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百草济世
——吉庆堂药店与华西大药房
杨家“吉庆堂”,在沈阳市西关回回营中是颇有些名气的药店,凡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对它有着亲切而深刻的印象,因为它医治了很多人的疾病,挽救了不少垂死的患者。
吉庆堂的创始人为杨登德,原籍山东济南府济阳县南堤口杨家庄,回族。清光绪年间跟随父逃荒来“闯关东”,来到辽阳的大尔屯,后迁到沈阳的小西关“回回营”。杨登德早年学过医,来到沈阳后,继续钻研医术,最初是个走街串巷的郎中先生,于光绪三年左右在小北关一带行医,自制丸、散、膏、丹,一丝不苟,药价低廉或施于贫困者,待人亲切。后来,在小北营开了个小的诊所,取名“吉庆堂”。由于医术日趋精湛,颇有声名,前来就诊的就不仅仅是回回营的乡亲们,其他地区的患者也都闻名而至。特别是每逢主麻(星期五),杨登德就来到回回营清真寺做礼拜,遇有患病的亲友和乡亲们,就主动前往治疗,并且分文不取。杨登德于光绪二十五年病逝,享年66岁。杨登德生前培养了许多徒弟,多半都是他的子侄。
光绪二十三年,他的侄儿杨向坡继承小北关“吉庆堂药店”正式开业。以后又有小东关大街路北杨焕章经营的“吉庆堂”,小西关教军场胡同杨鼎臣经营的“吉庆堂”,小西关大井沿胡同杨炳元经营的“吉庆堂”,此外还有城西马三家子杨献章经营的“吉庆堂”,这些“吉庆堂”全是杨登德的儿子和侄子相继开设的。其中最能代表祖传医术的要数杨焕章与杨鼎臣了。
杨焕章,人称杨六先生,他精通儿科,因此前来就诊的小儿患者居多,在大东、小东等处颇有名望。他经营的“吉庆堂”于民国2年开业,因药价低廉,所以患者络绎不绝,有时很晚患者仍在等候就诊。他培养了不少回汉族的徒弟,民国5年后,又增加了坐堂医生,小东关的“吉庆堂”就愈发远近驰名,事业兴隆了。
杨鼎臣,人称杨九先生。于民国16年,在小西关教军场胡同的开办“吉庆堂”。他精通内外科,尤长于针灸。他以五寸长的银针针治疗毒,然后外加用药,病人很快就痊愈。他并用针灸治胃痛、牙痛、小儿疝气等症。特别是针灸小儿疝气症,疗效显著,远近驰名,对坎头疮、瘩背疮的治疗也很有把握。甚至对中风、风湿病、气喘、小儿诸般杂症,无不医到病除。杨九先生治病之余常常钻研医书,结合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的积累,融会贯通,他的医道见解高人一筹。汉族经营的药房如遇疑难杂症,也都劝说:“找杨回回治去。”更为突出的是他能从重患者的耳朵上来判断患者的死亡日期,而且非常准确。常有重患者的亲属听他的判断。
从光绪年间直至民国,50年的岁月,“吉庆堂”的名字不只在人们中间以医术高明、药价低廉扬名于世,而且在慈善公益方面也慷慨无私,捐款办学。但到后来,杨家的后人大多学习西医,无人来经营“吉庆堂”,“吉庆堂”就这样走出了历史的舞台。
华西大药房于20世纪20年代,在沈阳广大患者中享有很高声誉,创始人白云升是当时名医之一。白云升原籍河北省定县,回族,生于1889年,白家世代业医,白云升自幼学得一身好医术,为以后行医奠定了基础。
1909年,白云升因家乡灾荒不能维持生活,只身来到关东沈阳,为了糊口当了报童,以后又当了报差。在报差的工棚中经常为工友进行诊治。于是被当时报馆的袭主笔(绍兴人,也是一位医学造诣很深的江南名医。)发现他懂医学,基础好,很喜欢他。裘主笔对白云升就中医经典著作进行了教导和指点。经自学提高之后,白云升于1917年,通过了奉天市公署考试合格准予开业。在朋友及工友的帮助下,在原小西关电车路大什字街北口以看内、妇、儿科为业。他本着医乃仁术的精神,起名为怀仁堂(即华西大药房的前身)。
怀仁堂地址在小西关回民集居的地方,俗称回回营。由于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的原因,大多数回民是经营小商小贩谋生,生活多比较困难,所以对患者多半是半费治疗。因此,在西关一带颇有名声。1917年沈阳小儿麻疹流行,无数婴儿被麻疹夺去了生命。于是他在西关地区对有小孩的人家治疗麻疹,西关一带的小孩得以安生,减少了死亡率。另一次霍乱大流行,市内的大医院不接诊,白云升曾不分昼夜地用针灸、放血等方法抢救无数霍乱患者。
由于前来就诊的患者日益增多,不仅有本市患者,而且农村和外地的患者也很多。根据当时的情况,白云升于1929年便将怀仁堂扩建并改名为华西大药房,由巷内移至小西关电车路。鉴于旧中国缺医少药,广大妇女有病得不到治疗和无钱治疗的痛苦,于是将自家祖传的、专治妇女经、带、胎、产、不孕、缺乳等有效秘方,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制成成药(白氏产科救坤金丹),曾行销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颇有名气。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药业在原料上受到控制,实行配给制。川、广、云、桂药材不足,白先生于1942年隐退,由其子白万超继承华西大药房。1956年接受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华西大药房参加了公私合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