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独标为穆民
——包头吉庆公造胰厂
包头吉庆公造胰厂创始人马泽民,天津人氏,回族。约在1920年前后,马泽民投资2000元银币,在天津竹竿巷创吉庆公麻袋庄,经过几年苦心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在上海、大连、沈阳、北平各大城市都设有分号,并与日本商人有业务往来。马泽民交游甚广,号中具体事务委托杨宝忠代理。杨为伊斯兰教的虔诚信徒,经常到清真寺做“礼拜”,因而结识了天津小杨庄清真寺当寺师傅包头回民马贵。从马贵处了解到包头一带风土人情、资源物产、民族经济及民族生活必需品的供求情况。杨把这些情况向马泽民作了介绍,马泽民认为,包头地区牛羊油资源丰富,生产肥皂有充足的原料,而且包头一带尚无生产肥皂的厂家,肥皂生产有着广阔的市场,于是产生了在包头开设肥皂生产工厂的构想。
1921年,马泽民于张家口开设吉庆公麻袋庄分号,生产麻袋麻刀,并增设生产肥皂的设备,开始进行肥皂生产的试验。
最初,生产肥皂的设备较原始,有一口钢板焊接的底径1米,高1.5米的大锅,一台脚踏式打印机和一些木质晾皂架及堆盘等。主要原料为可备半年生产的牛羊油,以及脂肪酸、蓖麻油、亚麻油、花生油、棉籽油和火碱、碳酸钠、氢化钠、松香、樟脑油、香草油、皂黄、佛青、腊红等油脂、碱类,以及其他香料、色素等原料。
肥皂生产开始后,张家口分号更名为吉庆公造胰厂,马泽民又增加了1000元银币的投资,并聘请张家口同发和米面庄经理回修和为代经理。招雇懂得肥皂生产技术的5名回族和2名汉族工人正式投产。没有多久,吉庆公生产的卫生药皂、大白条肥皂、快利肥皂问世。商品在张家口、北平、包头等地很畅销,而以包头市场为最大。
1923年,平绥铁路通至包头。杨宝忠与教友马贵来到包头,得知包头牛羊油价格低廉,而且是市场上的滞销产品,就地取材十分便利,加上包头穆斯林较多,生产回族使用的香皂和肥皂,有十分便利的条件,于是返回张家口与马泽民商量,认为在包头建厂的时机已成熟,决定立即动手准备。
不久,杨宝忠携款来到包头,选定厂址,雇聘工人,仍名“吉庆公造胰厂”,兼营麻袋业务。建厂规模初具,马泽民又增资1200元银币,请马贵、杨福成帮办,当年即见成效。为扩大再生产,马泽民再投资3000元银币,购置一套生产香皂的机器,并将厂名改为“吉庆公造胰公司”。新增绿牡丹牌香皂、花牌香皂、绣球牌香皂、大圆香皂、白茉莉牌方型香皂等产品。以后,又增加了为日本商人定制包销的兴亚牌香皂。
由于经营扩大,产品增多,质量稳定,业务范围愈来愈广。产品畅销北平至甘肃、兰州等地,倾销西北市场,受到各族人民,特别是穆斯林群众的欢迎。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久,战争扩展至华北五省,包头也于同年沦于敌手。日军侵略者到处修筑碉堡,并将主要道路拓宽,拆毁民房,吉庆公厂址正在拆除地带,这对吉庆公的业务和经营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吉庆公造胰公司被迫迁址,在回民马尔利处租赁院落一处暂行生产。由于几次搬迁,经济损失巨大,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再加上厂内入伙人之间也发生裂痕。马泽民遂招回杨宝忠,聘用其盟弟天津回民王致祥代理经理,又从天津请来回族香皂技师刘树元接管技术,虽经百般努力,仍然毫无起色。
1940年后,日本侵略者在包头实行社会物资统购军用,工业原料和人民生活用品一概采取配给制。配给吉庆公的动物油、植物油、火碱、碳酸钠寥寥无几,无法满足生产需要。生产所需原料出现了严重危机,厂子只能勉强维持。马泽民遂决定进行人事改组。马泽民另聘天津同招堂香油坊经理王雅泉为经理,河北行县回族尹某为副经理兼会计。人事变动后,企业职工8人,生产稍有起色,但好景不长,吉庆公只能半天营业,甚至不敢开门应市,为了维持生存,只好精简雇员,压缩开支。
l945年日本投降后,傅作义所部进入包头。在解放战争时期吉庆公造胰厂被炮弹击中,厂房炸毁,损失惨重。直至1948年底,平绥线战事时断时续,平绥铁路中断,货物不得外运,吉庆公同其他厂家一样,仅可勉强度日。
1947年,马泽民到包头办理年终结算,对经办人多所指责,引起工人们的严重不满,彼此发生争执,最后终于决裂,各奔东西。在这期间,马泽民几次托人请尹秀峰回厂重整旗鼓,均遭拒绝。一气之下,将张家口与包头两处企业全盘托出。1949年,包头吉庆公造胰公司全部转手,包头回族陈龄等人以每股银币500元集资4500元接收吉庆公铺底。
新厂主沿用旧厂名,仍用吉庆公造胰厂。陈龄任经理,李瑞符、王厚卿为副经理。1950年,招聘底适之为技师正式投产。新吉庆公的产品畅销绥远各地,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同年第四季度,吉庆公将所占用的全部房产购回。次年,陈龄因病去天津就医,委托麻子权代行经理职权。1956年,吉庆公参加公私合营。合营后,当年职工总数达68人,产量为121吨,产值达20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