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妙手送春风
——生生堂中药店
“生生堂”中药店,是清末南京一家回民开办的中药店。它不但为回民服务,也为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当时南京回民中,口碑极佳,人人称颂。
药店创办于清咸丰初年(1851年),为杨笠庵与仪征药商刘怀卿所合伙开创。药店占地约300平方米,前后四进,前店后坊。初时店名为“生生堂仁记”药店,“仁记”二字,取二人合伙之意。店堂布置,庄重严肃,正中挂有“神农采百草”的中堂,两边是杨先生自书自撰的楹联:“生生善积回天草,仁记常怀大地春”。门楣上金字招牌匾额,鲜明闪烁;店内柜台、药橱,以及用品、用具,陈列整齐,井井有条;售货分“参燕”、“丸散”、“配方”等柜。其店容店貌,以及药店规模,在当时的南京城中,首屈一指。
杨笠庵生于道光七年(1827年),自幼才思敏捷,聪慧过人,从父习医,勤奋好学,所读医书,能背诵如流,遇有疑惑,反复精研。道光末年,开办“生生堂”中药店起,即为该店坐堂医生。每遇贫苦病人来店求医,杨先生一概不收诊金,并免费给药,人称“义医”,名噪一时。
在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期间(1853年~1864年),“生生堂”中药店曾一度取消营业,但由于杨笠庵坚持为太平天国官兵义务诊病,“生生堂”中药店被核准营业,杨先生被特准自由进出官府和军营。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南京被清军攻下,“生生堂”随之关闭。杨先生则回到原籍隐居。后来,南京城内局势逐渐稳定,杨先生重回南京,“生生堂”又恢复了营业,并从此获得不断发展。
杨先生用人重才,推崇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之学。他用人的原则是:“忠厚老实而无才能的,可信任不可重用;有才能而擅断的可用而不可信任,但能办事的都可用;办不好事的算无用,无用的不用。”本着这一原则,“生生堂”所用员工60余人,从制药到配方营业,定期轮换。因此,使员工均为多面手,凡是采优进货,选料制药,切药研药,熬制膏丸,上柜营业等等,人人能干,个个精练。所给报酬,亦较同行业为高,除供给日常三餐饮食外,并按员工技术高低,分别档次定酬,每年七、八两月,药店业务进入旺季之时,薪俸加倍发给,对业务骨干,过年过节另有奖赏。
“生生堂”进货渠道较多,为择优精选,以面向产地为主,大多派专人到外地采购,并自行养鹿,制“全鹿九”,畅销全国。当时的汉民药店,以鹿制药,均采用“吊鹿”方法,鹿死无刀口,血凝固,体发紫,而“生生堂”用“屠宰法”,对回民颇具吸引力。每当宰鹿之日,事先张贴广告,请清真寺阿訇主刀,观者甚众,并宴请宾客,热闹异常。其所制“钱鹿丸”,在各地回民中,享有极高的信誉。此外,该店还制作“清咽散”、“冻疮油”、“小儿集圣散”、“枇杷膏”、“雪梨膏”以及妇科“温宫丸”、“两理丸”、“疏渠丸”等,销路很广,生意兴隆。
杨先生对社会公益之事,无比热心,凡有倡议,“生生堂”必先慷慨解囊,带头赞助,以促其成。遇灾荒年景,“生生堂”订于每月朔、望之日,对乞讨饥民施粥;每年三伏酷暑季节,“生生堂”不仅施茶,而且施药,特别是对贫苦中暑者,视病情轻重,对症给药,常用的有“藿香正气丸”、“避瘟丹”、“卧龙丹”、“纯阳正气丸”等,先生不辞辛劳,常跟踪治疗,直至患者病愈为止。
同治八年(1869年),刘怀卿年老返归故里,药店由合伙变为杨氏独资经营,“仁记生生堂”改为“杨生生堂”,生意较前更为兴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杨先生因心脏病逝世于寓所。病危时,召子少庵、孙荫庵于病锡前,语之曰:“为人贵重品德,要为回民、为社会做好事,从医尤应如此,汝等好自为之。”言毕而卒。消息传出后,社会各界人士前往杨宅吊唁者,络绎不绝。
此后,其子杨少淹,孙杨荫庵先生,均继承祖业,代代相传,铭记祖训,为“生生堂”药店坐堂医生,替病人诊脉开药,为回民、为社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特别是杨荫庵先生,恪守家规祖训,长期坚持在陈经畬、杨叔平、杨子渊等所办的回民“南郊送诊所”,“北城送诊所”。为贫苦回民服务看病,更是分文不取,1931年,杨荫庵先生应全国知名人士、回族德高望重的企业家陈经畬先生邀请,前往汉口,共同商定了,杨荫庵给南京贫苦回民看病,一律不收诊金,其药费则由“生生堂”药店先行垫付,每年三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结算一次,由“生生堂”药店将原始处方及批价,寄往汉口,由陈先生按处方批价总数汇款。此举在当时南京回民中,有口皆碑,传为佳话。
抗战期间,南京沦陷。“生生堂”中药店的业务从此下滑。1957年,“生生堂”中药店走上了私营合营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