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香溢鼎酱牛羊
——北京月盛斋马家老铺
月盛斋的酱牛羊肉,虽说是回族的清真肉食,但也是满汉及各族群众都十分爱吃的风味食品。
月盛斋开业于清乾隆四十年,也就是1775年,到今天已经有230多年的历史。月盛斋,全名应该叫月盛斋马家老铺。开办月盛斋的马家,是世代居住在北京广安门内牛街的回民。清乾隆年间,马家的马庆瑞经人介绍到礼部衙门临时差,每逢礼部举办祭祀活动,他就负责看供桌。虽说这是个临时的差事,但是能将就着吃饱饭,有的时候,还能得一些赏赐。一次,马庆瑞得到了一只全羊的赏赐,拿回家后,留下一部分自己吃,其余的用担子挑到街上去卖,想不到很快就卖完了。他觉得卖羊肉来钱快,比看供桌强。于是,便时不时地从差役们手中廉价买祭祀用过的羊,到街上去卖,慢慢的,也就经营起这羊肉买卖来,再不去衙门里看供桌了。
清初,前门外的荷包巷子是最繁华的商业区,原来的正阳门共有3个门洞,中间门洞设而不开,供皇帝出入。月城东西设二门为官民出入。在东西门洞外,各有一个扇面的月墙,直至正阳桥。在这狭窄的扇面月墙的走廊里,店铺林立,大多搭的是临时棚,也有盖起房子的。西月墙卖帽子的多,叫帽巷;东月墙卖荷包的多,叫荷包巷。后来统称荷包巷,马庆瑞托人在这里找了块1米左右的小地方,天天推着小车来卖生羊肉。他的买卖比从前好多了,但赚的钱还是少。他看着别人卖熟肉的买卖挺不错,想起自己在看供桌时,曾看到过御膳房的大师傅做酱牛羊肉。回到家里,便开始试着做,做好之后,就摆到摊子上去卖。荷包巷子是个热闹地方,来往的官吏中有认识马庆瑞的,知道他曾经在御膳房里烧过火帮过工,就认为他的手艺一定是从御膳房学来的,于是都从他的摊子上买酱牛羊肉。一连几年,马庆瑞的买卖一直很好,也积蓄了几个钱,便想着找间房子扩大经营,以图长远之计。这时候,一个姓金的满人,在前门里户部衙门旁边有一处筒子房闲着没用。马庆瑞就把房子租下来,于是,在清乾隆四十年春,“月盛斋马家老铺”开张了。
清代,户部衙门的位置在东交民巷西口外的户部街上。那时候,前门至大清门(已拆除),是有名的棋盘街,往北叫千步廊。这个地方也是个商业街,各种商店鳞次栉比。从大清门往北,东、西各有一道通往天安门前大道的红墙,东边红墙外,从北向南依次是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月盛斋马家老铺就在户部的旁边,蓝色的布幌上,白色的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月盛斋没设在商业繁茂、人口众多的荷包巷和前门外大街,也没设在店铺云集的棋盘街,却设在这行人稀少、衙署众多的户部街,这说明,当时月盛斋的营业对象主要是宫廷内侍和衙署官吏。月盛斋正式开张后,门市经营生羊肉和酱羊肉,而且从这时起,礼部祭祀用的“全羊”就由月盛斋供应。凡礼部举行祭天地、太庙、陵寝、先圣先贤、忠烈名臣等祭典和皇室婚嫁、庆寿、册封、颁诏、丧礼等活动时,都要用“全羊”。这种“全羊”要选肥壮的大绵羊,把羊捆好,杀羊的人拿一把约七八寸长的尖刀在羊脖子处捅进,直接扎羊的心脏,使其死亡。待羊血流尽,在羊的一只腿的里侧,用尖刀割一小口,使其与腹部相通。人用嘴对着腿上破口吹气,把羊吹鼓,放入热水锅中,褪去周身的毛。这样,把祭用的“全羊”就做成了。祭祀时,把羊摆在供桌上,头支起,前腿跪着,后身趴下。
