等都是汉族厨师,他们都有较高超的烹调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回汉职工团结友爱,工作上配合默契,技术上相互切磋,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大家为提高本店的饭菜质量,搞好服务态度,提高本店的声誉而携手努力。这是同盛馆饭店长盛不衰的又一重要因素。

1949年李树安病故后,由李荩忠担任了同盛馆的经理。依然和职工一起参加劳动,保持同盛馆的特点和传统作风,维护了同盛馆的声誉。解放前夕,国民党发行金圆券,物价飞涨,朝不保夕,同盛馆也和其他工商业一样已无法经营下去了。1949年5月新乡和平解放后,同盛馆在人民政府工商政策的指引下获得了新生。1949年~1952年是同盛馆经营发展较好的3年,虽然地点仍在新华街清雅阁澡堂东侧不足80平方米的狭小房间里,但终日宾客满堂。1956年参加全行业公私合营,并于1966年过渡为国营企业。党和政府为了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仍继续保留清真老字号“同盛馆饭店”的招牌,营业面积也有所扩大。1959年,同盛馆一度迁到平原路中华影剧院西侧。1962年市饮食服务公司为了满足回族群众的需要,决定将同盛馆迁到民主路40号,迁到了回族聚居的地方。由于新址就餐人数多,因此使业务量有了显著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