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北小张謇——哈锐
在近代西北民族工商业道路上艰难行走的还有被誉为“西北小张謇”的哈锐。
哈锐(1862~1932年),字蜕庵,清光绪翰林院庶吉士,生于天水一个儒医世家,创办天水炳新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是他创办实业的高峰。在寓居重庆期间,他与在渝经商的乡人胡子瞻、王鼎山达成共识,商讨实业救民。1913年夏,胡子瞻和王鼎山在渝州各厂家考察并调研商品经营,发觉创办火柴厂适于家乡山区,在天水最有发展前景。1913年末,3人商量制订了以“炳新”为名的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规划。但由于战乱,此规划搁浅数年后才付诸实施。
1917年夏,哈锐于离川返甘途中,进一步与胡子瞻、王鼎山议定利用天水小陇山林区木材资源开厂生产火柴,为此胡、王再度深入重庆附近火柴工厂,了解生产管理诸环节及物色技工,并提前回天水做准备工作。当年9月,哈锐携眷辗转回到天水,筹集股金、选址建厂、招募技术人员的活动全面展开。哈锐早年以清翰林入官,学博识广,在家乡久负盛名,加上胡子瞻精通商情,素孚人望,因而筹备工作进展极其顺利,地方富商巨贾闻风响应,1918年底就募得股金白银32000两,购得市区合作巷原黄家烟房为厂址,在小陇山林区党家川设立山厂,生产火柴梗、火柴盒片;在甘泉寺元店附近建外厂,加工、运送山货原料;派人去重庆聘请技师,购买生产设备,研制出黄磷火柴。1919年3月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决定设立董事会,推选张仲武为董事长,哈锐为经理,胡子瞻为副经理,王鼎山为监理,同时报请立案注册,成立“天水炳新火柴股份有限公司”,以“雄鸡”为注册商标,1920年正式投入生产。
哈锐、胡子瞻等为火柴生产朝夕谋划奔走,锐意经营,生产扩展迅速。“雄鸡”牌火柴投入市场后,先以质量优于陕西产的“松鹤”牌火柴而占领陇南市场,逐渐扩及陇东、河西一带。半年后,又开发出发火迅速而相对安全的“山羊”牌赤磷火柴,更受消费者好评。炳新声誉日增,产品销路日旺,行销陕西、青海,在西北市场占有很大份额。1921年~1930年的10年间,日产7~20箱(每箱100包,每包6小封,每封72盒,每盒100支火柴),年总产值达15万元以上。随着业务扩展,炳新公司在天水城市周边新办了多处相互关联的工厂、企业,尝试建构合理的城市地域产业布局体系。例如,在外厂附近红崖创办铁厂,生产铁锅、铁铧;在三岔(今吴訾镇)设立炼磺厂、煤矿;在高桥办有造纸厂;在甘泉寺设立有杂货店;利用本公司骡马、胶轮车等组成运输车队,发展运输和商贸。另外,还购置水磨、田地多处。通过建立企业体系和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巩固公司经济地位。
在炳新火柴公司原料和产品运输的促进下,天水城市物资运输业和粮食、布匹、食盐及日用百货等商贸业也随之发展,当时炳新公司有骡马百头、胶轮车十余辆,其车队往返于川、陕、甘之间,有力带动了商贸物流业。随着炳新公司的日益壮大,企业职工人数迅速增加,火柴厂由最初108人发展到常年保持800人,加上公司开办的铁厂、硫黄厂、煤矿、造纸、水磨等多种经营企业,职工总数达数千人,而1940年代末期,天水城市总人口不过5万余人。受炳新公司创办成功等因素的影响,天水其他实业也相继兴起,先后建成工合火柴厂、光华火柴厂、天水电灯电话公司、和丰制革厂、天隆纺织厂、天水造币厂等工厂和隆昌丰绸缎庄、文源祥、大同洋行等较大商号。炳新火柴公司不但对天水,而且对甘肃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商贸的繁荣起到了号召和带动作用,明显促进了天水城市产业集聚、城市规模增长和城市功能完善。这位被誉为近代中国西北小张謇的回族实业家,在近代少数民族实业开发、企业制度和理念、城市产业布局模式、城市文化建设和民族和睦等方面的探索和创造,具有很高的现实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