后来月盛斋所以名畅全国,与其说是它的“全羊”换来的,不如说是五香酱羊肉赢来的。嘉庆年间,马庆瑞的儿子马永样得到了宫内太医院太医的帮助,对制作酱牛羊肉的配方作料进行了创新和修改,以丁香、砂仁、桂皮、大料为主,使得酱牛羊肉的味道更加鲜美。经过多年实践,他总结出:第一要选用好羊,而以西口大白羊最好。但当时这种羊不好买,不是缺货,就是价钱太贵用不起。因此,马永祥就专从西口买来四五十只大白羊,养在月盛斋后院,派人精心饲养,供选择使用。做酱羊肉专用羊的前半截,还要根据前半截不同部位,精工细切,块儿切小了容易碎,块儿大了不易入味,必须看向下刀。第二,调料要精细。各种调料要认真挑选,不怕价高,必须用质量好的原材料。其三,掌握好火候是很关键的一环。掌锅的人,要细心观察肉色的变化和火的强弱。开始用旺火煮约1小时;锅开后,水面上冒出浮沫,要不断用长柄勺把它撇去,改文火候约六七个小时。用旺火煮可去腥脂、杂质和杂味,文火煨可以使各种调料之味渗入肉中。最后加对“老汤”,加重肉的味道。“老汤”就是我们说的“陈年宿汁”’在每次制作酱羊肉后,都要留下些浓厚的汤汁,放在坛中,等下次煮肉时,把它放到锅里,所以我们的酱羊肉有“百年老卤”之说。
制作酱羊肉的季节,一般从秋天到春天,旺季主要在冬三月。每年到入夏后,酱羊肉就进入淡季了。为了在夏季有生意可做,月盛斋研究试制夏季食品烧羊肉。北京人爱吃面食,像馒头、烙饼、面条等。面条的吃法也随着季节不同而异,冬季吃锅挑的炸酱面和卤面、热汤面;入夏后,人们要吃凉爽开胃的过水面。酱羊肉的制法是扣汤,烧羊肉是宽汤。月盛斋的烧羊肉每天都是中午制作,下午出售。居民用个大碗,少买肉,多要汤,用烧羊肉汤浇过水面,佐以黄瓜丝,吃到嘴里,味道鲜美,是一种别具风味的夏季美食。《都门杂咏》曾用“喂羊肥嫩数京中,酱用清汤色煮红。日午烧来焦且烂,喜无膻味腻喉咙”来赞扬月盛斋烧羊肉好吃、适口。
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姓金的房主长期在月盛斋老铺里借钱用,又无力偿还,就把房子卖给了马家。到了马家马德成当掌柜的时代,月盛斋名声大了,外省市的人也来买这里的酱牛羊肉,为此,马德成专门制作了一种方便铁盒,盒子上写着“京师月盛斋马家老铺五香酱羊肉”以及“精工制作,四远驰名,前内户部街路东”的字样,这样,就把牌子闯了出去。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专门爱吃月盛斋的酱牛羊肉。为了让月盛斋往宫里送肉来往方便,宫中特于光绪十二年十月发给月盛斋4块腰牌,还经常派大太监李莲英去月盛斋取酱牛羊肉,或是送赏钱。
月盛斋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曾搬到广安门内果子巷营业,等八国联军撤离后,才搬回户部街。在抗日战争前夕,一个意大利人也曾想让月盛斋搬家,还给了许多方便条件。没想到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军大举侵略北京,月盛斋才免于搬家。但是,此后的生意一落千丈。直到1949年北京解放以后,月盛斋才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扩建天安门广场,将月盛斋迁至前门大街路西的原永增和银号旧址营业,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个地方。“文革”期间,月盛斋曾改名为“京味香”。1979年重新恢复老字号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